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言入文,短文长教

2020-11-02赖欢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咏雪柳絮友人

赖欢

【教材分析】

一、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要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思维品质,以学促学,实现其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与审美情趣的有机整合,使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七年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逐渐形成的时期,其对外界良莠不齐的信息判断不尽准确,作出的价值选择也需要被及时、适切地加以引导。语文教育就是学生思想培育、德性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入选中学教材中的文言课文作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一方沃土,其大多出自中国古籍经典,积淀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能予其以丰厚的文化滋养。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在教学中强化德性培育,培养独立自由完整的人。

二、单元意识

《<世说新语>二则》与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莫怀戚的《散步》以及《散文诗两首》(泰戈尔的《金色花》与冰心的《荷叶·母亲》)一同被编排在统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该单元的主题是“挚爱亲情”。《咏雪》中一家人在雪天赏雪作赋所创造的良好家庭氛围,体现出家人之间的和谐情感;《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为维护父亲的尊严而“教训”友人,表现的是对友情观念、诚信品质以及尊老爱幼的孝道的强调。这都旨在通过语言教育让学生感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可贵与真挚。

事实上,这也是在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进而陶铸一个合格意义上的“人”应有的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如是,该单元的编排既遵循了个体成长的客观规律,又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夯实了语文的学科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有单元意识和整体意识,以义务教育目标和要求为纲,从单元教学主题出发,由故事内容、情节、人物的分析深入到文化层面、德性培育和情感教育方面,落实语文学科育人的根本要求。

三、文本解读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中曾言:“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这“三美”构成了语文的文学美质,形成了语文的美丽内核。而《<世说新语>二则》作为文言散文,其显然具有“三美”特征,同时还具有散文的特点,即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具有叙事性。具体而言,首先是在叙事上干净利落,有简约之美。两则故事在篇幅上都相对短小,叙事直接,不作任何夸饰,仅数十字便将故事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虽为记叙文,但其在娓娓道来的故事情境中寓含着作者飞扬的思绪和辩证的思维,具有以叙为主、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其次,在遣词造句方面,这两则短文都讲求言简意赅、辞意隽永,言近而旨远,有凝练之美。比如《咏雪》中“谢太傅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个字就涵盖了许多内容,既交代了背景,又展现了良好的家庭氛围,还间接表现出魏晋时期特有的“清谈”“文义”之风。《陈太丘与友期》中仅一个“期”字,就已经将文章主题和盘托出,可谓尽一字之妙。描写元方与友人争论时的“答曰”“问”“怒”等字词,把双方性格特征刻画得入木三分。结尾处“惭”“下”“引”“入门不顾”极具表现力,虽寥寥数语,却字字生辉,细节微言,涵蕴无穷。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相关语文能力和批判思维。本篇课文作为学生步入中学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其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相对而言,两则文言文浅显易懂,学生可以根据教材提示与教师的讲解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中心,加强文言字词的积累,为今后文言文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课文中诸如“未若柳絮因風起”这样的语句甚是优美,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语言文字的精美绝妙,又可以培养其在日常交流中使用优美、得体语言的意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论证故事中人物的言行,有效地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字词。

2.反复诵读,掌握文言文“意美”“音美”“形美”的文学美质。

3.了解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品味故事的文化内涵,感受和睦、轻松的家庭文化氛围,学习古人的教育智慧及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并将其落实在自己生活与学习的过程中。

【教学重点】

品读和揣摩关键字词,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感受两则故事里人物的聪颖、智慧以及诚信、方正的美好品德。

【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言行的分析,领悟故事深层的文化内涵与人物的优良品德,并将其行践于日常生活之中。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启发诱导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走进《世说》读《咏雪》

师:同学们,在正式进入今天的课堂前,老师想请大家说说你们了解的古代机智少年的故事。

预设:《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

师:其实古代像他们这样的聪慧少年不胜枚举,比如还有我们熟悉的四岁作画的王冕、七岁写诗的曹植等。今天,老师再给同学们介绍几位机敏聪颖的古代儿童,他们是谁呢?让我们走进《<世说新语>二则》,一起来认识他们。

屏显:

作者简介: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常招纳文士集于门下。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笔记小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主要记叙了魏晋时期的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师:现在我们对《世说新语》及其作者有了初步了解。接下来老师想问问同学们是否看过下雪的场景?雪花从天空飘落下来是什么样子呢?在这里,老师找了几幅图片,请大家看一看,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的描写雪花、雪景的诗歌词句。(屏显雪花、雪景图)

