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比分析院前急救、急诊科急救模式对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效果

2020-10-26丁维志

健康必读(上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院前急救效果

丁维志

【摘要】目的:分析针对严重多发伤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或者急诊科急救模式的救治效果。方法:对照组采取急诊科急救模式,同期观察组采取院前急救模式。结果:观察组的并發症率低于对照组,救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受伤~治救治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P<0.05;2组的植物生存或死亡率对比P>0.05;观察组的良好率、轻度残疾率高于对照组,中度残疾率、重度残疾低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针对严重多发伤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模式的救治效果优于急诊科急救模式,前者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并改善预后。

【关键词】严重多发伤;院前急救;急诊科急救模式;效果

【中图分类号】R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5-0079-01

严重多发伤患者的发病突然且变化快,具有较高的病死风险。由于患者的病情复杂,更容易发生漏诊情况,也是造成严重多发伤患者休克率高以及病死率高的重要原因。此类患者多数是由于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伤,若不能及时有效的抢救或未能给予妥善的救治容易造成患者死亡,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急救措施是降低患者病死率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1]。鉴于此,以下将探究采用院前急救或者急诊科急救模式在严重多发伤患者中的救治效果。

1 资料以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取2018年3月~2020年1月本院64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依据急救模式的差异分组,即观察组:32例,男/女:18/14;年龄21~63岁,均值为(39.2±0.5)岁;ISS评分12~23分,均值(18.16±1.53)分。对照组:32例,男/女:17/15;年龄20~65岁,均值为(38.6±0.6)岁;ISS评分12~22分,均值(18.09±1.62)分。2组临床资料对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急诊科急救模式,接诊之后立即评估患者病情,并开展心电监护、呼吸支持,为其建立静脉通道。通过采取抢救措施维持患者各生命体征指标平稳。同时迅速评估伤情,完成初步诊断,根据其创伤部位与脏器受损开展分诊,由院内专科医生再次对伤情评估,具备相应手术指征者立即采取手术治疗,而无手术指症患者则加强ICU监护;同期观察组采取院前急救模式,具体方法为:接到120指令之后在3分钟之内完成准备并赶赴急救现场,到达之后快速进行呼吸支持,并给予抗休克等一系列对症治疗。保护受伤部位,并将患者妥善送回到医院,同时在护送过程中与院内相应科室进行电话沟通,通报患者伤情。院内急诊科医生需要待命,以便等待患者的会诊。入院后密切监测各生命体征指标,建立静脉通道,结合患者情况可采取气管插管操作,应用呼吸机给予患者辅助呼吸治疗,同时严格遵循多发伤急救原则,分别对患者的呼吸、循环、四肢和腹部等受伤情况开展全面的检查和综合评估。在此期间进行床旁超声检查与X线检查,进一步确定患者的受伤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

1.3统计学方法

涉及数据以SPSS19.0分析,数据标准差以()描述,组间数据t、X2检验,P<0.05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救治情况对比

观察组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救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受伤~治救治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P<0.05。

2.2预后效果对比

2组的植物生存或死亡率对比P>0.05;观察组的良好率、轻度残疾率高于对照组,中度残疾率、重度残疾低于对照组,且P<0.05。

3 讨论

严重多发伤患者的发病突然且伤情较重,同时病情变化速度较快,在进行救治期间由于患者的病情复杂也使得漏诊率较高,容易导致患者发生死亡[2]。从本次对比结果来看,观察组运用院前急救模式,患者的开始救治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同时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而救治成功率方面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在预后效果比较中,观察组的预后良好率和轻度残疾率均高于对照组,提示采用院前急救模式可显著提升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总体救治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严重多发伤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模式的救治效果优于急诊科急救模式,前者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并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伍泽民,蒋骑,潘亚强,等.急诊一体化救治严重胸伤为主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效果[J].江苏医药,2018,44(8):912-915.

[2] 叶阳,周瑞卿,邢海生.院前急救对老年严重多发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9,26(1):63-64.

猜你喜欢

院前急救效果
如此外墙,防水还扛得住么?!
灵动耳环
探讨车祸多发伤患者院前急救方案的应用效果
以组织建设促急救工作发展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没效果
伪装效果
各种运动项目的锻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