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物哀”看是枝裕和电影作品

2020-10-23王定越

艺苑 2020年3期
关键词:物哀

【摘要】 在是枝裕和的电影中,对真实世界、真实心理、真实感受的关注贯穿着始终。无论是生活一隅的渺小事物,还是违反常态的奇异家庭组合,是枝裕和都常怀温情地注视它们,从不加以批判,只用极富哲理的台词引导观众进一步感受与思考。是枝裕和的影像世界让人感受到共通的欢欣愁苦,可以说,他的电影是物哀之美的极致体现。

【关键词】 是枝裕和;电影作品;物哀之美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物哀”是由日本江户时代国学集大成者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论,简言之,就是对一切事物的感受——看到花开感到愉悦,看到叶落感到心灰,看到邻人的痛苦感到同情,看到自己的恋人感到浓烈的爱意。物哀没有好坏,更不受道德约束,不在乎品质高低,只在乎真诚与否。以物哀论为基础,本居宣长认为只要出自真情就无可厚非,甚至越是有违人伦越觉得弥足珍贵。物哀论逐渐成为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且早已超出了文学领域,对日本的绘画、歌舞、戏剧、电影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是枝裕和的电影中,对真实世界、真实心理、真实感受的关注贯穿着始终。无论是阳台泡面碗里的小花,还是彼时还矫健地走在前方的母亲须臾就老去的事实,亦或是从阴暗庭院望出去的一树摇曳樱花,是枝裕和都甚少加以评判,而是常懷温情地注视。即使是违反常态的奇异家庭组合,在是枝裕和的影像世界中,也让人感到共通的欢欣愁苦。

一、对准生活一隅的深情镜头

“在是枝裕和的电影中,他常常以一种看似中立的态度来表现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的小物件……但是观众又能感受到这些物件中包蕴了某种意味或美感。”[1]在人物的情感流动中,是枝裕和插入他们身边或是远处的景物,仿佛是出于尊重将头转到一边,把目光移到路边的小花、移动的白云上。情绪并不因此而被冲淡或中止,反倒有欲说还休、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观众也因此而获得了充分的时间去回想与品味,感受内心的情感波动。

在不同的电影中,这类空镜头的运用也有所不同。如在《奇迹》中,从1小时51分开始的1分钟内,连续出现了大约30个表现生活中的瞬息片段的镜头,每一个镜头都对应着影片中的一段情节:卡通化的火山喷发,与哥哥航一贴在床头的画一样,代表他心中火山喷发——家人重聚的愿望;咬了一口的冰棍,俨然是兄弟二人上完游泳课打电话时手里都抓着的那一根;薯片吃到最后留在袋子底部的碎屑,是兄弟俩共同的最爱,而再相逢时哥哥把它让给了弟弟;还有三个小伙伴为了逃课放在胳肢窝里摩擦到41度的温度计;飘在水盆里的红色短裤;落满火山灰的小小肩膀;去看新干线的路上遇见的秋樱……这些镜头出现在孩子们即将跑向山顶看到新干线时,对孩子们为实现心愿而做出的一路努力做了温情的回顾。

成年人们知道对着新干线许愿无济于事,又不忍心看着孩子们欢快地奔向残酷的现实,插入这一连串空镜头,藉以安慰,藉以释怀,甚至让早已不再“相信”的人们隐隐地期待——山顶上也许真有奇迹在等待。包含在这一列镜头中的是复杂的情感与思绪,物品主人的信息大多被模糊甚至直接隐去,咬过一口的冰棍、薯片的碎屑、沙滩上的字、捧在手心的种子,可能是我们任何一个人的童年事物,谁也不能对这样的纯真冷漠以对,谁也别想从是枝裕和构建的“物哀”之中不动感情就全身而退。

