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历史回顾与经验启示

2020-10-22马宁林伯海

教育与职业(上) 2020年6期
关键词:历史经验实践育人高职院校

马宁 林伯海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取得了育人理念与时俱进、育人载体不断丰富、育人政策逐步聚焦、育人机制从无到有的伟大成就。在新时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浪潮中,高职院校必须在吸收过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改革步伐,把握新特征,打造新队伍,出台新办法,搭建新载体,以提高实践育人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增强育人对象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关键词]实践育人;高职院校;历史经验

[作者简介]马宁(1988- ),男,山东滕州人,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四川商务职业学院,讲师;林伯海(1964- ),男,四川自贡人,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  成都  61113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期待视野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堂学生需求与满足现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SZ18065)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1-0034-07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高职院校德技双修的育人目标、“双元”育人的办学模式、产学融合的教学特征已经呈现出有别于普通高校的显著特色。因此,有必要对其实践育人历史和经验进行梳理,从而为改革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高职教育实践育人的历史回顾

(一)1978—1985年:复苏起步阶段

1978年3月,国务院以批转教育部文件的方式,针对“七二一”大学及其转型后的职工大学指明了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办学方向,成为改革开放后高等专科教育实践育人的发展起点。邓小平同志多次重申中国共产党“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国家教委也要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与形势教育、劳动教育、政治工作等相结合。当时,高校实践教育的形式之一就是组织学生开展批判“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活动。

此后,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育人的内涵不断丰富,实践育人的形式不断拓展。1980年,国务院肯定了勤工助学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措施。198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比较正规的职工教育制度,要求职工教育注重政治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的双提高。1982年,北京大学组织本校农村大学生利用寒假时间开展“百村调查”社会调研,同期很多高校开展了“学雷锋做好事”“五讲四美三热爱”等实践活动。1983年,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首次明确提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概念,并阐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和规范化要求。1984年,時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提出大学生要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这一论述后来也被确立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方针。

在此期间,1980年,国家批准了13所短期职业大学的办学试点,但大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形态主要是普通高校的专科教学部,并未形成独立探索的工作格局。由于自身实力薄弱,高职院校的实践育人工作依托普通高校、技工教育、职工大学、高等专科学校等多种教育形式共同开展,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

(二)1986—1999年:初步探索阶段

1986年,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第一次从官方的角度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一词,“规定高等职业学校、部分广播电视大学、高等专科学校等都应该属于职业性的高等教育”①。从此,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独立探索步伐更加坚定有力。1987年,国家要求将社会实践作为独立的实践育人形态纳入高校教学计划。同一年,《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关于广泛组织高等学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见》号召在全部高等学校中推广覆盖学生社会实践工作。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强调“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要把德育放在首位”,要求职业院校在加强一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开展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通过“严格教育,反复实践”加以强化,并且在育人方法上首次提出“产教结合”的概念。1993年,共青团中央启动了“青年志愿者”和“大学生科技文化服务”两项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1997年共青团中央提出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实践载体形式。

在此阶段,高职院校开始了实践育人的自主探索工作。一方面,高职院校组织落实党和国家针对全体高校大学生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着眼于探索符合自身办学特点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育人形态,最终“开创了‘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育人模式”②,成为显著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的一大亮点。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育人模式在技术、生产、销售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资源配置和行政动员优势,形成了校企联动的良好格局。

(三)2000年至今:深化发展阶段

2000年以后,随着学校数量和办学规模的扩张,高职院校迅速发展并深入参与到大学生“三个代表”社会实践服务团、大学生支教团、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学生社团、“劳模”精神进校园、创新创业、职业技能大赛、军事训练、大学生服兵役等实践育人工作中,推动了实践育人工作的深化发展。

