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智慧课堂建设中的人文关怀

2020-10-27李燚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人文关怀智慧课堂

摘要:智慧课堂是当下学校教育教学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智慧课堂带来了学校教育教学的革命,对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教学评价展现和教学环境净化、教学行为识别、教学效果优化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强大的助力,也推动着教师、学生和课堂之间的关系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智慧课堂因其信息技术优势,对课堂教学组织和实施的效果提升具有非常大的作用。然而,部分学校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容易陷入到技术导向的窠臼,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与教育伦理相背的行为,如:重视智慧课堂技术普及而忽视学生适应能力;重视整体教学效率而忽视个别学生学习基础;重视技术工具优势而忽视学生情感心理细节;重视线上课堂知识传授而忽视线下能力发展实践。在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中,创新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是必要且必须的举措。智慧课堂建设需要大力支持,但是也需要从教育本源着手,坚守教育价值,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让教育更有温度。

关键词:智慧课堂,技术导向,教育伦理,人文关怀

教育信息化、智慧化和智能化是当下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下,智慧教育已是全球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智慧课堂是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而出现的,是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也是教育信息化、智慧化和智能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智慧教育的一个实现载体。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对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其智慧化、数据化、信息化和技术化的特点和优势,迅速成为很多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成为时下比较热门和受欢迎的教学模式。智慧课堂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的促进作用,对教学环境、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的优化作用是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和模式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凡事都具有两面性,智慧课堂在促进教学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自然也难以避免陷入技术导向的窠臼,对教育信息技术的过度依赖,对教育大数据的过分追求,最终导致在智慧课堂的建设中出现了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现有的教育伦理,不利于学生中心的教育价值观的贯彻落实。因此,从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从回归教育的本源和初心考虑,学校在推进智慧课堂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将教育人文关怀融入其中,真正发挥教育的价值。本研究就是试图从智慧课堂的特点和优势入手,进而分析可能存在的人文关怀缺失的现实问题,最后提出因应对策。

一、智慧课堂的本质内涵及教学优势

1.   何为智慧课堂

媒介融合与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数字环境对当下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技术尺度可能性,智慧课堂的出现就是学校课程改革对其的积极回应[2]。智慧课堂,顾名思义,是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智慧性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智慧课堂本质上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通过现代视频监控技术实现对学生细微教学行为的准确识别;通过网络共享技术实现对学生学习和完成作业情况的实时跟踪与掌握,进行动态学习数据分析,采取动态伴随式学习评价,即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学习诊断与评价;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载体资源,如图片、文字、语音、视频、PPT等,满足学习者富有个性的多样化学习需要。智慧课堂核心在于“智慧”,与传统课堂组织形式相比,更具有“智慧”。它具有多样化、个性化和精细化的特点[3],能够依托智能教学环境,搭建智能教室,营造智能课堂[4],实现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

2.   智慧课堂的教学优势所在

智慧课堂教学,是教育现代化進程中教学现代化的必然追求[5]。智慧课堂带来了学校教育教学的革命,对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教学评价展现和教学环境净化、教学行为识别、教学效果优化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强大的助力,这也是智慧课堂的教学优势所在。第一,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实现。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会提前将课程学习的要求和目标推送给学习者,让学习者提前获知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进行必要的掌控和调整。第二,更好地实现教学内容呈现。第三,更好地推动教学评价展现。智慧课堂通过信息技术的导入,让学生每一次参与课堂练习或者任务完成都以数据的形式被储存起来,作为教师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和综合表现的形成性的过程评价。第四,更好地实现教学环境净化。在智慧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绝对权威,教师的角色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辅导者,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和学生构成了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和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第五,更好地进行教学行为识别。在智慧课堂中,可以有的放矢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教师课堂之外的教学也是同步可以得到识别的,如教师的教学表现、教学能力和水平等等,最终都会形成大数据对其全面、可视化地评价。第六,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优化。智慧课堂让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让教学内容更好地呈现,让教学评价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了教学环境的净化和教学行为的识别,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某些弊端,能够让教学过程的互动更加频繁。

二、智慧课堂建设中的现实问题

智慧课堂的发展是信息化聚焦于教育活动的必然趋势[6]。因其信息技术优势,对课堂教学组织和实施的效果提升具有非常大的作用。然而,部分学校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容易陷入到技术导向的窠臼,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与教育伦理相背、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行为。

