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实践探讨

2020-10-27甄莹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发展模式小学教师农村

摘要: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情况并不十分乐观,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这样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在其实践过程中也是问题多多,阻碍重重。从三种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中涉及到的三个主体,“主力军”教师、“主阵地”学校及“推动器”社会入手,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有效实践的对策进行探讨。为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尽绵薄之力,在一定的程度及范围内强化人们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基于对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综合分析不难发现,当前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基本分为教师自身、学校内部、学校外部三个维度,由此形成三种众多学者较为认同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即专业自主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及校外培训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为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得以有效实践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依靠某一方面力量就能实现的。需要教师个人、学校和社会外部力量的共同努力。因此,要“重振旗鼓”、发挥教师主力军作用,“重整阵地”、营造学校主阵地氛围,“修整加速”、强化外部社会助推力,多方努力,优化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有效实施,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一、“重振旗鼓”,发挥主力军作用

无论是就教师专业发展而言,还是就专业发展模式的实践来说,其主体均为教师,不从教师这一大的主体上进行调整,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实践也是空谈。因此,想要在农村小学将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有效实施,最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举措就是“重振旗鼓,发挥教师的主力军作用”。

1.   树立自我发展意识,提升内动力

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具备自我发展的意识,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教师才会自发地投身于专业发展的进程中去,才有可能对过去的经历进行有效的回顾和反思,并结合现状作出及时有效的规划。

首先,农村小学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抱有坚定的教育信仰并对自己的职业有明确的认知。既然选择了从事教师职业,就不要轻易被周围的声音所左右,要从心底认同教师这一角色,要充分体现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而热爱教育事业则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也是教师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源泉。拥有坚定的教育信仰,才能在并不容易的专业发展道路上披荆斩棘,积极向上。

其次,教师要在这种教育信念的指引下,作出自己专业发展的合理规划。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可获得的外部专业引领有限,因此,农村小学教师要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让农村小学教师成为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人,进而不断提升自身发展内动力。

2.   加强教育实践反思,提升发展力

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需要外部学校及社会相关部门的协助,单单就教师方面而言,教师自身的反思则在所有的专业实践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使教师在更专业、形式更为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发现自身不足,反思自身,才能更加明确发展方向,进而再改进专业实践活动,提升自身专业发展能力,由此进入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中。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将教学反思置于教师实现自我成长的关键性位置上。教师自身及其引发的教学现象也只有在自我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才能较为客观地被审视。因此,教师应将反思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深入思考在教学中、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已有的以及所欠缺的。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记日记、写教育叙事等形式,坚持思考并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感触与心得等等,并将其记录下来,对自己无论成功亦或失败的事件进行总结,并对存在问题和原因做认真分析。教师也可以把这种日常教育教学或实践活动中的反思作为行动研究的一种形式,通过撰写论文的形式进行提升,一举多得。另一方面,教师之间也要加强合作与沟通,进行经常性的交流讨论。农村小学教师容易受困于自己认为的一套理所当然的方法之中,不断的反思和经常性的交流可以使农村小学教师打开“封闭之门”。总之,农村小学教师应该加强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反思,提升自身发展力,更好地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3.   积极应对职业倦怠,提升幸福感

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紧张源是多种多样的,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压力、教师角色多样性所产生的角色职责压力、工作环境压力及教师个人的认知方式等等都可能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农村小学教师存在高龄化特征,使得职业倦怠成为限制农村小学教师进行自主专业发展的重要阻碍。因此,农村小学教师要有意识地、积极应对自己的职业倦怠感,可以通过内部个体的自我干预,也可通过外部的有效干预。

对于教师主体来说,首先要进行观念上的转变,对于这一点,农村小学教师要尤为注意,由于农村地区可获取的资源有限,当教师个体认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回报时,就会产生职业倦怠感。教師要正视自己的工作,从教学中、从专业发展过程中发现快乐,提升幸福感,寻求自身价值的实现。

其次,教师要有积极的应对策略和归因方式。当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的症状时,要勇于面对现实,不要轻易被周围的声音所迷惑,农村小学教师群体中,极易出现消极的、被动的声音,因此,农村小学教师要有平和的心态,客观、积极地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反思自身的压力来源,主动寻求外部帮助。

二、“重整阵地”,营造主阵地氛围

毫无疑问,学校是教师进行专业发展的主要阵地,学校要义不容辞保障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有效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上层管理评价机制、学校硬件软件资源、相关实践活动的安排落实等方面主动推进教师专业发展,“重整阵地”,营造学校主阵地氛围。

