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民族地区教师培训 突出本土教师专业成长

2020-10-20余鸿赵建宁

成长 2020年10期
关键词:突出教师成长教师培训

余鸿 赵建宁

摘 要:互联网和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创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密切关联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兴衰。本文结合省级重点课题《民族地区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研究》的科研成果和凉山州教师培训中心近年所尝试的多种有效培训模式为例,旨在阐明民族地区应该“因地制宜”地为教师培训“量身定做”培训方案与模式,突出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自我“造血功能”和专业发展。

关键词:创新 教师培训 突出 教师成长

1 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要求及凉山州“师培”基本情况

1.1 国家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要求

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培训中要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完善培训制度,统筹城乡教师培训,创新培训模式机制,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3年《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各地要进一步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要规范培训管理,为教师获得高质量培训提供有力保障。

由此可见,民族地区的教师培训模式的改革关键在于立足实际、基于实情、因地制宜地去实践、思考和创新。

1.2 涼山州基本州情及教师培训现状

凉山州地处四川西南山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辖区内有11个国家级贫困县、37万绝对贫困人口,经济、文化、教育欠发达。截止2014年末,全州中小学校达3006所,在校学生97.5706万人,教职工47816人,教育战线总人数首次突破百万大关。

凉山州教师培训工作在四川省内民族地区居于前列,但居于区域内经济、教育等的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县市教师培训模式差异大、不均衡。全州缺乏较为明确和相对统一的适合本地的一套有效的培训模式。

2 当前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策略

2.1 教学压力与教师培训的矛盾

中小学一线教师由于背负较大的教学和升学压力,对于“教师培训”通常是“又爱又恨”、疲于应付。教师培训应当激发其“内力”,引导老师们乐于“潜心教学与科研”,助力其教学技能的提高和教学理念的革新。

2.2 教师培训不切合一线教育教学实际

教师培训往往是简单地“照单移植”、照搬发达地区培训经验和模式,缺少需求调研、“缺地气、悖实情”,培训效果不明显,未能将培训目标有效“嫁接到”民族地区;各学校和学科教师疲于应对,甚至出现行政人员或非专业学科教师长期担任“培训专业户”情形。

2.3 培训方式简单单一、缺少创新、培训实效不高

培训单纯依靠行政干预和强制行为,对于“自下而上”的培训需求“倾听不够”、了解不足,不能据实培训、按需培训,因此要设法做到“因地制宜、了解需求、按需培训、据实培训、创新培训”。

3 目前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常见两类模式及优劣势简析

近年来,虽然教师培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推陈出新,教师培训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强、内容泛化、培训模式单一、质量监控薄弱等突出问题。使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前瞻性与组织者的初衷和参与者的期待有较大距离,普遍存在工学矛盾突出、教师参与性、积极性低等问题。

3.1 单独短期集中培训

此类培训大多属于“拼盘式”培训,虽然涵盖了师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班级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也采用案例式讲座、现场观摩、参与式、互动式的培训方式,但就其实质而言,这类培训属非完整深层的主体对话,缺乏情感投入和思维流动,因而也就实现不了思维的再生。对参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一定的提升,但由于缺少连贯的培训环节和训后具体任务,对大部分参训教师来说,即是“培训完成,任务结束”。尽管有的学校要求参训教师写出培训心得,但并没有后续监管措施督促学员将培训所学体现到教学中。教师参与培训的效果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两方面没有得以突显,大量参训教师通常在培训时“激动”,归途“摇动”,回去“不动”,培训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3.2 单纯远程培训

这类培训虽然网络课程资源丰富,信息量大,专家阵容强,可以有效地缓解工学矛盾。但是由于监督措施不到位,管理难度大,难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效果的监管,参训教师“网上挂课”现象突出,培训实效性不高;设置的培训内容存在“高、大、上”的问题,缺少案例分析,不接地气,对民族地区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缺乏有效指导和引领;缺少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进行有效整合,存在“重培训、轻应用”等弊端。

3.3 单纯校本研修

在调查中发现,除少数城区学校外,绝大多数学校未能有效开展校本研修,更谈不上通过校本研修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原因大致有:学校领导层重视不够、升学压力大、教师积极性不高、缺乏专家引领、继续教育制度不健全等。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在信息化急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仍然延续从前的相对“固化”和单一的教师培训模式,将会把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带向僵化和低效的泥潭,不能达到预期的培训实效,并在客观上对国家“师培经费”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

4 创新民族地区教师培训模式,助力本土教师专业成长

凉山州教师培训中心和课题组在长期大量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中,针对上述培训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创新了多种培训模式,以期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性,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经过长期的实验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和成绩。

4.1 “二段式”、“三段式”混合培训模式

本着“从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的科学原则,并根据往年“教研训一体化”模式的教师培训经验,结合我州教育实情,与“奥鹏教师教育网”等著名教育网站深度合作,创造性地提出了“二段式”、“三段式”混合培训模式。

课题组将单纯的“短程集中培训”、“网络研修”、“专家引领”、“校本研修”、“返岗实践”等环节结合起来,将培训和教学、科研“按需组合、据实培训”:组成若干“二段式”、“三段式”混合培训模式。其优势在于克服了原来某种单一培训模式的局限,侧重于教师实践应用和后续专业成长。

仅2017年度近30个学科教师和管理干部培训班中进行了此类培训实践,有效克服了原单一“集中培训”和单纯“网络培训”等的各种弊端。在每一个环节都以“任务驱动”为基本方式,学员将背负一定的学习任务和“压力”参训,可以有效“迫使”参训者致力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并以一系列完善的管理体制将参训教师、授课专家、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培训机构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继续教育合力。在此过程中生成了大量优质的“过程性”教学资源:如“训后”返岗公开课及二次培训讲座等的教学设计、授课视频、图片、PPT等。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前的“流于形式”的培训局面,基本杜绝了“培训专业户”的出现,让培训落到实处、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

