APP下载

浅谈罗曼罗兰二十世纪初对中国知识份子的影响

2020-11-04徐梅清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86期
关键词:自由

【摘  要】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罗曼罗兰作品在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后就引起了巨大反响。无数中国知识分子在其思想感召下,前赴后继,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关键词】罗曼罗兰;反战;自由

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曼罗兰被授予了诺贝尔文学奖。得到最高文学奖的罗曼罗兰,并没有改变以及停下他的社会脚步,继续反帝反资。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第一个真正的布尔什维克政权建立。初生的政权被大批欧洲帝国主义虎视眈眈,意图扼杀在摇篮里。罗曼·罗兰与其他著名左派作家一起反对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行动,他公开宣称:“我不是布尔什维克,然而我认为布尔什维克的领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雅各宾,他们正在从事宏伟的社会实验。”同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也给中国带来了思想上的剧烈震撼。一大批关怀国事的中国人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熏陶下,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开始思考中国真正的道路在何方。一大批年轻的知识分子,开始学习无产阶级思想,开始关注西方那些与底层老百姓站在一起的知识分子和其思想。罗曼罗兰的作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被引入中国,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内涵以及奋斗意义给予了正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知识份子巨大鼓舞与指导方向。

罗曼罗兰生活的时代正是法国社会急剧动荡的岁月。经历了普法战争的失败以及巴黎公社的精神启蒙,法国社会各种思潮相互碰撞,各种民意层出不穷,社会像一个鼓满风并被扎紧的口袋,急需寻找突破口。同时大资产阶级与统治阶层联合起来,向内镇压人民思想与抗争。然而普法战争后,法国惨败,不得不割让阿尔萨斯与洛林,成了法国人心中永远的耻辱。统一后的德意志虽然国力大增,经济发达,然而海外殖民地的匮乏让国内的统治阶层与资产阶级心生不满,急需重新划分全球殖民版图。于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开始显露出来,并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老百姓,尤其是年轻人被迫走上战场,成为资产阶级争权夺利的炮灰。罗曼罗兰目睹了这场世纪初的大屠杀,看到了多少名胜古迹被摧毁、多少家庭流离失所,于是开始撰写《战时日记》,把自己所见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并于1914年9月15日在《日内瓦日报》上发表了他第一篇政论文:《超乎混战之上》。这篇文章标志着作者从此开始正式阐述他的政治立场并在此后的文学作品和生活中贯穿始终。这篇政论文思想主要有两点:一,对于战场上牺牲的年青人表示哀悼:“世界上英雄的年青人,他们将热血洒向大地,,,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使你们悲剧的混战一团,年轻的兄弟成了仇敌,,,”。二,人类没有战争的理由,应该建立一个最高道德法庭,用来仲裁国际事务。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财富的分配,如果世界上的能够心平气和的坐下来商讨,则一切可以协商。同时在道德法庭的监督下,避免在协商过程中出现不公平的现象。虽然《超乎混战之上》从人道与正义的立场反战,却并没有给罗曼罗兰带来赞誉,相反却惹怒了政府与舆论,政府需要战争来泄走社会的怨气,并把战争包装成一场保卫法国民族与文化的复仇之战。在各方围剿下,罗曼罗兰成了卖国贼。

1917年,十月革命的爆发,让罗曼罗兰看到了实现理想社会的最终路线。为了庆祝俄国革命胜利,罗曼罗兰发表了一篇短文:《给自由和使世界获得自由的俄国》,并把革命的胜利看作古老西方解放的起点。在此后的岁月里,罗曼罗兰文章思想的内涵、生活中的关切点都是与俄国苏联有关:如何更好地把苏联这种革命方式以及统治方式推广到全世界。

