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念诵吟唱,指向素养提升的古诗诵读教学方式

2020-11-02马春芳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物象语感古诗

马春芳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加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温儒敏先生说“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明显增加,这是部编版教材的七个创新点之一”[1],笔者认为这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丰厚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最纯粹的语言艺术,诗词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审美习惯、审美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吟诵诗歌能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也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唐诗是中国诗歌艺术的巅峰,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唐诗占有较大的比例。从数目来看,教材共选诗词103篇,含古诗词80篇,其中唐诗39篇,占古诗词的48.8%。从用文类型来看,自读诗词40篇,其中唐诗18篇,占自读诗词的45%。笔者在自读诗词教学中,进行了“念诵吟唱”的教学实践,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念——培养文言语感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全方位感知、领悟、分析、吸收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2],“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3]初中学生在尚未进行系统训练之前要培养语感,一般要求教师通过示范朗读,营造学习氛围。笔者在教学中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示范朗读——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听清楚朗读时的节奏变化,包括声音的长短、缓急、轻重、停顿。

生模仿教师的范读,自由朗读诗歌。

师:古诗词的朗诵需要注意重音、停连、语调和节奏。七言诗一般以“四三”之顿为主,朗读时可以读成“二二三”或“二二二一”。朗讀诗歌还要注意语调,语调是诗歌语言的旋律。请大家按照刚才老师的朗读,再读诗歌,读准诗歌的语调。

生根据教师范读和PPT展示,再读诗歌。

《泊秦淮》是诗人杜牧在夜泊秦淮河时,听到商女唱歌而产生的所思所想,充满了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忧虑感伤。朗诵诗歌要注意诗歌的体例,《泊秦淮》是一首精严的七言绝句,具有严格的规范格律,必须正确读出字的音义关系,如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之“笼”字,根据格律要求应读lóng。教师示范朗读环节,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知力,让学生做到字从句顺,感受唐诗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体会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高语感。

二、诵——感悟审美意蕴

诵读与欣赏是同步进行的,诵读也是读者与作者情感共鸣的起点。相比“念”而言,“诵”增加了对诗歌画面的想象、意象的赏析和情感的理解。叶嘉莹先生曾说,诵读“要把自己真正的感受融化到音调里,在声音的帮助下进入诗的内容和境界”[4]。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赏读语言,品味诗歌画面、感悟诗歌意蕴、享受美的熏陶。

(一)说画面

师:诗歌开头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用语言来描述。

生:晚上,小船在繁华的秦淮河边一家酒馆的附近停泊了,寒凉的水面上笼罩着迷蒙的水雾,清冷的月色笼罩着沙滩。

师:你能从这幅画面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吗?

生:环境比较清冷,作者也显得有点忧伤。

(二)品物象

师:诗歌中有很多常见的物象,比如“烟”“月”“水”“沙”等,你在其他诗歌中读过这些物象吗?

生: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生: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生: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师:在古诗中有很多固定的意象,它们有着各自特定的意味。比如秦淮河,有很多诗人写过秦淮河,包括著名诗人李白(“至今秦怀间,礼乐秀群英”),你了解秦淮河吗?

生:秦淮河位于著名的六朝古都——南京,历史悠久,风景迷人,既是皇亲贵族的聚居地,也是迎来送往的交通要道,是最为繁华的地方,被称为十里秦淮。后来皇亲贵族不顾国家的命运前途,只知道在秦淮河边饮酒作乐,又被视为感伤国事的象征。

(三)赏意象

师:在古代诗词中,有些物象我们经常见到,这些物象经过与环境的整合,带着浓浓的个人感情,营造出诗歌独有的意境。有专家说,“客观存在的月亮只有一个,诗中出现的月亮千变万化。物象有限,意象无穷”。比如“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月”和“月落乌啼霜满天”中的“月”,你能读出两位诗人面对这两种“月”的不同感情吗?

生:《泊秦淮》中月光朦胧,笼罩着寒冷的河水,映衬出作者的感伤之情。《枫桥夜泊》也是晚上,也是月光,只是月亮已经落下来了,乌鸦的啼叫衬托了月夜的静谧,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情。

师:诗歌的旨趣,一般来说都需要借助外在的物象或者景象来表现,作者的诗情离不开意象,我们同学鉴赏诗歌也要借助意象,这样才能与作者进行对话。

(四)明用典

师:诗人听到了一首《后庭花》,它好像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流行音乐,大家都很熟悉这首歌曲,你知道作者听到歌曲时的心理感受吗?

