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肾通督针法联合头针治疗小儿脑瘫并发智力低下的疗效及对DQ影响*

2020-10-26蔡云飞童光磊周陶成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9期
关键词:通督针法脑瘫

蔡云飞,童光磊,周陶成

(安徽省儿童医院,安徽 合肥 230001)

小儿脑瘫是临床上一种常见儿科疾病,主要是由于发育中的婴幼儿或胎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所致,出现持续性中枢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等症候[1]。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智力低下等,严重影响患儿的正常发育[2]。目前在临床主要通过推拿、针灸、经颅磁刺激治疗、运动疗法、引导式教育和音乐疗法等手段治疗小儿脑瘫,能够改善肢体功能,但是对智力的提升效果欠佳[3]。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脑瘫并发智力低下患儿60例,探讨益肾通督针法联合头针治疗小儿脑瘫并发智力低下的疗效及对DQ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瘫并发智力低下患儿6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为(2.03±0.37)岁,平均病程为(10.89±2.45)个月。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2.04±0.38)岁,平均病程(10.90±2.46)个月。治疗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为(2.02±0.36)岁,平均病程为(10.88±2.44)个月。两组患儿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2.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关于脑瘫的诊断标准[4],IQ或DQ<70分为智力低下。中医辨证标准[5]:中医上脑瘫属于“五迟”“五硬”“五软”等范畴,智力低下属于“痴呆”的范畴。符合《中医儿科学》制定的关于五迟、五硬、五软的诊断标准:五软是指头项、口、手、脚、肌肉软;五迟指行、立、齿、发、语迟;五硬是指小儿口、头项、脚、手、肌肉硬,其特征恰与五软相反。“痴呆”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呆傻愚笨。

1.2.2 纳入标准 患儿符合脑瘫并发智力低下的诊断标准,IQ或DQ<70分;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 排除标准 因染色体畸变、遗传等原因所致的智力障碍患儿;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患儿;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自身免疫系统等疾病患儿;针灸严重不适或拒绝接受针灸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患儿入院后给予头针针刺治疗,保持患儿处于坐位,取穴:四神聪、百会、智三针、颞三针、语言一二区、平衡区、感觉区、运动区,保持全身放松,采用华佗牌毫针(0.30 mm×25 mm)平刺或斜刺针刺,进针穴位深度为10.00~15.00 mm,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时间为50 min,1次/d。

1.3.2 治疗组 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益肾通督针法,取穴:①百会、风府、肾俞;②命门、太溪、人中、大椎;配穴:上肢配外关、曲池、中渚、合谷;下肢配伏兔、风市、足三里、太冲、三阴交、血海等。2组主穴交替使用。操作方法:保持患儿处于仰卧位,对针刺部位进行常规消毒,采用华佗牌毫针(0.30 mm×25 mm)垂直刺入,进针深度约为10.00~15.00 mm,得气后,命门、太溪、肾俞采用补法,其它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出针,不得气者给予辅助手法从而帮助得气。1次/d,每周休息1 d,两组患儿持续治疗2~3周。

1.4 观察指标

1.4.1 GMFM评分 GMFM量表[6]包含88个项目,具体包括卧位与翻身、坐位、行走与跑跳、站立位、爬与跪5个维度,评分越高表示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越好。

1.4.2 Peabody评分 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7]包括视觉-运动统合能区和抓握能区,其中视觉-运动统合能区共有72个项目,抓握能区共有26个项目,评分越高代表精细运动功能越好。

1.4.3 智力改善情况 根据Gesell发育量表中婴幼儿适应性发育商(DQ)[8]评价患儿智力改善情况,包括适应性行为、精细动作、大运动、个人-社交行为及语言5个方面。采用DQ作为智力低下的分级标准,正常:DQ>85分;边缘状态:DQ为76~85分;轻度发育迟缓:DQ为55~75分;中度发育迟缓:DQ为40~54分;重度发育迟缓:25~39分;极重度发育迟缓:<25分。

1.4.4 临床疗效 显效:DQ评分提高≥15分;有效:DQ评分提高<15分,但≥5分;无效:DQ评分提高<5分[8]。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5 血清学指标水平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GMFM评分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GMF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GMF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GMFM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儿精细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精细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视觉-运动统合能区和抓握能区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视觉-运动统合能区和抓握能区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精细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儿智力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DQ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DQ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DQ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智力改善情况比较

2.4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为90.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 [例(%)]