1.   重视智慧课堂技术普及而忽视学生适应能力

智慧课堂是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深度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作为一种非常规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智慧课堂在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提升上具有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因此一出现便受到了众多学校的追捧,出现了学校纷纷引入智慧课堂的现象。当然,从改变现有教育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率和提升教学效果来说,这无可厚非。但是一味盲目注重智慧课堂技术的普及而忽视了学生实际教学适应能力和技术适应能力,最终的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的。事实上,目前在部分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重视智慧课堂技术普及而忽视学生实际适应能力的情况,过分追求智慧课堂的普及效率,不断加快智慧课堂建设的节奏和步伐,而忽视了学生实际的适应能力。在智慧课堂的建设中,忽视了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基础,尤其是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以及新型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的适应能力,盲目进行智慧课堂的推广。从长远来看,在不全面掌握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尤其是适应能力情况下,贸然进行技术普及,是不利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效果提升和学生发展的。

2.   重视整体教学效率而忽视个别学生学习基础

智慧课堂的运用,在短期内通过信息技术对传统课堂的改造,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乐趣,扩大了教学过程的参与,促进了教学效果的优化。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课堂教学朝着智慧、智能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但是通过对现有智慧课堂建设的轨迹进行追踪和系统分析就会发现,智慧课堂的建设出现了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应用的不平衡发展[4]。即智慧课堂的建设过分强调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信息技术运用,实现整体教育教学效率的提升,但是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教学基本理论的弱化和对教学理论的违背,技术的理论似乎比教学的理论在指导智慧课堂建设实践中更具有影响力。这样一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学校智慧课堂组织者或者教师重视整体教育教学效率而忽视个别学生学习的基础和需求,导致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以及部分同样具有学习进步需求的学生难以在高级智慧课堂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最终会导致这部分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弃儿,而这与教育的本质和教育伦理是相违背的。

3.   重视技术工具优势而忽视学生情感心理细节

智慧课堂有教育学与信息化两种视角,两者在教学目标上相互促进[7],推动着教学过程的深入互动、教学效率的整体提升和教学效果的逐步优化。但是,在智慧课堂的实际执行、操作和运用之中,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者和学校教师容易陷入到技术导向的窠臼中,出现过度发挥技术工具优势、过分依赖技术工具的情形。如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识别中,通过运用技术工具,可捕捉到学生学习的每一个微动作变化,包括面部表情变化、肢体动作变化等,通过对学生微动作的变化与当时当地的教学行为进行关联,进而分析学生的学习重心点、兴趣点和疑惑点,并作为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评价。当然,这一项技术工具的实际运用,能够得到海量的学生学习动态的数据,形成学生课堂学习的画像。但是,这样一种表面上的技术处理,是难以真正发现学生真实情感和心理活动的。在巨大技术工具优势之下,可能捕捉和识别到的教学行为和动作只是学生想让你看到的行为和动作,而学生最客观的情感和心理细节是难以捕捉和识别的。因而,过度重视发挥技术工具优势,会出现学生在课堂上“表演”的情况,出现学生新形式的“应付课堂”“应付技术”的状态,进而会忽视学生情感心理细节,不利于建立浓厚的师生情感和友谊,也不利于发挥教育对学生的价值引导、情感关怀和心理辅导作用。

4.   重视线上知识传授而忽视线下能力发展实践

智慧课堂与传统课堂最大的区别在于,通过信息技术的基础支撑,将原有课堂搬到了网络之上,将原本单向的教学互动和评价变成了多维的实时性互动和反馈。因此,线上课堂知识传授和互动参与是智慧课堂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智慧课堂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对教育从认知到实践都存在一种系统性的偏差,这个偏差就是我们把教育等同于知识,并局限在知识上。在实际的智慧课堂教学中,与传授教学工作模式不同,教师须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课前备课,以取得更好的知识传授和互动参与效果。线上课堂知识传授成为教师进行专业课程和通用课程讲授的重要任务。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部分教师重视线上课堂知识传授,挖空心思对教学内容呈现和教学过程优化进行设计和安排,确保学生互动和参与,实现线上课堂知识的最大程度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线下能力发展的实践安排,这是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的。智慧课堂建設中,过分重视线上课堂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发展实践安排,这对于学生的能力锻炼、创造性思维形成和人格塑造来说都是不利的,也是与教育的人文关怀要旨相背的。

三、人文关怀在智慧课堂建设中的体现

在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中,创新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是必要且必须的举措,智慧课堂建设需要大力支持。人文关怀是教育的魅力所在,在趋于数据化、技术化的思路中,还是要从教育本源着手,树立“学生为本”的理念,做好学生学情分析,稳步推广智慧课堂;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抓好学生个别例外,着力实现共同进步;克服“技术至上”的弊端,关注学生情感心理,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解决“实践不足”的问题,发展学生动手能力,切实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坚守教育价值,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让教育更有温度。