预设: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高适《别董大》中的“北风吹雁雪纷纷”,等。

师:今天要学习的第一则故事也跟雪有着密切的关系。让我们一同走进《咏雪》,走进咏雪现场,看看故事里的人物在下雪时里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咏雪内容

(一)结合注音,诵读课文

1.学生根据注音自由朗读,力求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2.请一生读,其他同学从字音准确与否、朗读是否流畅等方面对其进行评价或补充,查缺补漏,共同进步。

3.教师范读,强调加点字读音,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句子的停顿,读准句读。

屏显:

(二)译读课文,掌握文意

1.自读自译:根据课文注解并借助相关工具书疏通文意,标注疑难字词,勾画出文章的关键性语句。

2.互读互译:请几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及主题主旨,教师适时引导其他学生相机补充、修正。

明确:《咏雪》讲述的是谢太傅在雪天带领谢家子侄赏雪吟诗的故事,反映出魏晋时期世族家庭内部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明确疑难字词,引导学生识记重点词语,掌握故事情节。

屏显:

三、品评“言语”,走进咏雪现场

(一)品味语言,感受文言的“意美、形美、音美”

师: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而文言文作为中国语言文化的瑰宝,其所具有的“三美”特征更为显著。请同学们找找在本篇课文“三美”具体表现在哪里?

交流点拨:“意美”表现为意蕴悠长,意美辞绝;“音美”表现为散文化的语言表达以及韵律和谐的对话,读起来朗朗上口;“形美”表现为言简意赅,用极为简洁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对于《咏雪》这篇课文而言,具体如下:

(1)“意美”

“大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以及“未若柳絮因风起”这组问答句,展现了纷纷扬扬的雪花飘落之时的意美之境。尤其是后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飞扬的大雪比作盐粒和柳絮,生动形象,使人在阅读时如临其境。

(2)“形美”

鲁迅先生曾经评论《世说新语》道:“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这里所说的正是其在叙事表达上简洁凝练的特点,即“形美”。如“谢太傅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仅十五个字,就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时间等丰富的内容。“欣然”“大笑”也以简练的词语凸显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营造出一种和睦、轻松、融洽的氛围。

(二)明确“言语”,厘清故事发展脉络

师:这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36门中的第2门——《言语》。其所记载的是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中说出的名言佳句,它们或意境高远,或哲理玄奥,都值得后人仔细揣摩品味。请根据表格提示,找找《咏雪》中有哪几处言语,分别是谁说的,它们之间的话语逻辑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交流点拨:一共有三处“言语”,分别是谢太傅由骤然下落的雪花联想到的问题以及谢朗、谢道韫的回答。

屏显:

(三)品味“言語”,多元解读,辩证分析

问题1:“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这两个比喻,你认为哪个更好?请说出你的理由。

预设1:“撒盐空中差可拟”更好。(1)从色泽上看,相较于灰白色的柳絮,白色的盐更接近雪的颜色。(2)从下落的姿态看,“撒盐空中”也更加贴切。课文中有交代下雪的背景——“俄而雪骤”,说明雪下得很急、很迅猛,而柳絮在风中飞舞飘扬是轻盈的、舒缓下落的。因此,“撒盐空中”的姿态更接近当时骤然落下的大雪。

预设2:“未若柳絮因风起”更胜一筹。(1)盐给人涩、硬、咸,而且不免使人联想到人间烟火、生活俗事。相比之下,柳絮在长期的文学传统中,一直是高雅情感的象征。(2)从运动姿态来看,尽管“撒盐空中”更为接近“骤雪”的形貌,但因风起舞的柳絮更具美感,给人以轻柔、盈动的感觉,是富有生命力的,这是抛洒在空中的盐无法实现的。(3)好的诗歌要有好的意象,而好的意象不仅要有物象,更要有精神意蕴。从这个角度看,“撒盐空中”只是基于客观真实的情况对骤雪进行的描述,有物象但无意蕴,而凭借风力漫天飞舞的柳絮则有深刻的意蕴。正如雪莱在《西风颂》中写到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柳絮象征的是春天,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4)根据谢太傅的提问“白雪纷纷何所似”来判断,飘扬的柳絮与“纷纷”白雪更加神似,因而更为切题。

