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比较阅读策略,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

2020-10-21骆艳霞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23期
关键词:桂花原文文本

骆艳霞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叶圣陶先生也把“比较”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他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 可以说,比较,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比较能力的获得是思维能力提高的表现。在阅读过程中,从字、词、句、段、章等方面以不同方式开展比较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等语文阅读力,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笔者就篇章内的比较阅读谈谈以下一些做法。

一、字里行间比较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由字、词、句、段等基本单位组成的。徜徉字里行间寻找对比点,在比较分析中,可以通过解读文本的炼字之妙、用词之恰、行文之巧,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解码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力。

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2课《四季之美》,这篇课文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描写了不同时间的景致。为了让学生领悟作者细腻的感受、独特的选材视角以及字里行间蕴含着的独特韵味,笔者在教学时抓住4个分别描写四季景物的段落让学生进行比较探究学习。在初读课文环节,让学生边读边圈画出作者眼里四季最美的是什么。学生阅读后发现,作者眼里四季最美的时间分别是黎明、夜晚、黄昏和早晨。此时,可引导学生比较“黎明”和“早晨”、“夜晚”和“黄昏”等词语有什么不同,从时间的细微差别方面,体会作者感受之细腻,进而激发学生阅读与思考的兴趣。接着,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列表格(见表1)比较的方式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审美独特情趣。通过比较,学生就发现,本文选取的景物在生活中都是司空见惯的,但在作者笔下,这些普通景物却有独特的情趣,如第2自然段,一般文学作品描写的多是皎洁的月夜,而作者选择的却是漆黑漆黑的暗夜和蒙蒙细雨的夜晚;第3自然段,常人眼里的乌鸦是不祥之物,在作者笔下却成为美的象征。

又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根据母亲和父亲对课文中“巴迪”所写的一首小诗截然不同的评价,围绕学习提示的第一个问题设计比较阅读学习单(见表2),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悟两种“爱”的表达方式。

总之,文本内部多角度的比较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教材的兴趣,加深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二、人为替换比较

执教者人为替换文本句子中的某些字词,引导学生反复比较替换前后的句子,感知事物的特点,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课《乡下人家》在品读“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竹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这句话时,先采用换字比较:句子中的“探”还可以换成什么字,比较一下哪个好?为什么?通过交流,学生感悟到“拟人”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用“探”这个字更合适,因为这个字用拟人的手法让人感到春笋迅速的长势,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充分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又如在教学这一课的第1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比较一下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1)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著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2)瓜、藤和叶非常可爱。

通过这两句话的对比,学生感受到第(1)句比第(2)句更加形象具体,通过青、红、碧绿,颜色对比鲜明,形象地写出瓜、藤、叶相间的美景,与石狮子进行比较,突出了这道风景的可爱。通过比较,优劣自见,学生从中体会到了作者遣词造句之妙。

三、还原本真比较

不少课文在编入教科书的时候经过了编者大量的删改,入选教材的文本与改编前的原本有着比较大的出入,作者的原文也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重要教学资源。

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课《桂花雨》在选入教材时编者做了不少的改编,原文是1434字,现在是709字,除了字数的减少外,在以下几处地方也做了修改,如:

(句子一)

原文: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课文: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句子二)

原文:全年,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课文: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句子三)

原文: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课文: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把作者的原文印发给学生,拟定了以下两个问题作为学习任务:1.认真阅读原文和课文,看看课文删改了哪些地方?2.请你来评价一下删改的效果——你认为删改成功的地方和不成功的地方及理由。通过认真的比较和分析,学生发现:“句子一”中,原文“开得最茂盛时”改为“盛开的时候”,更能显示出桂花的清香和久远;“闻”字改成了“飘”字,“飘”更能给人一种清香飘逸的感觉。“句子二”中,“浸”比“沉浸”更能凸显桂花的形象感;“句子三”中“也”和“又”字作比较,“又”字更能突出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这一主题。

学生的眼睛粘在了文字上,下了一番细读的功夫。学生的收获是实实在在的,至于学生的看法是否统一,并不重要,在比较中切实进行了语文能力的培养,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表达水平应该很有帮助。教材的改编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有选择地将原文融入课文中进行比较阅读,让阅读由“泛化”走向“精致”,是提升学生阅读力的有效策略

再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第19段,有这样一段话:“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有的老师只注意到它是一句排比句,却忽略了作者还连用了三个倒装句,一般来说,“我的母亲”用在句首更符合常理,但是作者为什么要把它的语序调转呢?为了让学生感悟这种特殊句式的作用,笔者将原文中反常的语序还原成常态的语序,把它改为:“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并与课文进行比较,学生感受到作者连用三个倒装句,其实是用放慢镜头的形式,定格母亲当时的动作和神态,目的是要强调和突出面对母亲在潮湿,阴暗,恶劣的环境中,非常辛苦地劳动时,作者复杂的感情和沉重的心情,使人感到特别的心酸。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语言的迷雾中发现语言的价值。师生在语文课堂中通过对语言的比较和揣摩,共同感知语言的精妙,从而产生对语言的敏感,逐渐滋养学生精妙运用语言的能力。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从读的方面来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咏、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比较阅读,古来有之,是学习的法宝之一。日常教学中,尝试性使用比较阅读教学策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力,使之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结构层次、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等诸方面的理解,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朱自强. 谈儿童文学阅读的比较教学法[J].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8(9).

〔2〕郑媛,邵建刚.比较有“法” 品析得“法”——谈“比较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恰当使用[J].教育科学论坛,2018(34):17-19.

〔3〕莫俊峰.比较阅读教学创新点例谈[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35):59-61+2.

猜你喜欢

桂花原文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桂花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