而在《无人知晓》中,遭到母亲遗弃的四兄妹拥有的全部活动空间就是一方小小的阳台,是枝裕和无数次将镜头对准阳台、角落里的一块橡皮泥、用来遮挡视线的一块突兀的篱笆,还有种在泡面桶里的小花。《无人知晓》的拍摄是极克制的,没有对四个孩子的困境进行过于凄苦的渲染,大哥明独立坚强,母亲离家前后一直支撑着脆弱的家;二妹京子懂事寡言,也能帮助明照顾弟妹;两个年幼的弟妹虽然偶尔调皮,却也从未招来意外的麻烦;便利店友好的店员常常施舍,母亲的前男友也能在紧急时用来求助。四兄妹在某些片刻看起来甚至是自在快乐的,让人短暂地遗忘了他们实际处境的艰难。影片的用意显然不是要展现四个弃儿的独立坚强,温馨片段背后的是难以尽述的苦难,而用来表现难言的苦难的,就有那些对准阳台、泡面碗、蜡笔头的镜头。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纱希给明买了一瓶冰镇饮料,明开心得一路抛接着回家。镜头一转,就见到黑暗的室内,倒在桌上的空饮料瓶和四个杯子。下一个镜头明打开衣服,露出了裹在里面的那个饮料瓶盖——明大概是喜欢纱希的,可喜欢的女孩送的饮料却必须分给弟妹,因为勉强果腹的生活里饮料实在奢侈。四个杯子与一个空瓶子构成的镜头,堪称巧妙有力。

本居宣长在《日本物哀》中评价《源氏物语》时写道:“对所见所闻,感慨之,悲叹之,就是心有所动。而心有所动,就是‘知物哀。”[2]32是枝裕和无疑是以一颗知物哀之心将细小没有生命的事物纳入取景框中,向观众展现世间百态。世事之残酷、命运之无常、生命之坚韧,尽在其中。

二、生活流叙事下的不凡内核

“好莱坞制片总会制造一个风格系统,以建立叙事空间与时间。但有些电影不使用这套准则,日本散文式电影就是一例,日本导演森淳一、是枝裕和、小津安二郎等尝试淡化剧情,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简单且轻描淡写的剧情,反而制造出影片的独特魅力,拍出与经典电影截然不同的影片。”[3]这些散文式电影共同的特点就是淡化剧情,遵循生活的自然流动建立时间线。看是枝裕和的电影,常让人生出在看日常生活之感,电影中的空间仿佛与我们生活的空间平行,电影中的故事仿佛正发生在我们不知道的世界一角——在我们与家人朋友一起庆祝圣诞时,明正瑟瑟发抖地站在便利店对面,等待着蛋糕过期打折。

在这样流水一般贴近生活的叙事之下,是枝裕和的电影作品却有着奇崛的内核。正如本居宣长提到物哀之美时所强调的那样,尽管《源氏物语》中多有好色者,常有不伦之恋,但只要是出自真情,都无可厚非,都属于“物哀”,在恋情中,最能使人知物哀的就是不伦之恋。这一说法并非为提倡悖德之恋,而是因着一颗悲悯之心,希望从淤泥之中开出物哀之花。

是枝裕和电影在散文化的叙事风格下,对伦理道德提出了挑战。如,《小偷家族》中的温馨家庭由杀人犯、小偷和援交女组成;《无人知晓》中四个可爱的孩子遭到母亲的无情抛弃;《如父如子》中护士出于嫉妒调换了两个幸福家庭的婴儿;《海街日记》中三姐妹收养的女孩是父亲与小三生下的孩子。在自传性作品《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中,是枝裕和谈到灰色地带时这样说道:“电视在报道犯罪案件时,往往套用‘令人同情的受害者与‘受人谴责的加害者两相对立的简单模式。那怎样才能脱离这个模式,让与案件没有直接关系的人将犯罪行为当成自己的事情来思考呢?”[4]102-103站在道德高地批评指摘固然易如反掌,可未免冷漠,也难以让人产生共鸣。只有收起评判的目光,把所有的特殊家庭当作普通家庭看待,将他们置于生活的洪流之中,淡化不被世俗所接纳的部分,才能呈现出生活本身的残酷无常,令观者动容。

