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改实践:多元评价体系的探索与思考
——以课程《信托与租赁》为例

2020-11-04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6期
关键词:笔试平时成绩课题组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商学院 浙江·金华 321100)

1 实行多元评价体系改革的原因及背景

在基础教育中,教育成功的评价标准往往是学生笔试成绩,即使是招揽偏才怪才的竞赛、特长特招,也难逃理论、笔试考试。高等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延续,部分教师仍然沿袭以笔试为主的评价方式。虽然这种方式为学生所熟悉,短期也较为客观公正,但从长期来看,单一的笔试评价无法与学生的实际就业、深造能力接轨,常有用人单位发现应届毕业生能力欠缺,需要重新培养。而社会媒体对于“高分低能”现象的报道也屡见不鲜。

以本文作者所在金融专业为例,金融技术不断进步使金融企业对低端型金融人才需求逐渐减小,许多银行初级岗位呈现出被AI取代的趋势。总结来说,当今的社会需要更加专业化,精英化的金融人才。而目前,单一的笔试+平时成绩的学习评价模式容易使学生拘泥于理论知识,不能对学生较为全面、完整的评价。并且,单一的学习评价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本本主义”、“唯考试至上”等不利于个人在社会中全面发展的偏颇观点。

因此,如何在高校开展关于多元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充分考虑学生全面发展,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值得高校教师不断努力研究和探索。本文就课题组在《信托与租赁》课程的多元评价体系改革中做出实践尝试进行整理回顾,抛砖引玉,以期更多教师能在本方向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2 传统评价体系的问题与研究现状

目前高校传统教学多以理论教学为主,传统课程评价方式多以平时成绩+期中测评+期末考试的方式。其中,期中和期末考试多以笔试试卷或论文的方式进行。虽然笔试对学生的理论学习进行一个较为客观的评判,但是这种考试难以考察学生团队合作及表达能力等方面。

3 以需求为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构建

在对学生需求的对比上,不难发现:相比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学生培养的目标,是让学生走上社会,与配适的岗位接轨。学生的培养质量,不宜由高校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官,而应交给用人单位评判。当前,对于高校学生能力培养的评价,以就业率和深造率为评价标准,多流于表面。但学生培养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有所去处。学生顺利就业,是因为其自身能力还是因为教育?学生就业专业和自己所学专业是否有联系,学生所学和就业脱节的原因又是什么?学生就业之后,是否短期内又面临失业的问题?这些思考都倒逼教改要从学生发展需求,用人单位需求上开展。只有从需求出发,才能明确教改实践的目的。多元评价体系的改革也应结合和学生发展需求、用人单位评价匹配的立场。因此,在进行实践之前,课题组对地处浙江金华的6所用人单位进行了调研,就其对大学生用人需求展开调查,发现用人单位更注重学生诸如沟通、合作、问题解决等其它潜在能力,其次看重学生的实习经历,而学业成绩和学历背景作为普遍认知的招聘筛选门槛,却被排在最后。此外,比起笔试成绩,用人单位也更相信、偏赖使用面试的结果。

基于以上事实发现,单一笔试无法考察到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也无法考察学生把理论用于实践的问题解决能力。因此,作者认为除了纯理论课程之外,以单一笔试作为课程考核的全部结果对部分专业而言是不符合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也是与用人单位期待不相匹配的。所以,课题组以学生发展需求、单位企业用人需求为导向对作者所任教的《信托与租赁》展开多元评价体系改革的实践。

4 课程评价体系改革实践案例

4.1 《信托与租赁》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信托与租赁》授课的学生群体,构成为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学生共78人,包含金融171班(38人),金融学172班(40人)。课题组对所有参与对象进行课程前测,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样本筛选。课程前测的问卷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测试学生在上本门课程前对于本门课程的了解情况,第二部分测试学生对于课程的相关需求。通过对样本的回收分析,课题组在已回收的有效样本中发现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原有基础与课程兴趣之间在统计学上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图1),而学生需求主要集中为实用。