生:《后庭花》的原名是《玉树后庭花》,是陈后主创制的靡靡之音,它在南陈灭亡之后,被称为“亡国之音”,诗人知道这一史实,所以在这里运用典故。表面上是批判那些歌女,不知道亡国之恨,还在隔江的酒家里唱着《后庭花》曲呢。其实批判的是听歌的官僚贵族们沉迷在声色歌舞中。

师:诗歌用典是常见的一种语言修辞,典故就是典制和掌故,诗人往往通过运用典故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志,比如人名、地名、成语等,都成为了诗人笔下的典故。诵读古诗时,一定要认真了解故事背后的故事,品味赏析典故言简意丰的特点。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高声吟一遍,恍若与神遇”,朗读的目的就是促成学生对诗歌理解的内化。在朗诵的过程中,学生根据对诗歌的解读与体会,揣摩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基调和意境,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在朗读中唤起与作者生命体验的共鸣。

三、吟——融入艺术美感

文字给人想象力,声音则予人以感染力。歌手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将人们带到了令苏轼如醉如梦的中秋之夜,周杰伦的《青花瓷》等歌曲,更是让人们学会品味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诗人余光中说:“其实中国的古典诗词,即使没有歌者来唱,乐师来奏,读者感发兴起,朗读长吟,就已有音乐的意味,即使是低回吟叹,也是十分动人的。”[5]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时的吟,就是用自由哼唱方式,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屏显:“……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师:寿镜吾老先生沉浸在古诗文的意境中,声情并茂、语调激昂,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这种诵读方式就是“吟”。古人认为“吟”就是按照一定的调子来转化文字,常解释为“依字行腔”,但是曲调、音阶等都不固定,随性发挥。

播放音频:聂枫吟诵《泊秦淮》。

全班学生随着录音吟诵一遍。

师:刚才听到的音频中,朗读者加入了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我们听读时要注意朗读者对诗歌节奏、韵律的把握,注意平仄之间语调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比如拖长“笼”“水”“泊”等字的音节,这样产生的节奏变化,能让我们更好地掌握诗歌的旋律和情感。

生小组间学习吟诵。

吟诗是一种诗歌美读的方式,王力先生曾说“诗写下来不是为看的,而是为吟的”[6],这句话既强调了吟诗历史悠久,也告诉我们吟诵对于古诗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模仿名家的吟诵,可以最大程度地感知诗词中的人和事,从而学会用吟诵来表达诗歌的味道。

四、唱——深度表达情感

“唱”其实就是古人所说的“咏”。诗发乎情,声情并茂地吟咏是情感的外显,也可以激发听众的兴趣。秦德祥先生认为:“吟诵的特性是介于诵读与唱歌之间,既近于诵读,又不同于诵读,既近于唱歌,又不同于唱歌。”[7]陈少松先生认为:“所谓吟,就是拉长了声音像歌唱似的读。”[8]课堂上的吟咏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涵养,促进更好地表达诗歌内涵。

播放音频:陈少松调《泊秦淮》。

学生可以跟着节拍和唱。

师:吟唱要合着一定的音乐,把握吟唱节拍,按照我们选择的曲调来吟出不同的韵味。由于本诗的情感比较固定,所以采用的是平声押韵,陈少松先生在吟唱时就显得比较舒缓悠长,更能体现诗歌韵味。仄声押韵则比较急促,适合表达比较激烈的情感,比如岳飞的《满江红》。

师生一起随着音频再次吟唱。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陈少松先生的吟唱调,其实还有更多的吟唱调,陈少松先生说,“传统的吟诵中,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在里面,这个要个人去感受了”,我另提供了多位名家的吟诵调,你们可以选择一下,然后尝试自我吟唱,小组之间进行比较,看谁更能学出其中的韵味来。

诗歌具有独特的神韵,通过反复吟咏可以帮助学生深度理解诗词、了解作者和传承文化。当然,咏唱需要掌握一定的吟诵调,传统吟诵调比较多,教师在选择时要注意选择是否适合本班学生,尽量坚持只使用一个吟诵调。在课后的古诗诵读学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自觉使用吟唱的方式学习,积累古诗吟唱的厚度,拓展古诗学习的广度,延伸读书的深度,引导学生掌握吟诵的基本方法。

综上,“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个关键能力,而“念诵吟唱”则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四个有效手段。古诗诵读教学要做到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吟诵能力,提升语言表达与阅读鉴赏能力,在涵咏体味中感悟人生。

注释: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第11期,第6页。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页,第29页。

[4]叶嘉莹:《吟诵、背诵与传统文化教育》,《群言》,2013年第9期,第37页。

[5]余光中:《余光中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562页。

[6]王力:《诗词格律十讲》,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頁。

[7]秦德祥:《吟诵定义及文化定位之我见》,《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3年第1期,第52页。

[8]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3页。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物象语感古诗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劳劳亭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以“非美”意识辨析观光旅游产品的设计
语言与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