1.   树立“学生为本”的理念,做好学生学情分析,稳步推广智慧课堂

“学生为本”是当下教育的基本理念也是教育的初心。“学生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教育对学生引导、熏陶和塑造,围绕学生、关照学生和服务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智慧课堂建设节奏和步伐加快的教育实践之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寻求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理论的最佳融合,提前做好学生学情分析。鞋穿起来合不合适,只有穿鞋人的脚最清楚。在智慧课堂具体建设和操作中,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学生,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全面掌握目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尤其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和新型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的适应能力,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稳步推广智慧课堂的普及,选取具备条件和基础的课程进行试点,以点带面,逐渐展开,确保学生的发展诉求和利益能够体现在教育教学改革之中,确保学生能够真正从智慧课堂的建设和实施中获益,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生成长成才的完美结合。

2.   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抓好学生个别例外,着力实现共同进步

因材施教是重要的教学原则。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对可能存在学习障碍和困难的学生进行关注和帮扶,落实好对个别学生的例外关照。这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智慧课堂中,可能会有部分学生由于难以在高级智慧课堂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难以跟上正常课堂学习节奏,但是教师从整体教育教学效率的提升出发,是容易忽视这一少部分的学习主体的。从教育人文关怀角度考虑,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职责所在。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不抛弃不放弃这少部分极个别存在学习障碍和困难、在智慧学习中掉队或者落伍的学生,要抓住学生个别例外,更要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做好思想引领工作,做好方法指导工作,做好学习帮扶工作,切不可一刀切直接将他们排除在智慧课堂教学对象之外。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解决他们在智慧课堂中可能存在的障碍和困难,教育引导他们成为智慧课堂学习中的主动参与者和智慧课堂教学的实际获益者。

3.   克服“技术至上”的弊端,关注学生情感心理,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智慧课堂的核心在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本质是技术引导下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模式创新。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势必也会将教育引入技术导向的窠臼,不可避免地出现“技术至上”的发展思想。事实上,“技术至上”的发展思想在智慧课堂的建设中是有明显体现的。人文关怀要求学校教育管理者努力克服“技术至上”的弊端,关注学生情感心理。智慧课堂看似是一种高效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但是也容易产生忽视学生情感心理细节的问题。教师要从教育教学的视角来看待和运用智慧课堂,努力克服智慧课堂“技术至上”的弊端,对于智慧课堂收集、识别和捕捉的海量学生学习动态数据要合理利用,不可不加理解和消化就全部运用到学生的管理和服务之中。要将教育教学的重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转移到对学生实际情感和心理细节上,不以机器、技术获取的数据简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好坏的标准。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不是仅仅只依赖于虚拟网络空间的沟通。在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需求,发展稳固教师与学生的感情,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总而言之,学生都是具有自我知觉的受教育对象,教师一定要克服智慧课堂“技术至上”的弊端,要用人际交流的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细节,用心动人、用情感人、用爱育人,让教育成为有温度的教育,建立和谐有爱的师生关系,为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

4.   解决“实践不足”的问题,发展学生动手能力,切实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智慧课堂是这样一种教育体现形式:一方面智慧课堂实现知识传授效率的极大提升,有助于学生增加知识进而提高创造性;另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智慧课堂的知识传授作用和功能,导致实践不足,又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而减少了创造性。实践不足是现有学校教育教学存在的一个老问题,如不加以干预和引导,也将成为智慧课堂建设中的一个新问题,成为阻碍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障碍。学校在推进智慧课堂建设的过程中,要从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思维角度出发,客观看待当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践不足”的问题,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要提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等重要的理念,强化学校教师的育人责任感,设计合理的奖励激励机制,引导广大教师投入到智慧课堂之下的实践教学之中,补齐“实践不足”的短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条腿同时走路,发展学生动手能力,带动学生在生动的实践中,检验知识、学习知识、获得认知、发展能力,切实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发展之间的均衡,以知识传授为起点,以能力发展为落脚点,真正增加学生接受教育的获得感,推动他们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于穎,陈文文.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进阶式发展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8(11).

[2]  杨现民,李新,邢蓓蓓.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学大数据实践框架构建与趋势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8(10).

[3]  王鉴,安富海,李泽林“.互联网+”背景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进展与反思[J].教育研究,2017(11).

[4]  房婷玲.基于数据库课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

[5]  刘书君,孟黎.以“智慧课堂”化解初中“大班额”教学困境[J].中小学管理,2018(07).

[6]  王春玉.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探索[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12).

[7]  王荣桥.利用数字信息资源打造化学智慧课堂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8(13).

[作者:李燚(1985-),女,河北武安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杨子】

猜你喜欢

人文关怀智慧课堂
探究数学奥秘,创生智慧课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与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及强化对策研究
关于充满生命活力的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构建研究
微课下初中数学智慧教育课堂的教学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