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都挺好》中原生家庭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

2020-10-21戴庆荣

青年生活 2020年24期
关键词:都挺好

戴庆荣

摘要:近来,网剧《都挺好》作为一部家庭伦理剧意外爆红网络,其内容集所有原生家庭问题及原生家庭对子女影响问题的大成,如原家庭关系失衡导致子女婚姻对原生家庭的复刻、代际亲子传承的不良影响等。对剧中安排的中式“完美”大结局,部分网民不接受,认为本剧应该将剧名改为“都不好”,更有少数人极端地认为应当将其改为“都得死”。网民的发声从侧面反映,这部家庭伦理剧折射出来的伦理困境难以走向妥善解决。在本文看来,造成这种伦理困境的根源在于家庭正义的缺失。

关键词:家庭正义;家庭的爱

一、《都挺好》人物形象呈现分析

(一)原生家庭以“家”和“家庭”为质量分界点,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有“家”的地方不一定有“家庭”。“家”(home)主要是一个地理和私有权概念,通常作为“房子”的代名词而存在。而“家庭”(family)则是一个以夫妻关系为核心构成的人际关系系统,是一个基本的伦理实体,“具有直接影响到家庭成员的个体情感表达、行为模式、依恋风格以及亲密关系等能力”。[1]有些原生家庭能处在“家庭”的地位,有些却不能。作为“家庭”意义而存在的原生家庭以“家庭的爱”为维系纽带,这里“家庭的爱”是传统意义上的父慈子孝,家庭和睦,原本的血缘和利益主体通过“恩爱”(夫妻关系)、“关爱(父母养育)”、“互爱(子女之间)”和“敬爱(子女赡养)”平衡维系。在接下来要讨论的《都挺好》一剧中,显然不具备这般“家庭的爱”。

(二)《都挺好》是一部全面的涵盖原生家庭对成员自身及其子女产生的影响的电视剧。整部剧以一个在家庭中处在集权地位的关键人物---苏母的离世为起调,苏母离世后,家庭原有的畸形平衡被改变,家庭成员地位面临重新分配的尴尬境地。苏家父亲饰演的角色代体现了现实中一部分“啃小族”老人的“无赖”状态;其二,大儿子及其家庭关系---对原生家庭的当代版復刻。大儿子是重男轻女思想下的家庭利益最大获得者,也是父母既有生活方式的时代继承者。从小在母亲不断压榨其他兄弟姐妹的生存资源供给自己所有需求的状态下形成了大家主一般的高人一等的心里默认,这种心理默认直接体现在其之后的新家庭关系中;其三,二儿子及其婚姻关系---啃老族及家庭暴力的延续者。二儿子是父母重男轻女思想呵护下的巨婴,是男尊女卑思想的受益者;其四,小女儿---失衡的牺牲者。她处在家庭地位结构的最底端,一出生就游离在父母宠爱之外,在兄弟姐妹的结构中也从未得到过温情,兄妹三人靠血缘关系维系着最熟悉的陌生人结构。她是一个“家”的桎梏的叛逃者。

二、产生伦理困境的原因

(一)从始至今,“正义”都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和不竭的理想。本文要论及的正义是休谟伦理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财产权为核心的,以自私为内在动力的人为的德。休谟从人的自私心和同情心以及财富的相对稀缺做论证,认为以财产权为核心的正义规则产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社会随时都有土崩瓦解的危险,由是正义便应运而生。从原始的自然观念出发,正义作为主体道德基础具有“人为性与脆弱性”[2]。我们将人性中的“自私”与“怜悯”和“人类协议”两个方面拎出来看,“自私”作为人类的天性,是正义的原始动机。在休谟的理论体系中,情感是知觉中的反省印象,它在本质上是快乐或痛苦,这就意味着情感在对行为的影响上占据着主导作用。[3]自我的情感受习惯、想象、时间和空间等影响总是偏向自我并且以水波的形式向四周开放,“同情”作为一种情感纽带使自我处在一种约束力中与他人进行情感沟通,进而形成社会性道德。但人性中的“同情”是有限的,不能仅凭同情心来约束自己,这时“人类协议”就很有必要了。由此可以看出“自私”、“同情”和“人类协议”两部分在休谟的正义观中与正义的关系:人性的“自私”是正义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而人性的“同情”则为正义的执行提供了可能性,但由于人性中“同情”约束力的有限性,人们又必须根据共同利益感构建“人类协议”做正义的基础,这两部分共同作用保持平衡,发挥正义在维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本文将适用于社会的正义观小切口化引入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来分析《都挺好》中的原生家庭伦理困境。

(二)原因:

(1) 家庭正义缺失状态下的家庭权力结构失衡。家庭地位结构的内在支撑是家庭权力分配,而家庭权力的平衡分配应该是家庭正义的一部分,这种平衡分配应该处在一种合理的家庭协议状态,此协议在维持家庭共同利益稳定的基础上合理的分布权力占有。此外,权利依托着权力,对权利享有权的剥夺,自然导致家庭内部矛盾冲突不断。很显然,在苏家原生家庭中,作为源家庭权力持有者的苏父苏母本身就存在着权力占有结构失衡和权利分配不均的毛病。

(2) 家庭主导思想错误。配合苏母集权式家庭地位的家庭统治思想是“重男轻女”思想。这种思想对家庭男性而言,苏家是一个以“家庭”形象存在的伦理精神实体,而对女性来说,苏家则是单纯的地理概念。在这种重男轻女思想氛围下长大的子女,如果后期没有有效的自救方式独立自己的人格,那么对原生家庭主导思想的部分继承性,只会使家庭的伦理困境继续维持。

(3) “家庭的爱”缺失。在本文看来,“家庭的爱”应该成为家庭协议的基础,这样才能营造一个优质的原生家庭。前面将“家庭的爱”分为夫妻双方的“恩爱”、夫妻对子女的“关爱”、子女之间的“互爱”和子女对父母的“敬爱”,首先,我们从电视剧中了解到苏父苏母的结合属于互取所需,并不符合“恩爱”的条件;其次,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不均衡;再者是子女之间的“互爱”,在苏家子女的“互爱”基础极为淡薄;最后谈及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因为家庭教育的畸形以及新家庭的组建等种种原因,在苏家,“家庭的爱”基本上是处在缺位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向玉乔.《家庭伦理与家庭道德记忆》[J].载《伦理学研究》2019年第1期。

[2]王琳碧.《休谟正义观》[J].载《广角镜》2016年底25期。

[3]休  谟.《人性论》下卷[M],郑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猜你喜欢

都挺好
《都挺好》都市情感剧引热议
《都挺好》让观众感觉“都不好”
当我看《都挺好》的时候,我在看什么
《都挺好》真挺好? 观众需要怎样的现实剧
《都挺好》: 家庭复杂“面相”的真实呈现
《都挺好》探讨中国式亲情
养老如何才能“都挺好”
正午阳光新剧《都挺好》3·1开播
苏家“都挺好”,美剧“更摩登”
《都挺好》:探讨现代家庭情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