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学者与英语本族语学者英语科研论文中情态副词的对比研究
——以石油天然气实验研究论文为例

2020-11-04王淑雯

山东外语教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本族语情态副词

王淑雯

(西南石油大学 外语学院, 四川 成都 610500)

1.0 引言

情态是语言和思维的基本范畴之一,在向听者/读者传递命题信息的同时,也表达了说者/作者对命题内容的态度、评价和承诺(Chafe,1986;Hoye,1997;Hyland,1994;Halliday,2000;Simon-Vandenbergen & Aijmer,2007;Downing,2009;Adams & Quintana-Toledo,2013)。目前国内外学者多聚焦情态动词这一情态体现手段,研究成果颇丰,以至于“对于情态动词的研究就像是要在一间本已拥挤不堪的房间,动一下就会踩了别人的脚一样”(Perkins,1983:4)。不过,一些学者指出,在表达情态意义时,其他词类比情态动词更为频繁,尤其是副词的频率较高(Holmes,1983;Hermerén,1987)。但这一发现尚未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英语学术语篇中情态副词的相关研究并不丰富(Barbaresi,1987;Hoye,1997;Simon-Vandenbergen & Aijmer,2007;Tseronis,2009;肖唐金,2010;王淑雯,2017)。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学术英语写作研究成为近十年来国内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李韬、赵雯,2019)。然而,我国高校研究生“在基本语言表达和更高层面的语体风格以及篇章结构方面的问题都很突出”(杜中全、陈秀娟,2019:81),中国学者在发表国际高水平英语论文时也面临英语语言困扰。本文拟在自建语料库的基础上,将宏观数据统计与微观词汇分析相结合,对比分析中国学者和英语本族语学者所发表的英语科研论文中的情态副词使用情况,以期为我国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和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

2.0 相关理论与研究回顾

国内外学者对情态系统进行了多维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框架,但都明确包含情态副词,且认同情态副词是传递情态意义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传递命题信息,表达说者/作者对命题或事件的不同程度的态度、判断和推测,直接或间接对听者/读者产生影响(Quirk et al.,1985;Chafe,1986;Hoye,1997;Halliday,2000;Thompson,2000;Palmer,2001,2014;Aikhenvald,2004;Martin & Rose,2007)。

国内外学者对学术语篇中的情态副词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理论分析框架探讨、语义研究、语用分析和类型学研究。

首先,情态副词的理论研究领域。尽管理论研究都是以通用语料为研究对象,但却是学术语篇中情态副词研究的理论基础。Quirk等(1985)将副词按照功能划分为附加语(adjunct)、联加语(conjunct)和外加语(disjunct)三类,并将情态副词界定为内容外加语(content disjunct),表示“基于话语实际内容及其真值的观察”(Quirk et al.,1985:615)。Chafe(1986)、Lyons(1995)、Mushin(2001)和Palmer (2014)等学者将情态副词置于言据性范畴,指出情态副词可以传递说话者对信息真值的评价态度,如归纳、演绎、确信、预期、推理等。Halliday (2000:88-92)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出发,将情态界定为断言和否定间不同值的概率和频率,情态附加语(即语气附加语)和评价附加语基本上是由可表达说话者主观态度或评价的情态副词构成。在语气附加语中,情态副词可以表达概率、频率、倾向、意愿和强度这五种语义。Simon-Vandenbergen和Aijmer(2007)将确信情态副词分为四类:认知、言据、期待和言语行为。

其次,一些学者探讨了情态副词的语义功能。Barbaresi (1987)以60篇经济学领域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指出情态副词obviously和certainly在功能上有很大差异,obviously是推断标示语,用于传递共享信息,而certainly是认知修饰语,具有隐性劝说功能。Bogal-Allbritten(2013)从语义-句法界面分析了“认知情态副词(possibly和probably)+DP(determiner phrase)”的真值条件,指出带有情态修饰语的DP具有现实蕴含(actuality entailment)。不过,这些研究都只对个别情态副词,研究并不全面。肖唐金(2010)从语义分类视角对比分析了英语情态卫星副词在公共演讲、新闻采访、学术写作和法律条文这四种语类中的出现频率,指出其语义与语类关系密切。然而,该研究主要是单句分析,且未汇报语料大小,研究结论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值得商榷。王淑雯(2016,2017)依据言据性理论,将情态副词归属于推断据素,对比分析了中美语言学硕博学位论文中推断据素语言呈现方式,发现情态副词的使用频率仅次于情态动词,是学术语篇中主要的推断手段之一。不过,她仅报道了12个英语高频情态副词的使用情况,未展开深入的分类探讨。刘座雄等(2016)在对比分析中外学者实证研究论文中模糊限制语使用特征时,讨论了一些副词作为程度变动型、范围变动型和直接缓和型等模糊限制语之一的使用特征,但他们并没有汇报学科领域,也没有独立统计副词,尤其是情态副词的使用情况。闫鹏飞(2017)在探究理工科学习者二语学术写作中的情态动词序列形式之一“情态动词+副词”结构时简单讨论了情态副词,将其宏观分为认知情态副词和非认知情态副词两大类,指出学习者较多使用非认知情态副词,较少使用认知情态副词,但并未进行数据统计。张大群(2020)观察并讨论了JDEST学术英语语料库中副词unfortunately和sadly的评价隐喻功能。