交流点拨:在这个问题上,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撒盐”和“柳絮因风起”并非是对白雪的描述,而是对“白雪纷纷”这一运动中的雪花姿态的描述。因此,在分析时,眼中不仅要有静态的物——雪花,更要有动态的景——纷纷飘落的雪花构成的雪景。《文心雕龙·比兴》有言:“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即比喻修辞讲究“切至”,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通感,不仅要在显性层面上相通,更要在深层的、隐性的意蕴层面相切。教师在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这两组比喻句时可以使其对比喻修辞有更深入的掌握。盐在颜色、形状上与雪相似,急坠的盐也与骤雪有类似之处,但深层次上,以盐为比喻引起人的联想远不如柳絮那么“切至”。柳絮纷飞与下雪一样,是自然现象,而撒盐则是人为的。其飘舞时空灵飘逸的唯美姿态,可以让人暂时忘却寒冷的冬日之苦,这是撒盐无法匹及的。综上所述,从文学性上看,“柳絮”句更妙;从写实性上看,“撒盐”句更佳。

问题2:谢太傅有没有对侄子侄女的回答作出直接的评价?如果有,他的态度是怎样的?如果没有,思考其不直接判定优劣的原因。

预设:谢太傅并没有直接进行评价,只是“大笑乐”。

交流点拨:谢安虽然没有直接评定孰优孰劣,但可以从课文的其他语句中揣测出谢太傅的情感倾向。首先,他在谢道韫对答后“大笑乐”,从这种神情可以初步判断出,谢安实际上更赞同谢道韫的答句。其次,从文章末句对谢道韫身份的补充说明——“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可以看出,谢太傅更加欣赏谢道韫的才情。至于为何没有直接用言语进行评价的问题,教师要着眼当下,以现代教育理念对其进行观照。侄子、侄女虽观点相异,但都体现出其对大雪的细心观察以及自身独特的审美体验,这是弥足珍贵的。正因如此,谢太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评价,而以一笑代之,给孩子们留下了思考和体悟的空间。这同样启示着我们:作为学习者,要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从生活中获得经验,拉近语文与生活的距离,践行“生活处处皆学问”的理念;作为教育者,要继承、发扬谢太傅的精神,创造教与学的和谐氛围,对孩子的行为言语多采取鼓励性的评价,有效提升其学习积极性。

问题3:“公大笑乐”一句中,“大笑”与“乐”的意思相近,作者缘何写成“大笑乐”?

交流点拨:尽管二者意思相近,但在课文中的含蕴大不相同,故而并不显得累赘。(1)“大笑”是由当时有趣的情景引起的。谢太傅对侄子急于表现却不够自信的心理和侄女自信满满、率真好强的性格洞悉于心,俩人行为、神态的对比使其忍俊不禁,因而通过“大笑”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的欣赏与赞叹,同时也表现出其率直豪迈的魏晋士人之风。(2)“乐”则是“大笑”之余的欣慰之感。看到家族子弟个个聪颖伶俐、才情横溢,感受到家庭教育氛围的温馨美好,作为长辈的谢安颇为自得,不禁“乐”上心头。

(四)总结课堂,收束教学

师:魏晋名流,灿若群星;士人家庭,风趣儒雅。在这节课里,我们一起走进了《咏雪》,认识了有“咏絮才女”美誉的谢道韫,体会了东晋士人家庭的雅趣,相信同学们的思维和智慧也被激发出来了。其实,诸如此类轶事趣闻,《世说新语》中多有记载。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其中的另一则故事,再次感受古代少年的机敏、聪慧与率真。

四、作业布置

古有道韫咏雪之佳话,今天,老师相信同学们同样有咏絮之才。请根据老师的问句——“黄叶飘飘何所似?”,以文言文的句式对窗外随风飘落的树叶作生动形象的描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教学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与他人有约因事未能赴约或是朋友爽约的情况。当这种情况出现时,你会选择怎么做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看看故事中的人物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是如何处理的。

二、读:说其人其事

(一)读懂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结合注音自由朗读课文,并与小组同学相互交流,把疑难之处勾画出来。

2.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纠正字音,解释字义,明确句读。

屏显:

不(foǔ)惭(cán)寔(shí)颍(yǐng)

不:通假字,通“否”期行:相约同行乃:才顾:回头看

君:对他人的尊称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谦辞,自己父亲的谦称

3.全班齐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得整齐。

4.学生用自己的话概述故事内容,要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二)研读课文,把握情节

1.请从原文中找出相应句子,完成以下题目。

(1)友人不守信的表现是:。(2)友人发怒的原因是:。

(3)元方是这样回应友人的:。(4)友人最后的行为是:。

(5)元方最后对友人的态度是:。

交流点拨:(1)过中不至;(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4)友人惭,下车引之;(5)入门不顾。

2.梳理情节,找出文言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交流点拨:开端:期行不至,太丘舍去;发展:客问元方,怒斥太丘;高潮:元方驳斥友人,无信无礼;结局:客惭下车,元方不顾。

三、思:辨其言其行

1.你认为元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从哪里可以看出?