2004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实践育人长效机制。2008年,专门针对职业院校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始举办,成为学生实践锻炼和技能提升的重要平台,形成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的育人载体。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对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和未来工作部署,明确指出“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③,这也标志着高校实践育人逐步走向成熟。2013年开始,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全国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等育人载体逐步完善。以“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为例,从2014年起,连续举办6届的“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共吸引约45万支创业团队、200多万名创业青年参赛,高职院校队伍也频获大奖。2015年,以“校企融合、工学结合”为特征的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正式启动,首批入选的165个试点单位中,高职院校占据100席,成为重要的参与力量。同年,以“企校双制、工学一体”为培养模式的新学徒制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广,高职院校深入参与,提供理论支撑和师资保障。2016年,“工匠精神”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是职业教育德育内涵得到进一步深化的重要历史事件”④。当前,培育“工匠精神”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在新时代进一步深化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方向。2017年,“百万师生追寻习近平总书记成长足迹”“百万师生‘一带一路社会实践专项行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实践育人项目陆续开展起来。

在此阶段,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内涵不断丰富,形式逐渐多样,为学生搭建了综合育人平台。以产教结合为例,高职教育探索实施了订单培养、企业冠名培养、顶岗实习、学分置换、勤工助学、校企联合办学、校企合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前校后厂、企业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新学徒制等育人形式,并且从原来行政命令驱动的简单分工结合逐渐转向市场价值规律驱动的深度产教融合。

二、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成就总结

(一)实践育人理念与时俱进,实践育人内涵不断深化

在恢复高考后,我国高等教育走上发展正轨,尽力弥补理论、科研方面的短板。但是,很多学校陷入了片面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应用的另一个极端。面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同志首先恢复了“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培养目标,重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指出“一般学校要给学生参加劳动的机会,劳动也是教学,是政治思想课”⑤。邓小平同志还要求高校在实践的方式方法上进行总结与创新,这对扭转当时重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的高校教风学风起到了积极作用。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强调教育必须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学生所学和所用应该能够紧密结合,用于经济建设实践,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劳动的积极性,才是符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这一论述无疑为高职教育实践育人指明了方向。

江泽民同志在继续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基础上,多次强调必须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2001年,江泽民同志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提出了“四个统一”,其中号召青年“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⑥,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为工农服务结合起来,投身社会实践。胡锦涛同志也充分重视实践育人,多次做出重要批示。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给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回信中都明确提出新一代大学生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的重要意义,勉励当代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成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劳动与社会实践对青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强调“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方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⑦。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座谈会上指出,在青年成长发展中,“要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的大学校里,掌握真才实学,增益其所不能”⑧;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做出重要指示,对职业教育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工作要求;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講话中指出,“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这些论述丰富了实践育人理论体系,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二)实践育人载体不断丰富,满足了学生多元化的实践需求

随着国家政策转向和经济政治体制深化改革,高职院校实践育人载体也不断丰富起来,由重点关注学生一线生产劳动向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转变,由重点组织学生参加整齐划一的阶级斗争和社会运动向构建与专业相结合、与时代相呼应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转变,由重点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向全面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意识、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转变,进而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开放多维的实践育人载体体系。经过40余年的探索,高职院校实践育人载体已经形成了价值引领型、实践实训型、创新就业型、自我教育型四种主要类型。价值引领型主要指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社会责任感、道德素养为核心目标的实践育人载体类型,目前主要包括军事训练、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职业与企业文化进校园、“劳模进校园”和“大国工匠进校园”讲学讲座等形式。实践实训型主要指以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实践动手能力、职业道德为核心目标的实践育人载体类型,目前主要包括专业课实践与实训环节、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产学研合作、勤工助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以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技工比武大赛等形式。创业就业型主要指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综合职业素养为核心目标的实践育人载体类型,目前主要包括科技发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职业规划教育、就业创业培训、创新创业孵化器平台(高校“创业街”)等形式。自我教育型主要指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团队精神与个人综合能力,丰富学生课外生活为核心目标的实践育人载体类型,目前主要包括借助校内外学生管理与自治组织,如学生会、兴趣社团、网络平台等开展的一系列校内外文体活动、学生自我管理、网络阵地管理、兴趣培养与实践等形式。

