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冲击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点分析

2020-10-21周绵璇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23期
关键词:预防措施心理健康信息化

周绵璇

【摘要】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使智能设备和系统得到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學习,众多的移动设备和终端产品使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在中小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变化。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交流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很多学生因过分依赖信息化技术而在学习生活中变得更加自闭。本文分析信息化发展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关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信息化;心理健康;预防措施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发展,相关大纲明确指出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成长问题,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在学习、生活中不愿意与人交流,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为有效预防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疾病,要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有效提高改善。因此,在现代教育中如何应对信息技术这把双刃剑成为中小学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因素

第一,社会环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逐步到来,智能设备的普及和信息类应用软件的推广有效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极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但是,它也使人们对它产生一定的依赖思想而降低了人与人面对面沟通交流的能力。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虽然信息技术的普及能够帮助学生获取平时书本中获取不到的知识,但是在传递信息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不良信息,如学生在使用信息网络技术时,会遇到一些存在暴力倾向的游戏等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第二,学校因素。在学校教育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学校在教育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式较为死板,忽略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成长和思想品德的发展,导致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畏惧考试、缺乏学习动力、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打击能力较弱,在受到网络信息的不良影响和煽动下,甚至容易出现极端行为。

第三,学生自身因素。由于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弱,在接触网络信息文化过程中,容易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所误导,从而产生一定的心理疾病,尤其是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绩较差,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和网络教学等,导致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自主学习和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效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引导。

二、信息化下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措施

第一,引入信息化教育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引入相关的信息化教育模式,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在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等过程中,改善自身的心理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适当应用信息网络技术,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和改善学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提高对网络文化的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电脑和网络技术,通过向学生播放健康的视频、图片,使学生的日常生活变得积极向上阳光,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使一些心理健康教学内容通过信息技术直观的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信息化心理教育的认知。

第二,采取多元化沟通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与现在的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电话联系、家访、问卷调查等方式过渡到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微信、多媒体设备、网络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通过采用微信的方式,便于教师与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联系,能够提高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效率,操作简单,还能有效维护学生的隐私。另外,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通过播放相关心理教育视频,正确引导学生发展。

第三,在信息化模式下建立心理咨询工作室。为有效促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建立相关心理咨询工作室。很多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和课外辅导压力较重,导致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甚至有的学生不愿意与家长、教师和学生沟通,仅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利用网络世界隔离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虚拟心理工作室,在信息化模式下建立线上心理咨询工作室平台,使学生通过线上交流的方式,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互动和交流,教师通过在网络平台上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分析学生的网络空间状态和留言,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心理现状,针对学生的一系列表现,给予学生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心理健康引导,从而提高学生与其他人交流的能力,降低学生的网络媒体的依赖,实现线上线下双模式沟通形式。

第四,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家校共育。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在校教育,也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引导。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学校通过建立家校联系平台,便于家长与教师进行更好有效的联系和沟通,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改善,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加强学生的抗打击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在小学教育中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健康问题,很多小学生在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下,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影响,导致产生一定的心理疾病。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信息化教育模式、采取多元化沟通模式、在信息化模式下建立心理咨询工作室、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家校共育等方式,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校的德育教育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汤中元.刍议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教学的联系[J].学周刊,2020(04):106.

[2]郭庆书.家校合作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N]. 黔西南日报,2019-12-24(007).

[3]吴梦蝶.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C].科教导刊,2019:118-119.

猜你喜欢

预防措施心理健康信息化
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处理和预防措施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Go on the safest trip 踏上最安全的旅程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煤矿井下测量误区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