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特征分析

2020-10-22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71003沈欢欢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6期
关键词:锁孔乳突小脑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71003)沈欢欢

后颅窝颅骨形状呈现出特殊性,表现出不规则形态,局部神经表现出丰富的血管。对于桥小脑角区病变在进行处理期间,乙状窦后入路表现出的优势显著。经岩裂-桥脑裂入路方法的采取,可以将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操作空间以及视野有效扩大,确保在进行复杂后颅窝病变处理期间获得显著效果[1]。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成人尸头标本进行经岩裂-桥脑裂入路手术操作进行模拟,之后合理展开显微解剖学分析,利用小骨瓣开颅以及颅骨钻孔,就解剖结构加以认真观察,对显微解剖数值显著测量,以对解剖学特征充分明确,为解剖学提供参考依据,证明岩裂-桥脑裂的临床价值。

附表 分离前后岩裂-桥脑裂手术视野暴露最宽径数据临床对比(mm,±s)

附表 分离前后岩裂-桥脑裂手术视野暴露最宽径数据临床对比(mm,±s)

名称 左侧(n=30) 右侧(n=30) 双侧(n=60)分开前视野 2.88±0.93 3.29±1.05 3.09±0.99分开后视野 18.55±2.86 19.21±3.65 18.89±3.23 t 28.5389 22.9586 25.6163 P 0.0000 0.0000 0.00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针对头颅湿标本30例,利用甲醛溶液(4%)进行固定,其中男22例,女8例;共包括60侧。针对尸标本动静脉系统利用蓝色以及红色乳胶进行灌注,为期1周固定。

1.2 方法 针对SRKA经岩裂-桥脑裂入路切口设计加以模拟,依据不同的颅内疾病,对应进行切口方向以及切口长度的选择。

1.2.1 合理进行横切口制作 于耳孔上缘与枕外粗隆连线位置完成TN微血管减压切口的制作,之后于乳突根部后0.5cm左右的位置展开,并且保持3.5cm~4.0cm向后延长,将头皮切开;在耳孔之间与枕外粗隆连线的位置完成HFS微血管减压切口的制作,于乳突根部向后0.5cm左右的位置展开,并且保持3.5cm~4.0cm向后延长,将头皮切开[2];在耳孔下缘与枕外粗隆连线的位置完成微血管减压切口的制作,于乳突根部后0.5cm左右的位置展开,并且保持3.5cm~4.0cm向后延长,将头皮切开。

1.2.2 合理进行纵形切口制作 在乳突根部旁制作纵形切口(1.5cm)作为TN微血管减压切口,上端于枕外粗隆与耳孔连线上方保持2cm长度,向下保持2.5cm长度。在乳突根部旁制作纵切口(1.5cm)作为HFS微血管减压切口,上端于枕外粗隆与耳孔连线上方保持1.5cm长度,向下保持3cm长度。在乳突根部旁制作纵切口(1.5cm)作为GPN微血管减压切口,上端于枕外粗隆与耳孔连线上方保持1.0cm长度,向下保持3.5cm长度。对于桥小脑角区肿瘤,合理完成纵形切口的制作,依据不同病变程度,对应进行方向以及长度的控制[3]。依据常规,控制2.5cm~3.5cm骨窗,依据不同病变对应进行骨窗大小的选择,通过显微镜引导,合理展开解剖操作。通过光学显微镜引导,对经典乙状窦后入路测量数据以及显露范围加以观察。将上下支分开后,针对小脑,利用软轴自动牵开器连接脑压板,于内侧合理牵开,针对小脑组织牵开时有关数据进行测量[4]。并且于岩面、幕面以及枕面,将小脑组织分别牵开,对于有关结构进行解剖并且显露。对于理论可操作空间距离进行测量,针对不同手术期间,对于手术目标最大显露情况加以观察,并且在手术切口入路不同的条件下,对上、中、下血管复合体加以观察,并且合理展开测量以及摄片操作[5]。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展开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最宽径数据)以±s表示,行t检验,结果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此手术入路,对于向上直至天幕前侧缘、向下直至枕骨大孔颈静脉结节、向内侧直至中脑以及桥脑侧方解剖结构均可以充分显露。对于小脑角区显露部分进行观察,主要体现为小脑上中下神经血管复合体以及岩静脉。在分离前后,岩裂-桥脑裂距离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见附表。

3 讨论

伴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神经外科手术也表现出对应发展,逐渐凸显微侵袭、微创以及精准的特点,以将手术副损伤显著减少,在此种情形下,锁孔手术逐渐出现。锁孔手术在实施期间,对于显微技术操作提倡依据锁孔理念展开,以将术中系列组织损伤显著减少,针对开颅位置进行精确设计。

临床在进行操作期间,针对横窦以及乙状窦交接位置需要做到完全暴露,将硬膜打开后,需要将小脑枕下方进行暴露,具体在实施解剖以及显露期间,首先需要对岩静脉加以观察,之后对蛛网膜进一步分离,将小脑幕稍抬,将滑车神经进行充分显露。此外,在进行手术期间,于诸多方面仍然需要充分注意,手术过程中,对于面神经以及三叉神经入脑干处的显露,利用吸引器头稍微牵拉便可以实现。将桥脑裂分开后,利用吸引器头稍微进行牵引,便可以将三叉神经入脑干位置加以显露,如果需要则需要将小分支切断。此外针对小脑幕发展肿瘤,需要联合实施小脑上入路展开。

观察本次研究结果发现,通过此手术入路,对于向上直至天幕前侧缘、向下直至枕骨大孔颈静脉结节、向内侧直至中脑以及桥脑侧方解剖结构均可以充分显露。对于小脑角区显露部分进行观察,主要体现为小脑上中下神经血管复合体以及岩静脉。在分离前后,岩裂-桥脑裂距离呈现出显著差异,进而表明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的治疗优势以及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针对经典乙状窦后入路,选择此入路方法进行干预,可以进行有效补充以及扩大,呈现出脑损伤小以及切口小的优点,对于小脑自然间隙可以充分利用,对于小脑可以做到不牵拉以及将小脑牵拉有效减少,能够将操作空间特点显著增加,其对于颅神经疾病在实施微血管减压治疗以及在切除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方面表现出的临床意义显著。

猜你喜欢

锁孔乳突小脑
小脑对吞咽神经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1例新生儿小脑半球出血并破入脑室手术案例
中耳炎乳突根治术的围术期有效护理干预模式分析
异种(牛)脱细胞真皮基质原联合自体骨粉植入在开放式乳突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
婴幼儿肌性斜颈的家庭疗法
双胞胎在这儿呢
两步缓解颈肩痛
锁孔(外一首)
巧开锈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