第三,一些学者从语用学视角对英语情态副词展开研究。Capone (2001)运用会话含意概念,借鉴合作原则和方式原则,对情态副词obviously、certainly和really的话语使用展开共时研究,指出情态副词可以表达说话人对命题真值的承诺,强调言下之意是语言变化的可能机制。Szczyrbak (2014)调查了四个确信情态副词在法律语篇中的使用情况,指出此类副词用作立场标记语和介入手段,引领读者接纳作者的阐释。of course和certainly与“礼貌和等同(politeness and solidarity)”有关,而indeed和clearly则关乎“权势和权威(power and authority)”。

还有一些学者从语言类型学视域对情态副词展开对比分析。Szczyrbak (2017)借助平行语料库,对比分析了英语和波兰语12个确信情态副词在法律语篇中的语义特征。

综上,国内外学者对学术语篇中的情态副词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大多数研究多是词汇语义或语用分析,或是个案探究,或是将情态副词置于情态动词序列、言据性、模糊限制语中附带观察讨论,宏观数据统计分析研究不足,基于大数据的英语科研论文中情态副词的系统研究较为匮乏,尤其缺乏中国学者和英语本族语学者对英语情态副词使用情况的对比研究。本研究基于自建语料库,以中国学者和英语本族语学者所发表的石油天然气领域实验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建构分析框架,从概率、频率和取向三个维度探讨中外学者使用情态副词的异同,旨在服务于我国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和教学。

3.0 研究设计

3.1 语料库建设

本研究自建语料库,以石油天然气领域的英语实验研究论文为语料来源。实验研究论文是采用实验方法就科学领域的某一个专题进行研究,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论文(王淑雯、何晟,2018:90)。此类型学术论文是自然学科中最常见的语篇类型之一,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越来越普遍的实证性研究所采用的定量研究方法源自自然科学,而且与实验研究相似。因此,本研究选取实验研究论文一是减少语篇类型这一变量的干扰,二是使研究结果更具有普遍适用性。本研究根据JournalCitationReports(JCR)对WebofScience(SCI)的统计分析数据,选取JournalofPetroleumScienceandEngineering和SPEJournal两家影响因子最高的石油类期刊作为语料来源。为保证语料的时效性、充分性和可比性,选取了2012年之后刊载的石油天然气实验研究论文,最终确定符合预设条件的中外学者论文各150篇。所有语料仅保留论文的正文部分,剔除文本的题目、关键词、摘要、文内直接引用的文献信息、参考文献、致谢语、附录、图表和表头等。净化后的语料库总库容为1,363,283个形符,其中中国学者语料库库容635,490个形符,英语本族语学者语料库库容727,793个形符。

3.2 研究问题

本研究拟围绕以下四个问题,以石油天然气实验研究论文为例,对比分析中国学者与英语本族语学者英语科研论文中情态副词的使用情况。

(1)中国学者与英语本族语学者在情态副词的整体使用方面有何异同?

(2)中国学者与英语本族语学者在概率情态副词的使用方面有何异同?

(3)中国学者与英语本族语学者在频率情态副词的使用方面有何异同?

(4)中国学者与英语本族语学者在取向情态副词的使用方面有何异同?