图1:学生课前知识了解情况和对学生学习课程兴趣的相关性研究情况

4.2 实践过程

以综合考评代替单一考评,基于学生实用性需求,学生本科毕业后主要为就业或深造,将课程的考核内容分为五个模块,分别为平时成绩、期中论文+期末论文(、PPT小组展示、课堂讨论,其中课堂讨论共两次,每次分值占比为10%,共计20%;小组讨论一次,分值占比20%;平时成绩占比5%,小论文一篇,分值占比20%;大论文一篇,分值占比35%。

课程的具体内容安排如表1所示:

表1:课程信托与租赁授课内容安排

其中,PPT展示考核与行业实践充分接轨,主要通过学生扮演信托客户经理、投资经理对信托及相关产品进行路演分析;小组分组秉承多样化及公平原则,由每位同学叙述自身背景后按照其兴趣偏好、学习、实习情况进行分组,例如:A类同学实习经历丰富,B类同学有一定的学习技能(如统计学、等等)C类同学有比赛经验或其它特长,那么每小组都进行A+B+C类型的适量搭配。

此外,对于学生的成绩评价,为了做到尽量地公正客观,在打分方面课题组引入了学生小组成员互评、多教师协同评价及业内人士评分机制。对于小组展示,评分构成由小组内成员互评,他组成员评分以及专业人士评价这三个部分构成;课堂讨论主要参考参与情况及主讲老师意见;平时成绩主要参考到课签到情况;论文成绩主要参考主讲老师和同专业其他老师意见。

4.3 结果反馈

在本门课程结束后,课题组对参与了本次教改实验的相关学生进行了后测问卷调查。在双盲测试的条件下,参与调查的学生基于自身认知和偏好认为,笔试/卷面成绩仍然是公认的最客观最公正的评分方式。(图2)

图2:学生对于评分方式客观性情况反馈

与此同时,参与实验和调研的同学们在双盲测试下也有42.86%认为本次成绩相比以往成绩能更好地反应他们的能力,其中44.44%的同学表示与原本其它评价体系无较大差异,认为成绩不能反应能力评价或不清楚的同学各占6.35%。总体而言,本次课程评价体系改革实践具有一定的意义。

5 总结反思

5.1 相关教改成果总结

在课程《信托与租赁》的教学改革中,课题组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对课程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主要集中在考核内容和评分方式两个方面。考核内容上,课题组将评价内容从单一的卷面评价更改为通过小组协作展示+课堂讨论+平时成绩+论文的多元评价方式,综合考评学生的合作、沟通、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以及阅读和文字撰写的能力;在考评方式上,课题组引进了组内成员互评、组间成员评价、多教师协同评价等方式,使整体评价多元,不再局限于单个教师主观评价。

5.2 关于教改实践的反思

除了以上成果,本次教改实践仍然存在以下可供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本次教学改革实践样本为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金融17级学生,范围过小,目前阶段的研究成果并不一定具有普适性。

(2)本次教学改革实践对于课程和专业的针对性较强,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如数学、物理等等专业学科,本次多元评价体系的教改实践可能不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3)本次教改引入了协同教师评价和相关从业人员评价,需要课程建设团队在原有主讲教师的基础上进行横纵向人力资源储备,对于由单一教师推动有一定实施难度,建议由团队驱动或者由教学单位进行整体驱动。

(4)本次多元评价体系的教改实践只运行了一个学期,还没有进行重复试验的相关经验数据,需要在未来进行更为深入的经验探究。

(5)本次教改实验对象尚未毕业,还需要进行后续跟进研究。

最后,本次《信托与租赁》关于多元评价体系的教学改革实验还有很多细节的处理可能存在不妥之处,欢迎相关教改团队进行相关探讨。

猜你喜欢

笔试平时成绩课题组
原科技大学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组介绍
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平时成绩评定方法的探究
疫情下的笔试
让平时成绩回归本真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平时成绩评定与构成——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
“做”与“作”的推荐用法“做”与“作”的用法研究课题组
海上专业英语平时成绩信度与效度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