此时,在古老的东方中国,社会正陷入无边的黑暗。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蜂拥而至,像一群饿狼盯上一块鲜美的肥肉,试图把他撕咬殆尽。而腐朽的清政府,一方面对外卑躬屈膝,“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对内则残酷剥削,镇压一切反对及改良运动。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腐朽统治,但是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现实并没有得到改变。国外帝国主义扶持各路军阀充当代理人,为了利益的分配持续混战,大买办大资产阶级与国外势力和国内统治阶层互为依托,沆瀣一气,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始终处在最底层,辛苦劳累,受尽剥削却看不到希望。知识份子看到了社会的现实,却看不出问题的实质,不了解造成这种黑暗现实的根本原因,彷徨苦恼,迷茫困惑。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中国知识份子来到欧洲,接触了平等自由民主的思想,并对这些书籍与思想进行翻译、解读,传回国内,大量的中国知识份子如饥似渴吸收这些当时先进思想,再加上十月革命的震撼,中國人似乎看到了民族国家前进的希望。在这些西方思想中,罗曼罗兰更是受到了巨大的欢迎与推崇。1919年,《精神独立宣言》被发表,译者希冀用文中表达的自由精神与独立人格来对国人进行思想启蒙:“就在战时,就在那样发狂热的时际他们也曾不失本色,不辞劳瘁,不避艰难,不畏强御的,为精神,为真理,为人类全体,很出过力”。19世纪20年代,随着《约翰克里斯朵夫》、《超乎混战之上》、《托尔斯泰传》、《贝多芬传》等作品传入国内,罗曼罗兰成为了拥护正义真理、为全人类道德与正义发展的英雄化身,“他的精神成为一种灯塔,一种象征”,许多年轻的中国知识份子,把罗曼罗兰,视为其精神导师与力量源泉。傅雷在《致罗曼罗兰》中写道:“年方弱冠,极感苦闷,贾舟赴法,迅即笃嗜夏多布里昂、卢梭与拉马丁辈之作品。其时顿受浪漫派文学感染,神经亦复衰弱,不知如何遣此人生,,,偶读尊作《贝多芬传》,读罢不禁嚎啕大哭,如此神光烛照,顿获新生之力,自此奇迹般突然振作,,,”。

罗曼罗兰的作品传入中国,更多的是在意识形态上影响当代的知识份子。其作品所表达的独立自主、反抗强权、社会平等、奋发向上等精神,在当时的中国黑暗现实中,给人一种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的感觉。陈西滢在《闲话》中写道:“他(罗曼罗兰)的信仰,是人类的同情,世界的和平,爱真理和公道,厌恶种种的卑劣和虚伪,,,他的精神成为一种灯塔,一种象征。”罗曼罗兰一直以世界公民自居,不是从法国的利益、而是以全人类的福祉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他同情弱者,为弱小民族呐喊,希望东西南北所有人类和谐共处。1926年,他甚至发表了《<约翰克里斯朵夫>向中国的弟兄们宣言》,文中所体现的平等博爱精神激励了无书中国人。

虽然随着时间的改变以及中国现实的变化,罗曼罗兰的思想也曾受到质疑与曲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华民族陷入亡国灭种时,罗曼罗兰的和平思想被批判成投降主义;罗曼罗兰面对别人批判他左倾以及他与苏联的关系时缄默不语,被人理解成懦弱与思想不坚定。但罗曼罗兰反对战争、同情弱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仍然在鼓舞着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的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对抗暴政!

参考文献:

[1]罗曼.罗兰思想在民国时期的阐释演变    涂慧著   外国文学研究 2020年第2期

[2]罗曼.罗兰在中国的三重投影   涂慧著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1卷第4期 2019-07

[3]论罗曼.罗兰   罗大冈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10

[4]傅雷文集 书信卷 上    傅雷著    安徽文艺出版社

作者简介:

徐梅清,男,1983---,男,汉族,怀化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法国文学。

猜你喜欢

自由
康德《论教育学》自由与规训的关系解读
哈克贝里·费恩:美国价值观的“小代表”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