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能训练课的构想

2020-10-28张春晓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24期
关键词:构想体能训练高校

张春晓

摘  要: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背景下,面对大学生体质下滑的现实情况,高校必须拿出更有力的手段,改善大学生体质。现代体能训练,是在传统的身体素质训练基础上融合国外体能训练体系中的理念、方法,更有科学性和针对性,对身体训练的效果更好。本文提出高校设立体能训练课的构想,希望通过课内外的结合,系统地增强大学生体质、培养运动习惯。

关键词:高校  体能训练  课程  构想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8(c)-0068-03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ealthy China 2030" strategy, facing the re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deterior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take more powerful measure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condition. Modern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is based on traditional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foreign physical training system. It is more scientific and targeted, and has a better effect on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building the physical training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the aim to systematically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condition and cultivate their sports habits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ourses.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hysical training; Course; Conception

1  時代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育使命与挑战

1.1 当代高校体育教育的时代背景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健康与体育工作,2014年,中央印发文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中共中央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概念,2016年,党中央与国务院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健康中国战略规划中,对体育工作提出一些明确的目标,到2030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92.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为5.3亿”“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同时提出“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1]。

1.2 当代大学生体质现状

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于1985—2014年,共组织开展了7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2000年以后,该项工作成为国民体质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即身高、体重和胸围等发育水平继续提高,中小学生速度、柔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稳中向好趋势。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各年龄段学生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2]。

由于经济条件的改善,大学生总体呈现身体形态指标的提高,但大学生身体素质并没有出现与之相匹配的提高,反而有下降的趋势。对此现象,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中小学阶段没有打好体育锻炼的基础,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高中阶段课业压力大,忽视甚至挤压体育课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部分大学生不良的生活方式;大学体育资源与师资的不足等。

1.3 健康中国战略下的高校体育教育使命与挑战

高校作为国家教育体系“最后一公里”节点,是承担青少年体育教育的重要部分,肩负培养大学生强身健体、养成运动习惯、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使命。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既要承担助力健康中国的重任,又要面对不断下降的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大学生体质下降,也反映出高校体育教育在身体素质方面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不足,所以必须尽快采取有效的方法,改善大学生体质。

2  高校体能训练课的设想

2.1 高校体育课在体能训练方面存在不足

当前,高校体育课总体以各类选修课、选项课为主,例如大球运动、小球运动、健身健美、武术、游泳、定向越野等。大部分课程的内容以素质练习与专项技术相结合,即在大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培养某一运动专项技能,多年实践证明,大学生在不同专项技能的掌握上是有成效的。但在体能训练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同专项教师在体能训练的技能上是存在差异的;对于运动所需要的基本身体能力,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在具体的体能训练内容上,通常是围绕体质测试的内容开展,相对单一;手段简单,无法综合提高学生体质。

为了促进大学生强身健体,近年来,各高校在体育课内加强了体能训练,同时也通过阳光长跑、体育APP等方式促进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综合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与锻炼中的表现,可以发现一些普遍存在的不足:运动动作不够标准、体育锻炼知识片段化导致的运动观有偏差、缺乏行之有效的锻炼手段、没有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计划不足导致锻炼不系统等。

2.2 当代体能训练发展

我国身体训练理论与方法,最早源自前苏联与德国,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欧美的一些训练方法和理念开始传入。身体训练,最早称为身体素质训练,现在称为体能训练。关于体能的概念,田麦久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所决定。其中运动素质是指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通常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和灵敏等。

港台学者将体能称为体适能,来源于英文Physical Fitness,指人们所具有的或者获得的与其完成体力活动能力有关的一组身体要素,是身体适应外界环境能力的简称,包含以下要素:心肺耐力、肌力及肌耐力、柔韧性、身体成分、神经肌肉松弛、灵敏性、平衡性、速度、爆发力、协调性。其中前5项为健康体适能,反映的是身体的健康程度;后5项更多的是反映身体运动能力,所以10项要素合起来组成竞技体适能。可以看出,体能与体适能2个词描述不同,内容却大同小异,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适应能力等。