3.3 分析框架

本研究参考Quirk等学者(1985)、Barbaresi (1987)、Palmer (2014)以及Halliday (2000)提出的情态副词分类,结合英语实验研究论文的语类特征,将情态副词分为三类:概率(probability)、频率(usuality)和取向(orientation)。“概率”相当于“或是,或者不是”,即“可能是,可能不是”,再加上不同程度的可能性(胡壮麟等,2008:145)。研究者选择实验对象,在特定环境下设计实验过程,获取并观察实验数据,对之展开逻辑推测。因此,实验结果通常具有或然性和不确定性,存在多种解读空间。“频率”相当于“既是,又不是”,即“有时是,有时不是”(胡壮麟等,2008:145)。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具有局限性、渐进性和无限性,实验研究是基于一次或多次人工干预状态下的实验分析和推断,研究结果并不具备普适性和绝对性,真值状况也有待未来进一步验证。“取向”是作者介入命题信息的程度(Halliday,2000:357),不仅反映了作者的认知水平,还隐性或显性传递了其主观评价(Barbaresi,1987;Thompson,2000;Palmer,2001;Simon-Vandenbergen & Aijmer,2007;Szczyrbak,2017;杨曙,2018)。论文作者通过实验数据劝说学术共同体成员接受其观点,具有劝说功能。但劝说过程可能源自自己的立场(speaker/writer-oriented),也可能站在读者的角度(hearer/reader-oriented)。

本研究采用的分析工具有Antconc3.2.0w、Excel和SPSS23.0。AntConc 3.2.0w软件检索语料库中情态副词的原始频数,再统计标准化频数(每10万个单词出现的频数),最后用Excel和SPSS23.0进行数据出图和卡方检验。

4.0 结果与讨论

4.1 情态副词的总体使用状况

统计显示,中外学者对于情态副词的总体使用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但对三类情态副词的使用却共性与差异性并存(见表1)。

表1 情态副词统计表

表1显示,中国学者使用情态副词的标准化频数虽高于英语本族语学者,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差异(p=0.359>0.05)。这表明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国学者对于情态副词语用功能的掌握情况已经很接近英语本族语同行。这可能得益于日趋频繁的国际学术交流以及高校普遍开设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程,中国学者已掌握了西方的科学方法论,熟悉了实验研究论文的语类特征。

此外,中外学者在这三类情态副词的使用方面存在共性,如分布不均衡,使用频数最高的都是频率情态副词,但在概率情态副词和取向情态副词的使用方面却表现出截然相反的特征。中国学者论文中的情态副词表现出“频率>取向>概率”的分布特征,而英语本族语学者则是“频率>概率>取向”的特征。除了频率情态副词的词频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344>0.05)之外,中国学者显著少用概率情态副词(p=0.000<0.05),显著多用取向情态副词(p=0.000<0.05)。这表明,中外学者对于情态副词的功能及频率情态副词的语义内涵和语用功能似乎达成了一致,但对概率情态副词和取向情态副词的理解运用存在较大分歧,其原因值得探究。

4.2 概率情态副词的对比分析

恰当使用隐含可能性、或然性的概率情态副词能够使学术语篇更具客观性和严谨性,有助于调节作者对自己观点态度的确信程度,有效弱化自己作为研究者对命题真值可能要承担的风险,体现出对其他多种解读的意识和尊重,表现出与读者平等对话的态度,从而提高学术信息可靠度,促使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王淑雯, 2017:87)。中外学者使用概率情态副词的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概率情态副词统计表

表2显示,中外学者对于概率情态副词的使用表现出较大的差异。首先,中国学者显著少用此类情态副词(p=0.000<0.05),使用量比英语本族语学者少了将近45%(词频分别是18.26和32.71)。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动态发展的,新的事实或证据有可能推翻之前的假设或理论。概率情态副词表达了“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的模糊语义,体现了学术论文追求客观、谨慎的语类特征。英语本族语学者借助概率情态副词拒绝对研究结果做出绝对承诺,展示谨慎立场,对提高论文观点的可信度大有裨益;同时也承认对于研究结果的解读存在其他可能性,表现出与读者良好的学术协商态度。

其次,词汇选择上,中外学者对于possibly、probably和maybe的使用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中国学者显著少用likely和perhaps。likely的基本语义是“having a high probability of occurring or being true without much doubt”,表明作者对命题信息持较高的确信度和较强的学术信心,从而隐性促使读者认同其观点。还可表明作者对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适度推理而非绝对承诺,承认其观点的可争论性,愿意与持不同观点的读者进行讨论,表现出认可话语外多种声音存在的意识。perhaps所传递的确信程度略低,“one thing is true but that something else is also true”,表明作者坚持自己的学术信念,也认同其他学者的观点和解读,扩大了与学术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学术协商空间。

第三,中外学者使用频数最高的概率情态副词存在差异:中国学者倾向于possibly,本族语学者最高频使用likely。possibly所隐含的确信度较低,暗示作者对自己的研究结果持怀疑态度。学术论文作者须仔细权衡自己的学术观点在多大程度上是不容置疑的,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将受到质疑(Thompson,2000:59)。中国学者最高频使用possibly,可能是因为最早接触的表达“可能性”的形容词是possible,然后将语义概念延伸到副词上,但并未真正掌握其语义内涵和语用功能。