此类模式率先在全省少数民族地区“师培”工作中提出和试行,其实践和研究成果受到了省教科院和凉山州教科所等多位专家的积极肯定和高度评价。

4.2 “本土专家引领+校本研修”培训模式

教师培训有效结合校本研修,促进教师发展,挖掘教师发展的“源动力”。2014——2017年,凉山州教师培训中心举办了历时三年的小学数学、语文学科“跟进式”培训和“州级名师工作坊”培训,主要以“专家引领+校本研修培训模式”进行:首先确定“州级学术和学科带头人(州级坊主)→优秀州级学科教师(州级坊员)→教科研及校本研修”的“教育造血”思路。再以类似方法成立县区级“名师工作坊”,开展教科研及校本研修。同时将各级坊主施以各类专题培训和区域联动,盘活教育资源、凸显各地域优势和相互的沟通学习。此类培训旨在放权给广大“教科研能手”,充分利用业内优质教学师资和各区域优势,推动各少数民族地区城乡教育发展,进一步发掘广大优秀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力量;挖掘出更多、更好、更接地气的教育教学资源;也进一步加强州县区三级培训的联系与合作,加强了州、县、区、校四级联动与互动;打造“少数民族教育共同体”:即通过“名师工作坊”坊主带动由优秀学科教师组成的坊员,再辐射至各学区、学校的学科教学和教科研工作。此培训模式极有成效:将培训工作有效延伸至广大的农村和山区学校,示范、引领、强化、辐射出蕴藏的教育教学效益深度与广度。

4.3 “借力外援+发展内驱”培训模式

充分利用当前国家“教育扶贫”的利好政策和高等院校、社会各界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关注与支持,搞好教师培训工作。

4.3.1 与高校紧密合作、助力教师培训

为进一步落实十九大精神和凉山州“扶贫攻坚与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举措,从教育源头上保障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师资的“自我成长”与“造血功能”,凉山州教育局与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签署了“凉山教育长期发展战略协议”。2017年7月,以四川师范大学专家团队携手成都市四七九、双流中学等名校的优秀师资为凉山州17个县市270名高中各学科骨干教师做了为期5天的“高考热点”培训。由于切入点准确、培训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之名师引领有序、授课内容接地气等因素,参训教师参与性和积性极高,该批次培训受到了参训教师们的广泛欢迎和好评,为我州的高考教学和相关应对策略取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指导作用。相关教育职能部门、培训机构、课题组联手采取“模仿、跟进、追赶”的策略,实时与高校和内地高中名校开展后续深入合作,进行学科教师“网络跟岗”学习,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4.3.2 以“送教到凉山”为契机,促进本地教师“取经问道”

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之下,2017年7月、9月、11月在凉山州小教中心开展了以下“送教”培训:“民进四川省委关爱凉山农村教师送教行动”之“小学语数外骨干教师培训”;北京師范大学与凉山教育基金会之“凉山优秀乡村骨干教师”培训;民进江苏省委常州市委携手四川民进“同心·彩虹行动——走进凉山”之“小学班主任培训”等。

通过“请进来”、“送进来”的方式,利用发达地区优势师资力量和卓越专家团队持续加强了我州的普教战线的继续教育培训力度,为凉山教师开阔了视野、打开了思路、注入了活力;为逐步缩小我州教师培训工作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提供了有借鉴价值和参考意义的培训管理范例。

4.3.3 “好老师”示范平台+“自我跟进式”教研训一体模式

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好老师”项目办公室指导下,凉山州“‘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已建成“好老师”州级基地校1所(西昌二小);县级基地学校17所(各县一所);各县市项目学校103所。

该模式立足凉山实际,以“专家引领、名师示范、训研结合、互助学习”的思路开展活动;以“提升教师素养,尤其是教师育人能力”为核心任务;搭建了区域学校之间、学校内部之间的优秀教育、育人经验、教育资源的交流共享平台,力图打造“互通互联、共同成长”的教育共同体。

自2017年3月以来,培训中心和课题组先后组织开展了9期大型的研讨活动,全州17个县市近3000名城乡教师参与,系列研讨活动100余次,影响广泛影响;先后开展了“育人经验交流”、“交互式示范课堂”、“名师进课堂”、“同课异构”、“‘中国好老师访名校”、“优秀教学论文评比”、“校长论坛”、“跟岗研修”等系列活动;特别是其间实行的“骨干培训+二次培训+交流研讨”的教研训一体模式从培训到成长、从教学到科研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教育成果;各基地校和项目学校教师实行“跟进式”培养和“交互式”跟岗研修,有效实现了“教育区域联动”,较好实现了“相互学习、‘造血提升、共同成长”的目的。

5 结语

民族地区教师培训的关键所在即在充分调研、了解需求、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将各区域教育实情和教师发展有效结合,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量身定做”培训方案,创新和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师培训模式,方能有效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的快速发展。

本文系:2017年四川省重点课题,课题题目《民族地区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研究》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 何良仆.民族地区教师培训有效模式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9.

[2] 黄晨.教师专业化与我国的师范教育研究[J].科技信息,2009,04:41-42.

[3] 何良仆,谌业锋等.学校科研指南[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突出教师成长教师培训
突出语文知识性教学 培养学生实际学习能力
浅谈高中经济生活课学习策略的几点建议
课堂的点滴,用心呵护
浅析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幼儿园教坛新手园本培训的实践研究
拓宽师徒结对思路促进体育教师成长的研究
语文微课设计应注意三个“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