(三)实践育人政策逐步聚焦,提升了育人工作的可操作性

随着经济社会形势变化和实践育人工作深入开展,实践育人政策逐步聚焦和细化。一方面,国家制定和出台了针对高校实践育人的相关政策,供高职院校参照执行;另一方面,还专门针对高职院校领域的实践育人工作出台了相关规定,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指导意见。比如,1987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要求高校必须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并提出把“业务实习、军事训练和公益劳动、生产劳动都要纳入教学计划”⑩,并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开展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克服轻视劳动、轻视群众、重才轻德的倾向。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出台,指出职业教育要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强调职业教育德育的重要地位,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德育内容和方式做出了具体规定,为职业教育实践育人提供了法制保障。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发布,确立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对我国高校实践育人的具体形式和工作载体进行了明确规定。十八大以来,国家向高端制造业领域发力,对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更加重视,政策支持也更加明确。从2012年开始,连续5年在教育部每年出台的工作要点中,对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进行工作部署,并在2015年正式启动现代学徒制和新学徒制试点工作。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必须放在首位,在实习实训中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起来。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构建政府统筹管理、企业举办为主的多元办学格局,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办学原则,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对于高职院校改革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推进实践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除了上述具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制度之外,国家还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育人中的“双师型”教育队伍建设、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分别做出了一系列更为详细具体的制度规定,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

(四)实践育人机制设计针对性增强,更加符合高职教育办学规律

从2004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开始,以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为标志,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领导、实施、评价与保障机制逐步成型,并不断发展。在领导机制方面,国家逐步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实践育人的宏观指导。自1986年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并形成《关于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情况的报告》以来,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一直定期召开并出台配套文件,并且每届会议均涉及高职院校实践育人领域,涵盖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生产实训育人途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等方面。在教育目标与内容供给机制方面,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面临的时代命题,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育人服务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在具体工作中,国家要求高职院校学生的课程实践教学比重不得低于总学时50%的比例,高于一般本科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不少于15%和理工农医类专业不少于25%的硬性规定,这些都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活动开展提供了质量保证。在办学与实施机制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也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更加符合实践育人需要。改革开放后的高等职业教育,由最初的政府机构作为唯一办学主体,到逐渐演变为政府举办为主、行业与社会组织(企业)参与为辅,再到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的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实践育人模式更加“订单化”,兼顾了企业在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中的人才培养目标诉求,促使企业由高职毕业生的“使用”主体转变为“培养+使用”主体,有助于企业更加深入全面、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企协同育人工作中。

三、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经验的启示

(一)持续深化实践育人理念

第一,正确理解和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是一以贯之的,对实践要求高、实践任务重、实践环节多的高职院校具有重大指导意义。高职院校必须正确理解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真正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与自身办学实践相结合,真正用于指导实践育人工作。

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在高职院校实践育人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做到结合学生专业实际、贴近社会生活实际、符合产业发展实际,以提高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收获知识、实现成长。

第三,坚持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当前国家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对实践育人的运行机制、评估体系、保障政策等提出了全新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紧盯这些新要求、新政策、新方向,在继承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更新实践育人的内涵。

(二)高度重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

第一,必须站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认识实践育人的重要意义。由于经费限制、认识不足、无硬性指标约束以及短期内无法快速见效等原因,国内很多高职院校对实践育人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高职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具備坚定的信念、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技能的全面发展的人,而实践育人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有效途径。

第二,尽快纠正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的“专业技术至上”的单一价值取向。由于生源群体高中阶段文化成绩相对较低、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加之面临招生难和就业难的双重压力,很多高职院校把“专业技术至上”作为应对策略,大幅降低学生的实践教育时长,尤其是校外社会实践时间,而更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训,以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和提高就业率。这种单一的价值取向,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无法使学生获得长远的职业竞争力,亟待纠正。

第三,充分调动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共同体主要是指育人工作的实施和组织单位,包括高职院校、当地政府、合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从目前来看,育人共同体中的各成员重视程度不一,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因此,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应该结合自身区域化、产业化、职业化的特点,从宏观上做到产业与教育相结合,从中观上做到学校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相结合,从微观上做到教育教学活动与生产经营过程相结合,以提升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形成实践育人合力。

(三)强化实践育人的精准施策

第一,政策制定出台要精准。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在育人主体、育人对象、育人载体、育人过程等方面均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相关部门在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时既要兼顾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把握高职院校育人规律的特殊性,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办学实际,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精准施策,在必要时可以出台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相关政策。

