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白介素-11治疗的效果

2020-10-21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471003李治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1期
关键词:白介素白血病血小板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471003)李治

白血病为临床严重疾病,通常以化疗作为主要治疗方式,而患者经化疗后易导致其发生骨髓抑制,进而引起血小板减少现象,患者一旦发生血小板减少,易增加其出血风险,同时还可导致其死亡[1]。目前临床对于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方式较多,以重组人白介素-11和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最为常见,虽然两种药物均对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具有显著治疗效果,使其外周血小板功能和数目得以恢复,但两者间治疗效果大不相同[2]。本次研究对两组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各项情况进行分析,具体内容见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以100例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选择电脑分配方式作为分组原则,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观察组男、女占比各为29∶21;年龄段在19~68岁之间,经计算后中位年龄为(43.52±1.04)岁。对照组男、女占比各为30∶20;年龄段在20~68岁之间,经计算后中位年龄为(44.02±1.08)岁。两组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各项基线资料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两组间能够对比。

附表1 100例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LT指标

附表2 100例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动态变化(×109/L)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方法 本组研究对象实施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患者经化疗后,当患者PLT指标在30×109/L以内时,给予其1.5mg重组人白介素-11,行皮下注射,每日一次。PLT指标在100×109/L时,应停止治疗。

1.2.2 观察组采用方法 本组研究对象采取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若患者PLT指标在30×109/L以内时,给予其15000U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行皮下注射,每日一次。若患者PLT水平在100×109/L以上,应立即停止用药。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且分析两组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LT指标和不良反应以及血小板动态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观察指标”内容采取SPSS26.0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应用“%”表示;计量资料应用±s”表示,两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以P<0.05判定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PLT指标 观察组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LT最小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PLT恢复最大值(223.31±1.54)×109/L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LT<50/×109/L时间(5.02±0.01)d、PLT恢复至75×109/L时间(12.17±1.32)d、PLT恢复至100×109/L时间(15.24±1.07)d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1。

2.2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 观察组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4.00%,与对照组的26.00%相比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对比两组血小板动态变化 两组化疗后4d血小板动态变化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化疗后12d、化疗后24d观察组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动态变化分别为(84.54±1.65)×109/L、(102.54±10.32)×109/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附表2。

3 讨论

目前临床对于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以三种血小板生长为主,即重组人巨核细胞生长发育因子、重组人白介素-11和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重组人白介素-11是一种促血小板生长因子,具有非特异性,其对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生成不具有促进作用,但能够对巨核祖细胞和骨髓造血肝细胞的增殖起到刺激作用,进而诱导巨核细胞的分化与成熟,使机体血小板数目得以提高,但对血小板功能无明显改善作用[3][4]。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作用于人体后,其能够通过与其特异性受体MPI进行结合,进而对巨核细胞的分化、成熟、增殖等过程中均具有重要参与作用,并经过分裂后形成具有完整生理功能的血小板。对具有巨核细胞抗原表达的DAMI细胞和HEL细胞以及正常人骨髓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中,将适量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加入,能够显著提高正常人骨髓单核细胞CD-41抗原和巨核细胞系的表达水平,同时对巨核细胞集落的形成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血小板悬液输注能够预防化疗过程中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但在临床应用中,若多次输入血小板,易导致抗体的产生,进而降低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同时增加输入性感染概率[5]。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LT最小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PLT恢复最大值(223.31±1.54)×109/L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LT<50/×109/L时间(5.02±0.01)d、PLT恢复至75×109/L时间(12.17±1.32)d、PLT恢复至100×109/L时间(15.24±1.07)d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4.00%,与对照组相比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化疗后4d血小板动态变化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化疗后12d、化疗后24d观察组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动态变化分别为(84.54±1.65)×109/L、(102.54±10.32)×109/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白介素-11对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疗效均较好,前者治疗效果更为明显,且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猜你喜欢

白介素白血病血小板
白血病“造访”,人体会有哪些信号?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氟尿嘧啶联合白介素II局封治疗多发性跖疣疗效观察
外周血6种白介素对脓毒症相关血小板减少的诊断价值
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1对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效果
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检测对血小板减少及输注无效的意义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
血小板偏高对身体的危害是什么
走进儿童白血病的世界
牙龈癌患者血清白介素—6和白介素—8的水平改变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