Halliday (2000:39)根据“说话人对某一观点或提议的有效肯定程度”,将情态动词分为高、中、低共3个量值等级,量值越高,作者表现出的确信度越高;量值越低,确信度越弱。Papafragou (2000:3)指出,不同量值的情态动词可以表达说者对所谈命题信息不同程度的期望。鉴于频率情态副词也能反映作者的确信程度和期望程度,我们从语义层面将其分为高(probably、likely)、中(perhaps、maybe)、低(possibly)共3个量值等级,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概率情态副词确信度分布图

图1显示,中外学者对概率情态副词量值的使用比例排序完全一致:“高值>低值>中值”。高量值情态副词有助于作者表达对研究成果的自信心,也期望影响学术共同体成员接受其学术观点;低量值情态副词则有助于增强言语表达的委婉含蓄,降低作者对信息真值的承诺程度;中值情态副词可能因其语义的模棱两可而不被科研论文广泛采用。相较于英语本族语学者,中国学者使用高值情态副词的比例较低,而低值情态副词的比例却较高。我们认为这可能有三个原因:1)较早接触低值情态副词possibly,形成了语言定式;2)没有完全掌握情态副词的语义内涵和语用功能;3)将英汉词汇机械对等。尽管实验研究论文以数据“说事”,但也需要作者借助恰当的语言说服读者接受其观点。过多使用低值情态副词有可能会给读者造成此论断不可靠、可实施性不大的印象。由此可见,适切的量值因其不绝对、不武断而显示出作者的缜密思维、严谨态度和协商意愿。英语本族语学者能够在确信度和非确信度之间保持平衡,表现出较强的语义和语用控制能力。

4.3 频率情态副词的对比分析

频率情态副词的语义介于绝对断言和完全否定之间,只不过表达的是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属于经验意义的范畴(Fawcett, 2008:98)。实验研究论文的语类属性表明来自数据和作者认知的研究结论并非绝对的,有待未来的进一步验证。从语料库中提取到的5个高频频率情态副词如表3所示。

表3 频率情态副词统计表

表3显示,中国学者使用频率情态副词的词频虽高于英语本族语作者,但是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344>0.05)。这说明中外学者都能依据实验数据进行归纳或推断,研究结论具有开放性,有待未来更多的实验予以验证。频率情态副词的最高频使用(见表1)完全符合科研论文追求客观性和多声性(Bakhtin,1981;Hyland,2012)的特征。

就选词而言,中外学者的共性大于异性:使用频数最多的两个词都是usually和generally。usually属于高值频率情态副词,表示很少例外,能反映作者较强的学术自信心。generally与usually的语义相似度为0.597(https://wordsimilarity.com),但量值弱于usually,强调概括、归纳命题信息,隐含命题信息的局限性,表明作者对自己的研究成果留有余地,有助于传递作者客观严谨的治学态度。不过,中国学者过度依赖generally(p=0.000<0.05)。这与王淑雯(2017)对中美语言学硕博生使用情态副词的调查结果一致。我们认为这可能有两个原因:1)中国学生较早接触generally,尤其熟悉generally speaking;2)受汉语母语归纳性和整体性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国学者注重宏观调控,倾向于高度归纳概括事物的本质。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学者显著少用commonly和essentially,前者强调共性,表明命题信息为真的值弱于usually但高于generally;后者有“强调,突出”之意,隐性传递作者对自己研究发现或他人结果重要性的态度评价,可突显自己的研究成果,或建构良好的学术人际关系。这两个词都有助于作者在学术多声性中突显或扩大自己的学术声音。但可能因为commonly和essentially缺少汉语对等词,尤其是essentially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出现频率较低,一些中国学者对其并不熟悉,无法从自己的词汇库中积极调用,在表达自己学术观点时略显被动。

4.4 取向情态副词的对比分析

取向情态副词能够反映说者/作者的主观评价,评价可以指向说者/作者,也可以指向听者/读者。尽管学术论文是作者参与的社会性言语行为,论文作者既要有效传递个人的学术信念,还要说服学术共同体成员同意其观点,但因其评价源自作者,都会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这有悖于学术语篇的客观性语类特征。因此,对于取向情态副词的使用需更加慎重,且数量和占比不宜多。从语料库中提取到的取向情态副词如表4所示。