第二,活动组织实施要精准。相比普通高校而言,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实施主体更为广泛,不同主体的价值目标有待统一;教育对象来源口径不一,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育人载体具有职业化、产业化倾向,不同院校的专业、行业资源大不相同。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实践育人活动实施中,必须充分考虑不同主体的多元化价值诉求、自身行业背景、区域产业格局、学生特点等,构建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共生多赢的目标机制、因材施教的内容供给机制、透明高效的信息互通机制并实现精细化实施和精确化控制,以切实提高育人成效。

第三,考核评估机制要精准。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实施前后,必须对照育人目标设置科学的考核评估指标,制定严格的考核评估流程,开展独立的、不受人为因素干扰的考核评估工作,并把考核评估结果与育人目标进行匹配度分析和反馈,为新一轮实践育人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形成实践育人精准施策的科学闭环。

(四)丰富实践育人的工作载体

第一,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如今,高职院校学生以“00”后为主体,具有视野开阔、创新意识突出、个性更加独立等特征。高职院校要丰富和创新实践育人载体,在遵守相关政策的前提下,不必苛求形式上的整齐划一,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原创精神,鼓励其创新社会实践形式,利用好校内外的学生管理与自治组织,引导学生做好同辈教育、自我教育。

第二,总结当前育人体系,强化优势、补足短板。目前,高职院校实践育人载体已经初步构建起全面、立体、多维的育人体系,各类实践育人载体较好地实现了与专业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创业就业相结合、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预期目标。因此,高职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有必要总结当前育人载体的运行经验,正确评估各类载体的育人成效,巩固和发展现有优质育人载体和平台,并及时补齐自身短板,实现育人载体的优化与创新。

第三,紧跟时代改革步伐,开拓实践育人新领域。进入新时代,高职院校实践育人载体愈发呈现产业化、网络化、社会化、项目化的新特点。这要求高职院校响应改革号召,在产业化课题上做好“双元育人”新文章,做到校企深入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在网络化课题上响应“00后”学生需求,读懂新一代网络“原住民”的“验证码”,善用新型育人工具;在社会化课题上实现开放办学,有效整合资源,开拓育人新领域;在项目化课题上打造和重用“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项目运行机制,当好实践育人项目的孵化器。

(五)探索实践育人的法制化、规范化道路

第一,大力弘扬契约精神,实现育人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由于未来高职教育将实行“政府统筹管理+企业举办”为主的办学模式,在企业和高职院校双主体育人过程中,会涉及混合所有制中的股权划分、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共同建设、学生实习权益保障等众多法律问题,因此校企双方必须大力弘扬契约精神,增强法制意识,减少法律纠纷,避免因企业盈利下滑、校企双方人员流动、高层变动等因素导致合作中断或工作停滞,保证校企实践育人的常态化与制度化。

第二,尽快健全法律体系,增强刚性约束。对比当前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相关规定和实践育人工作落实情况可以发现,仍然存在政策鼓励多、操作规范少,校方主动多、企业参与少,政府倡导多、责任落实少的“三多三少”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法律体系不健全,无法以法律来刚性约束政府、校方、企业的主体责任和义务,无法以立法形式来保障实践育人的经费落实等。反观德国、美國、日本等国家的先进经验,均是以健全的法律体系保障各方权利,强制各方履行义务,将实践育人纳入法治轨道。

第三,提高法律和相关政策的可操作性。在法律体系健全过程中,还应增强法律政策的可操作性,以实施细则来明确企业深度参与实践育人时的税收、土地、金融、财政等方面的量化优惠指标和高职院校在各项改革中的权利、义务,减少人为误读空间,促进产学深度融合。

[注释]

①平和光,程宇,李孝更. 4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18(15):7.

②曹晔.当代中国职业教育政策与制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50.

③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497.

④石伟平,匡瑛.中国教育改革40年:职业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215.

⑤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81.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5.

⑦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1(1).

⑧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1).

⑨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1).

⑩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24.

猜你喜欢

历史经验实践育人高职院校
近代以来中国办学成功历史经验之浅谈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水务纠纷的化解之道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