1.   重视教师发展需求,完善管理评价机制

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的主力军作用固然重要,但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无法脱离外部学校的支持,公平民主、和谐有效的学校管理氛围是保障教师顺利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脱离了学校环境,教师专业发展便无从谈起。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第三方来对于发展的主体——教师,进行各方面的管理、评价、激励,以保证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有效实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管理方面,学校管理者要“依实而治”“以师为本”,根据学校独特的工作性质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改善学校的管理机制,突出教师的专业位置,并且管理者要依法进行民主、科学的管理,形成一个有效的外部监督与管理机制,使激发教师内部发展动力与外部监督助推形成合力。

在评价方面,农村地区小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评价标准的单一化与评价主体的权威化。因此,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将教师平时教育教学工作表现、能力水平、师德修养等指标纳入常规的以学生成绩和教师日常教学活动考勤率等的评价标准之中,将评价机制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并且要将评价过程“阳光化”,鼓励教师间的良性竞争,加强农村小学教师对学校的信任感。

在激励机制方面,学校应主要依靠物质激励模式,设置合理的奖惩制度,保障农村小学教师与同地区的初高中教师及异地区的小学教师拥有同等的福利待遇,使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平衡且无发展后顾之忧。同时学校也应注重物质激励和精神文化激励双重模式的并用,营造和谐、向上、互助、共进的教师专业发展氛围,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

2.   改善教学资源条件,营造专业发展氛围

学校是教师工作与学习的最重要的场所,而学校中丰富的资源支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保障,因此,学校有形的硬件设施及无形的教育资源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学校也有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资源的义务。而相对于大中城市的学校来说,农村地区学校教学条件、可获资源等均相对落后,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农村小学相关管理人员要根据本校经费状况和教师实际需求,一方面,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尤其是网络与信息资源的提供。学校首先应在电脑配置上做到完备,争取为每位老师配置一台工作电脑,在完成基础硬件的配置后,学校应组织相关培训活动,为在农村地区占大多数的高龄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充分利用教育信息资源。同时,学校还应定期为教师订阅相关教育教学期刊,并根据期刊组织相应的校本研修活动,以间接提升本校教师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农村小学管理人员,要尽可能地为本校教师多提供学习机会,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可以依托当地的教师进修学校,与本地区高校形成帮带关系,定期组织本校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以及与临近学校教师之间互动学习等。

对于农村小学来说,就大环境来看,最为缺乏的即是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的向上的氛围,这就使得任何一种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在实践过程中都显得毫无生气。因此,在改善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条件的基础上,让教师看到农村地区学校的变化与发展,看到学校管理人员为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诚意,教师们也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产生相应变化,由此,外部专业发展氛围的改变也会在无形中转化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助推力。

3.   真正落实校本研修,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在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中,校本研修活动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实践形式,而在农村小学中,这种本应最容易实行、效果也最被农村教师认可的实践形式却往往流于形式,有的甚至直接被搁置。因此,学校要充分重视校本研修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学校应根据本校教师与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校本研修活动计划。农村小学可实施以下形式的校本研修活动,如基于课堂教学研究的校本研修,以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观摩、分析、评价、探究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如集体磨课、同课异构等形式;还可以基于科研课题进行校本研修,旨在提升教师科研能力;还有基于专家支持的校本研修、基于校际协作的校本研修等。

就学习共同体而言,在我国中小学其实普遍存在这种团体,即我们俗称的“教研组”,但在农村地区普遍未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所谓的“教研组”也早已成为一个无谓的名号。而一旦学校能够真正落实校本研修活动,形成了良好教研氛围后,教研组这样的学习共同体则不难再度联合发展。但这也还是需要学校作为外部力量来促成,学校方面要把握好教师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平衡点,充分发挥1+1>2的优势,通过个人促进群体发展,通过群体强化个人能力,在平行管理的模式中,实现双赢。

三“、修整加速”,强化外部助推力

外部社会在三种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实践中都起到重要作用。在专业自主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中,社会力量可以给教师以外部驱动,增加其发展内动力;在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中,外部社会可为其提供优质的资源,并提供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在外部培训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中,外部社会则成为主要实施主体,更是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更强有力的影响。外部社会的助推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至关重要,因此,对于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外部社会存在的问题,要“修正加速”,对其加以强化。