以《无人知晓》为例,该片改编自真实的社会事件——西巢鸭弃婴事件。事情发生在1988年的东京,母亲与五个不同的男人生下了五个孩子。第三个孩子出生不久后就不幸夭折,尸体被塞入了大量除臭剂后藏在家中。母亲离开后,最小的女儿被老大的朋友打死,甚至老大自己也参与其中。直到母亲自首,四个孩子已经独自生活九个月之久。是枝裕和进行改编时,去除了惊世骇俗的藏尸家中,与朋友一起打死妹妹这样的情节,淡化了母亲和充当着家长角色的哥哥的失职与悖德,使他们的不幸不致被不道德所淹没,也让观众脱离了“同情被害者,谴责加害者”的模式,得以“将犯罪行为当成自己的事情来思考”。

三、富含哲理兼具韵味的台词

本居宣长认为,作者有义务将物哀展示给观者,而观者从接受角度来看则要努力达到知物哀。是枝裕和的影片常用家庭生活作题材,表现父权崩塌、生活共同体式家庭逐渐取代血缘维系式传统家庭的日本社会新变,也融入了自己对家庭的情感体验。同时,“在宏观叙事语境中,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是整体社会中人情百态的缩影,是集体无意识的文化共识——这一点体现在原型家庭的表现之中;然而对于个体的生命历程与情感建构来说,家又是一个意义非凡的空间。”[5]为了将无数个家庭之中包含的生命百态更好地传达给观众,是枝裕和的影片中常常使用富含哲理的台词来点透感悟。

《步履不停》中,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表面上其乐融融,实际上父亲与家人都欠缺沟通;母亲难以放下15年前大儿子的去世;小儿子从来就与父亲不睦;小儿子的妻子带着自己与前夫的儿子坐在这个新家庭中,压力与尴尬环俟;就连小男孩也在心中对比着自己的两位父亲。此时母亲提出要儿子去放唱片,儿子对着老唱片机说了一句:“指针都坏了,要怎么再让他动呢?”难以再动的不仅是指针,还有他心目中这个止步不前的家庭。《海街日记》中,小铃喝梅子酒喝醉后,反常地喊出了自己内心的烦恼,三姐妹第一次有机会观察睡梦中的小妹,四个人实现了亲密度的一次飞升。小铃醒来后,四姐妹聚到窗前看窗外的梅树,大姐小幸感叹道:“活着的东西都是很费功夫的”,彼时当然是在说料理梅树,可说的何尝不是三姐妹照顾小铃的耐心与决心,以及每一个人活着需要付出的努力。这句话几乎可以适用于是枝裕和电影中的每个人物,这大概也是枝裕和试图通过电影讨论的永恒的命题——生存之苦。我们要直面自己的苦难,也要尊重他人的生之不易。

在当代电影界,是枝裕和的作品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导演手法克制,用生活流的叙事方式讲述着奇崛的故事,极力避免审判,给予电影中的每一位人物以温情的关照;又不时将镜头对准生活中的琐碎小物,静谧的影像中流露出自然而深沉的美;在关键之处插入极富哲理韵味的台词,含义丰富耐人寻味。可以说,是枝裕和的电影是物哀之美的极佳体现。

参考文献:

[1]赵洪涛.是枝裕和电影的美学风格[J].电影文学,2017(2).

[2]本居宣長.日本物哀[M].王向远,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3]李娇.浅析日本散文式电影[J].戏剧之家,2017(02).

[4]是枝裕和.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M].褚方叶,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8.

[5]徐蕾,高翼.从小津安二郎到是枝裕和:日本家庭电影中的美学与情感建构[J].电影评介,2019(8).

作者简介:王定越,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物哀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俳句里的物之哀
以悲为美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浅谈《雪国》中的物哀美
日本动漫的未来想象与“物哀”美学
动画作品中地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传播价值分析
“丑”的元素在动画形象中的体现
浅析和服图案中的自然崇拜
《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