2000年以后,国家体育总局开始引入欧美的体能训练方法,翻译了一批教材,并聘请美国的体能训练团队服务于部分国家队。美国团队在国家队运动员的康复、体能训练上带来一些新的理念与方法,帮助这些国家队在国际赛场上取得好成绩。由此,美国的体能训练体系中核心力量训练、功能性训练、康复体能、动力链等新的训练理念或方法,被迅速推广到省队、市队、高校运动队,也引起很多健身爱好者的喜爱[3]。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体能训练体系,很好地完善了我国传统的身体素质训练体系,共同构成我国现代体能训练体系。所以,现代體能训练比传统的身体素质训练,在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上都有很大进步。

2.3 高校体能训练课的设想

面对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趋势,高校必须尽快通过体育教学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来指导、促进大学生进行运动。因此,本文设想在高校开设体能训练课程,将现代体能训练先进的理念、方法引入传统的身体素质练习中。通过系统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基本的现代体能训练理念,掌握一些练习手段与方法;促进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并提过线上线下的交流指导学生运动;通过校园竞赛激发、引领学生的运动兴趣。

高校体育的首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强身健体,为此,希望通过体能训练课,使学生达到以下效果:认识自己的身体,了解基本的解剖知识;通过动作筛查了解身体的薄弱环节;提高肌肉的支配能力;保持或改善身体形态与机能;提高运动表现能力。

为了达到体能教学的目标,结合高校的体质测试与大学生运动能力,将高校体能训练分解为以下模块:有氧耐力、慢跑的姿势与技术;速度与快跑的姿势与技术;肌力;爆发力与立定跳远;肌耐力(仰卧起坐、引体向上);柔韧性,包含静力拉伸、动力拉伸;肌肉放松与康复;核心力量与身体姿态;稳定与平衡。

3  高校体能训练课设计

3.1 课内教学设计

考虑到各高校体育教学的差异化,可将课内教学分为3种形式:模块化教学、集中化教学、专项班教学。模块化教学,把体能训练内容按前面的分解,选择一些模块放入各项选修课中,例如在一堂课中,进行20~30min某一体能模块的教学与练习,这种形式对各高校原有的教学体系影响较少。集中化教学,指的是对新生进校后统一进行一段时间的体能训练课教学,集中培养,这种形式对各高校原有的教学体系影响较大。专项班教学,指的是开设体能专项选修课班,即增加一门选修课,这种形式易开展但授课面较小。

3.2 课余体育锻炼设计

体能训练最重要的就是实践,单纯的课堂教学时间是不够的,所以在课堂上应要求学生课后训练,并通过网上或实地进行指导与交流,在后续课中检查锻炼效果。这里有2个关键点:一是学生经过学习并通过课余锻炼,只有取得良好的效果,才容易进一步激发其锻炼的热情,形成良性循环;二是有研究表明,运动在有人陪伴的情况下更容易坚持,所以应引导学生建立运动伙伴关系,相约运动,相互帮助。课余锻炼的次数,至少每周2~3次,每次的时间不少于30min。

3.3 课余体育竞赛

各高校都有成熟的课余体育竞赛体系,包括校级、院系级。在此基础上,可以举办体能挑战赛或体能团队赛,通过比赛激发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的积极性,并影响更多的同学参与。

4  结语

高校体能训练课程的开展,还需要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要改善运动场地与器械,增加运动场地开放时间。面对大学生体质下滑的现实情况,高校必须拿出强有力的手段,建立健全的体能训练授课体系,改善学生体质,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Z].2016.

[2]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14年中国学生体质健康与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69.

[3] 高炳宏.我国现代体能训练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路径[J].体育学研究,2019,2(2):73-81.

[4] 何建龙,刘钦龙,牛永刚,等.体育高职院校体能训练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18):88-91,93.

[5] 沈铁.体能训练课对高校大学生耐力素质影响探究[J].农家参谋,2019(15):179,245.

[6] 王谦.高等职业院校体能训练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1):43,45.

猜你喜欢

构想体能训练高校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训练策略的分析
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理念创新
实效性视角下对警察体能训练的思考
信息技术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生态安全法框架体系完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