1.   加大經费投入,改善农村教育条件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实践出现困难、教师专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教师队伍不合理不稳定、整体教育情况不甚乐观,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与城市地区教师的巨大差距,而差距的重要表现之一便是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因此外部各级政府要实施相应的补助计划,通过政策性地倾斜加大对农村地区小学的财政支持,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水平,为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创设更有利的条件。

一方面,要切实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教育经费不足导致的教师工资低、学校资源匮乏等已成为影响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农村地区应逐级对这一问题负责,建立稳定持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确保“五险一金”,改善福利待遇,排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并建立有效的监督及问责机制。

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于教育教学的经费投入。首先,加强对本地区教育教学各项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教师工作条件、丰富教师学习资源,至少在硬件设施的配置上使城乡教师能够得到较为均衡的发展;其次,所在地区应该为教师专业发展设立专项资金,用来支持农村教师的继续学习、课题研究及外请专家等,保障培训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的顺利进行。

2.   均衡优质资源,强化外部专业驱动

对于教育领域的优质资源,涵盖意义十分广泛。从广义上讲,优质的教师资源、外部教育专家的讲座培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经验、各种可利用的教案、教学反思等资料都包含在内。而对于农村地区小学教师来说,由于其相对封闭性,获得这类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十分有限。因此,外部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均衡优质教育资源,提供农村小学教师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如近几年在各大中城市实施的教师、校长校际轮岗流动政策等,通过流动带动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向更好的方向协同发展。在优化资源的基础上,在质与量上强化外部专业驱动是十分必要的。

3.   发挥外部力量,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首先,要在资源平衡的基础上,把握培训者的能力水平。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地区教师进修学校承担着教师培训的重任,然而教师培训人员的整体水平和素质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其次,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科学性。大多农村地区仅有的一些培训往往是一种粗放式的培训,统一大规模通知,不考虑教师的实际需要,不能根据教师的学科、年龄段、基础及水平进行分层培训,并且往往还会出现参加困难的情况。因此,当地的教育部门,尤其是担负重任的教师进修学校,要对于教师进行分层规划,充分考虑教师的学科背景、年龄层次、专业基础等方面的差异,按需配置、统筹规划,将教师培训“自助化”,提升培训的针对性与科学性。

最后,外部教育管理部门要对培训的名额进行合理分配,加强检查督导力度及对考核评价的完善。部分农村地区存在校内培训机会分配不公、培训名额向初高中倾斜的现象。因此,外部教育管理部门作为第三方要做好资源的分配、监督及管理工作。要人性化管理,适当将培训机会向薄弱学校及小学教师倾斜,同时,还要对各项培训工作进行全程、全方位的了解,建立起一整套评估评价标准和方法体系,多征求专业发展主体——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反思,以更好地保证外部培训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顺利实施。

4.   完善相關法规,健全外部保障体系

相关法律法规是教师各项权利的“保护伞”,我国目前已经通过相关法规制度对教师的合法权益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包括《教育法》(1995)、《教师法》(1993)、《义务教育法》(2006)等,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就将教师的进修培训权列入教师的基本权利之中。而部分农村地区并未依据法律的相关要求对教师的基本权利进行保障,也未根据当地实际依据教育法律法规设置适合本地区的规章制度。教师们也对于自己应享有的权利并不明确。因此,农村地区教育相关部门必须结合教育法律法规与本地区实际,制定明确的法规制度以保障教师发展权利。同时也必须对涉及到与教师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对教师进行培训,在保障教师权利的同时,也让教师明确自己应尽的义务。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实施,农村地区必须协调好外部力量,一方面发挥好教育管理部门职能,如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的宏观保障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挥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两者结合联动,相互监督促进,在法律法规完善的基础上,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实践过程中的外部保障体系,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玉梅,査啸虎.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3(03).

[2]  魏士军.论影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因素[J].教学研究,2009(01).

[3]  侯甜.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外部影响因素研究——以山西省永济市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4.

[4]  黄建辉.特级教师工作坊:一种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J].教学与管理,2013(04).

[5]  王春晖.信任、批判与挑战: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探索——以浙江省农村英语教师语音培训项目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3(03).

[6]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教学研同期互动的教职生涯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7]  龙英艳.陕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8]  梁丽.西部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之案例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作者:甄莹(1993-),女,黑龙江佳木斯人,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助教,硕士。]

【责任编辑 刘永庆】

该文为牡丹江师范学院青年项目“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实践问题研究”(QN201901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发展模式小学教师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平凡教学三十载——一名小学教师的自述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