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意义学习观审视教材中的逻辑推理案例

2020-10-21吴承华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8期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

吴承华

摘  要:通過倡导有意义学习,对教材中的逻辑推理案例进行审视,可以为学生照亮道路和温暖人心,从而不断充盈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进而实现学科教学走向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有意义学习

一、问题提出

余文森说:“中国教育正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也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他还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指向人,指向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任何教学如果不能引导学生走进意义世界和建构自我意义,那这种教学只能是发生在学生“脖子以上”的“功利之教”,而不是深入学生内心世界的“意义之教。”

在实际教学中,“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教师们往往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殊不知,这样做有悖于“苟不思误人子弟,何必登三尺讲台!”的教学初心。鉴于此,笔者尝试结合教学实践,对教材中的逻辑推理案例进行了审视。下面给出案例,以期可以为学生照亮道路和温暖人心,从而不断充盈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进而实现学科教学走向核心素养。

二、案例分析

余文森等根据奥苏泊尔和罗杰斯对有意义学习的界定和阐述,把有意义学习的意义概括为四点:文本意义、潜在意义、心理意义和精神意义。另一方面,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故而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将生活经验隔离开来。借鉴上述观点,如何让知识及其教学成为“让学生的生命得以涵养、心灵得以净化、情感得以陶冶、智慧得以启发、价值观得以形成”,是深入学生内心世界的“意义之教”的总方向。

2.1案例一:以《长度单位》为例培育逻辑推理

活动1:教师和学生分别用拃(大拇指尖到中指尖的长度)来测量同一张课桌的长度,然后汇报测量结果。

师:我量得4拃。

生1:我量得8拃。

生2:我量得9拃。

师:可以发现大家的答案是不一样的,但是课桌的长度却是统一的。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生3:我的手没有老师的大,所以老师的要少一些。

生4:我的手比同学的小,所以量得多一些。

师:我们再去量一下黑板长度,也会不一样吗?请你猜猜看。

生5:我猜不一样。

生6:我要量一下再回答。

师:果然是不一样的,但是课桌和黑板的长度却是统一的。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师:那么,以后遇到长度测量问题,都用拃来测量好不好?

上述活动中教师并不是旁观者,而是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以及引导者等身份提出了多个循序渐进的问题,创设了源源不断的推理情境,蕴含着丰富多彩的逻辑推理,让学生一直处于勤于思考的环境中,使得课堂踏踏实实地发生了“意义之教”。如果教师直接指导学生通过标准的刻度尺来测量这些物品的长度,让学生认识刻度单位,再掌握刻度尺的使用技巧,并鼓励学生讲一讲自己用刻度尺测量之后的物体答案就是一种教学缺失。无独有偶,笛卡尔在《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的第六个原则中说:要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区别出最简单的事物,然后进行有秩序的研究。这就要求我们在那些已经通过演绎得到的真理的推理过程中,观察哪一个事物是最简单项,以及观察这个项与其他项之间关系的远近,或者相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让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得到了很好的培育,还可以让学生形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2案例二:以《认识时间》为例培育逻辑推理

活动1:教师展示一个正常运行的时钟,让学生观察2分钟。

师:钟面上有几根针呢?

生1:3根。

师:回答正确,太棒了。那么这三根针有什么不同呢?

生2:我看到三根针的长度不一样。

生3:我看到最长的针在运动,另外两根几乎不动。

生4:我觉得三根针都在动,只不过针越短就动得越少。

师:非常漂亮。同学们找到了很多很多的不同点,有些不同点连老师都还没有反应过来呢!为什么三根针会跑得不一样呢?这三根针之间到底有什么“秘密”呢?下面我们就让最长的多跑几圈,就跑12圈吧,下面我们分工:一组同学跟着最长的针跑12圈,二组同学跟着中间长的针跑并记录跑了多长,还有三组同学就跟着最短的针跑也记录它跑多远?

师:停,时间到!请问二组的同学们,你们的针跑了多远啊?

2组学生:小格子跑了12个!

师:完全正确!请问三组的同学们,你们的针跑了多远啊?

3组学生:小格子跑了1个!

师:那么老师有个疑问了,如果最短的针跑了5个小格子,那么中间长的针跑多少个小格子?大家思考一下。

生5:老师我知道了,中间长的针要跑5个12小格,就是60个小格,正好是一圈!

师:哇,真厉害!我们发现了这样的规律:最长的针跑一圈60小格,中间长的针就跑1小格;中间长的要是跑一圈60小格,最短的针就跑5个小格即1大格,这就是三针之间的秘密啊!下面我们怎么表达这个秘密呢?

上述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观察不同点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观察之中创设推理环节,推理一波接一波,让学生在推理中畅游知识的海洋,懂得了一个小时、一分钟都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谈到的:我们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因而两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相互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统治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它是我们的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以“7点55分”这个时间点为例,在描述过程中,学生就采取了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的认为应以“七点过五十五分”来表示,学生认为应以“差五分钟不到八点”来表示。

三、一点思考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提出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逻辑推理作为数学学科素养之一,蕴含着着重大的教育功能。小学数学教师应将其培养作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除了运用一意学习观,还可以运用其他理论改进我们的教学。总之,在新课改理念的引导下,切实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最终实现照亮其道路,温暖其人生的教育夙愿。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9.

[2]  秦瑶.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行动研究[J].考试周刊,2019(25):92-92.

猜你喜欢

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思政课教学研究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浅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