交流点拨:聪颖机智、刚正不阿、性情直率。从两方面看出:(1)其因友人爽约在先怒斥其父在后而以“无信”“无礼”指责他;(2)友人惭愧地下车引之,他卻入门不顾。

2.根据课文描述,你认为友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言而无信、修养不足、知错能改。友人失约在先,当其知道太丘已离去后枉顾自己的问题,斥责太丘,显得无礼。但最后还是接受了元方的批评,表现出知错能改的品格。

3.友人下车引之,但是元方却入门不顾,这种态度是否失礼?

预设1:不失礼。因为友人不仅爽约,而且对自己失信没有任何解释,反而怒责太丘先行,对这种无信无礼之人就该如此。

预设2:失礼。陈太丘既然与友人约定同行,那么当对方未及时赶至时,太丘应该考虑到其在路途中是否遇到了突发事件。继而,友人看到元方后询问“尊君在否”,“尊”字体现了他的礼貌和素质。而后“友人惭,下车引之”,可见其态度诚恳,知错就改。作为晚辈,元方不应入门不顾,完全忽视友人的视好。

设计意图: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在同一篇课文的同一个人物身上,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去分析其言行举止和性格特点。既要看到元方刚正不阿、聪敏机智的优点,也要理性看待其不足之处;既要看到友人的问题,也要善于发现其知错就改的闪光点。如是,才能真正发挥出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语文所应有的培养人文素养、树立道德品质的作用。

4.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

交流点拨:(1)以陈太丘的角度来看,如果不着急可以再等等,如果比较急可以留下字条或口信让元方告知友人。(2)以友人的视角来看,要遵守时间,按时赴约。若因事迟到,需先跟对方道歉并主动解释清楚。(3)以元方的视角来看,在友人意识到错误时,要多些宽容,接受友人的道歉。

5.小结: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知错就改,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日后的生活中,能够以信立人、以礼待人、以德服人,做一个诚信、谦恭、善于自省、知错就改的人。

四、作业布置

假如第二天陈太丘和友人见面了,设想一下他们会对彼此说什么呢?可以用多个角度思考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既是对语文教材中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挖掘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介入文本并对其进行解读和重构的过程。《<世说新语>二则》作为学生在中学阶段正式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其对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文化素养的积淀都有着重要意义。笔者根据两则文言短文的不同特点,分别从言语和情节切入教学,力求从宽度、厚度和力度三个方面实现短文长教、古文趣教的目标。

1.趣读课文,提高语言素养

相较于现代文而言,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环节更为重要。文言课文中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以及生僻字较多,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更好地扫清阅读障碍,通晓文章主题主旨。特别是对于如《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这样叙事性强、语言描写较多、人物形象鲜明的文章,教师更要引导学生多读、趣读,进而体味人物情感,把握其性格特征,体会中華语言的无穷魅力。

2.趣品字词,提升审美素养

课标明确要求,要带领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而文言文作为中国语言文字的瑰宝,具有中国汉字的“三美”特征,言简意赅,字字凝练,富有表现力和张力,正如《咏雪》中“未若柳絮因风起”仅7个字就将优美雪景呈现出来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地品味文言字词,领会中华文字的美学特质,培养其审美鉴赏能力。

3.趣设问题,发展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巧妙设置,激活学生思维,让其有话可说、愿说。在本次教学中,笔者创设了几组开放性问题,如“你认为谁的答句更好?”“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是否失礼?”等,通过辩论的形式提升其积极性,培养其发散性、批判性思维。

4.趣谈文化,涵养生命德性

文言文是含蕴着文史哲等诸多中华历史文化元素的载体,其字里行间闪烁着文明古国的智慧之光,传承着中华民族精神。于此,文言文教学的文化意义是相当重大的。《咏雪》中善教乐学的家长和孩子,《陈太丘与友期》中方正不阿的元方、知错能改的友人,他们身上彰显出来的高尚德行与优良品格,都值得我们学习。品读文言文不仅是解码中国古代语言文化,更是要从中汲取生命前行的力量,提升自己的德性修养。

尽管笔者在设计中有意识地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然而教学的实际效果、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还有待实践的检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具体的执教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情等多方面因素适时地予以调整。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教育之法,以涵养生命、厚植德性为育人指向,在启发中开拓想象,在交流中激活思维,语文教育方有更大的可能。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3.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咏雪柳絮友人
丁耀亢“敷衍”挚友
柳絮
柳絮娃娃
汗不敢出
《咏雪》说课稿
爆燃的柳絮
火烧衣裳
失眠
同样的柳絮,不同的表达
以《咏雪》为例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