2.5 两组患儿ET和NO水平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ET和N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ET和NO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ET和NO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儿ET和NO水平比较

3 讨论

小儿脑瘫是临床上一种常见儿科疾病,主要是由于患儿神经或脑组织发育不完全、脑组织损伤导致,容易并发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智力低下等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生活[9]。目前在临床治疗小儿脑瘫的首选方法是康复治疗,对应智力正常的患儿,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较为显著,但是对于智力低下的患儿,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在中医上认为脑瘫归为“五软”“五迟”“五硬”等范畴,病因为髓海失充,先天血气不足,故当调和气血[10]。头是诸阳之会,通过头针取穴能够通利清窍、输布气血、调达诸阳,具有健脑益智和充实髓海的功效。百会穴是督脉的要穴,能够连贯周身经穴,通达阴阳脉络,调节机体阴阳平衡,针刺百会穴能使神窍得开、脑髓得充、气血和,具有醒脑宁神开窍的功效;针刺四神聪具有保护患儿中枢胆碱能神经元的作用,可明显改善患儿学习记忆能力,并且能够提高脑内SOD活性;智三针有助于提高智力和大脑发育;颞三针位于颞部,与机体的学习记忆联系密切,其骨缝最密集,并且颞三针处的神经血管较为丰富,所以针刺颞三针能够提高患儿智力[11-12]。脑瘫并发智力低下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密切相关[13],《本草纲目》中记载脑与精神活动有关,谓:“脑为元神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记载:“头者,精明之府”。苏志伟等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采用益肾通督针法用于治疗认知功能障碍,具有疗效好、见效快等特点[14]。本研究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益肾通督针法,“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脑为髓海”“肾为先天之本”“肾虚则脑髓失养”。肾精足,肾气充,机体元气充沛,经脉气血流畅,精血上荣元神之府,使脑有所养;精血输布于五体、五脏,使肢体有所养[15]。肾俞是肾经输注于腰背的腧穴、太溪属于肾经原穴,针刺之能够调节肾精、肾气。督脉“入属脑,出巅”,督脉是阳脉总汇,能够督率周身阳气。头属于诸阳之首,能够汇聚机体气血,针刺督脉能够调节机体阳气,使经气畅通,能够调动机体精气,使肢体和脑有所养[16]。风府、人中及百会等均属于督脉的主穴。外关、曲池、中渚、合谷及伏兔等穴位分布于上下肢,针刺之能够调节机体精气的功效,精气运行则肢节往来通利。益肾通督针法治疗脑瘫患儿从中医的通督和益肾方面进行治疗,针灸治疗能够改善患儿局部脑血流灌注、提高脑细胞活性、激发脑细胞功能活动。针刺诸穴具有通督、益肾的作用,可调节全身的精气,使肢体与脑部有所养[17]。

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脑瘫并发智力低下患儿60例,探讨益肾通督针法联合头针治疗小儿脑瘫并发智力低下疗效,经过治疗后,两组患儿治疗前GMF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GMF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联用益肾通督针法能够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可能是由于益肾通督针法具有通督、益肾的作用;两组患儿治疗前精细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视觉-运动统合能区和抓握能区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视觉-运动统合能区和抓握能区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联用益肾通督针法能够改善患儿精细运动功能,可能是由于益肾通督针法能够调节全身的精气,使肢体与脑部有所养;两组患儿治疗前DQ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DQ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DQ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联用益肾通督针法能够改善患儿智力。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较高(P<0.05),提示联用益肾通督针法能够提高治疗效果。脑性瘫痪患儿血清ET和NO水平升高所致的脑损伤可能是脑性瘫痪发病的主要病因,通过监测ET和NO水平能够判定小儿脑瘫并发智力低下的病情进展[18-19]。两组患儿治疗后ET和NO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ET和NO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联用益肾通督针法能够改善ET和NO水平,有助于脑瘫并发智力低下的预后。本研究脑瘫并发智力低下患儿在头针的基础上联用益肾通督针法进行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智力水平,改善患儿精细运动功能,降低ET和NO水平,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综上所述,采用益肾通督针法联合头针治疗小儿脑瘫并发智力低下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改善智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通督针法脑瘫
补阳还五汤联合通督开窍法针刺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健脾益肾通督针刺结合健脾益肾通督按摩治疗儿童脑性瘫痪的疗效研究*
观察调神针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过度觉醒状态的影响
数码刺绣针法构成规律研究
“通督启神”法电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调心通督针刺法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内Ang-1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湘绣针法的英译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