表4 取向情态副词统计表

表4显示,中国学者存在过度使用取向情态副词的倾向(p=0.000<0.05),增加了研究论文的主观色彩。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此类副词在汉语中具有一定的客观取向,受汉语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中国学者将汉语语义译为对应的英语词汇,但却忽略了两种语言的语义内涵差异,词汇语用意识较弱。英语本族语学者对于取向情态副词的使用频率和比例是三类情态副词中最低的,且显著低于中国学者(见表1),这可能是受西方事实判断型思维方式的影响,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追求认知的客观有效性——这与学术语篇尽可能追求客观性的特征完全吻合。

从词汇选择上看,英语本族语学者使用频数和比例最高的是clearly,而中国学者则显著多用obviously(p=0.000<0.05)。clearly和obviously均与真值断言(affirmation of truth)有关,主要功能是用作证据,表示对事件状态的观察或感知或常识性证据(Aijmer, 2002)。但clearly是作者/说者取向,反映作者/说者对自己观点的高度认同;该词还是典型的推断词汇,隐含了作者对命题信息的推测(Barbaresi,1987:21)。而obviously表示“如证据所示”,强调视觉上可感知的事实,意为“你我皆知”(as you and I know)(Simon-Vandenbergen & Aijmer,2007:317),传递共享信息,表明某事易被感知,作者的观点对信息接收者而言是可推断的(Aijmer,2002:71),是读者/听者取向,即It is obvious to the reader or the hearer or to everyone,而非It is obvious to me。英语本族语学者能够掌控这两个词的评价功能,与读者实现学术互动,更积极而隐性地提高自己的学术声音。相比之下,中国学者可能受汉语释义的影响,并不熟悉其中隐含的评价意义,失去了提高自己在学术共同体中地位的机会。

我们在中国学者语料库中检索到了surely,而英语本族语学者语料库中未发现。这与Simon-Vandenbergen和Aijmer(2007:235)对英语科研论文的调查结果一致——surely根本不用于科研论文。surely虽与obviously和clearly语义相近,但却是自我确认语(self-validation),即说者/作者想证明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Downing,2001:277);还是一个挑衅性词汇(fighting word),有对着干的意思,当说者/作者使用surely时,其隐含意思是“他比听者/读者”知道的更多(Downing,2001:255),有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之感。作为传递命题信息和观念态度的主要载体,词汇的基本义和内涵义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可能完全对等,将汉语简单对等翻译为英语可能会导致命题信息传递和个人信念表达的不严谨。中国学者因显著多用取向情态副词而表现出的主观倾向,正是由于没有掌握其特定文化内涵和语义潜势所致。

5.0 结语与启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从情态副词的整体情况看,中外学者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这说明他们都能根据实验研究论文的语类特征——客观性和多声性,让数据“说事”,客观分析,合理推断,适度预测,以逻辑和理性探索自然科学的规律,积极传递个人学术观点,尽量扩大自己的学术声音。但中国学者显著少用概率情态副词,显著多用取向情态副词,增加了论文的主观性趋向。

(2)中国学者显著少用概率情态副词。中国学者在表达研究结果的可能性、或然性方面显得有些主观、武断。英语本族语学者似乎能够更好地在不同量值的确信度之间保持平衡,表现出较强的语义和语用掌控能力。

(3)中外学者都最高频使用了频率情态副词。这表明中外学者都掌握了实验研究论文的语类特征,但中国学者存在表意不准的现象。

(4)中国学者显著多用取向情态副词。受母语思维负迁移的影响,以及对英语情态副词语义内涵和语义潜势的模糊理解,中国学者的研究论文表现出较强的主观意向。

本研究结果对于我国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具有借鉴和启示。首先,恰当使用情态副词是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习者掌握这一重要的情态表达手段,熟悉其功能。其次,教师可以尝试将语言学,尤其是ESP、EAP领域的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引起学生对有效输入的足够关注,进而加工内化为知识。第三,注重语类分析,帮助学生熟悉所属学科话语社区以及特定语篇类型的语言规范,减少语用错误。第四,建议学习者使用英英字典,帮助他们掌握语料库的基本使用技能,从而准确掌握英语释义,强化词汇深度及语义丰富性。第五,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词汇语用意识,避免语义机械对应。

(感谢班颖超对数据处理以及对情态副词分析框架给予的帮助。)

猜你喜欢

本族语情态副词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大陆与本族语学者英语科研论文模糊限制语比较研究——以国际期刊《纳米技术》论文为例
副词和副词词组
从迁移理论看研究生英语视听说课中学生的偏误
情态动词专练
最容易发的音与最难发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