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2016-11-07谭颖臻
谭颖臻
摘 要: 为了适应现代化远程教育的发展需求,国家大力提倡中小学教师有效利用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混合学习模式的开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远程培训模式。因此,利用现有资源,高质量地建设一批面向中小学教师队伍、适应混合学习培训的网络教学课程,已是大势所趋。本文通过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网络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和混合学习网络课程的定位分析,提出混合学习模式下中小学教师网络课程开发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教师培训 网络课程 课程设计策略
一、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课程开发现状
目前,我国对教师培训高度重视,在中央及地方的大力推动下,教师的培训工作取得明显进展。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教师远程培训机构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当前,随着国家对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视,各类教师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各类培训机构都加大了教师网络培训课程的投入力量,开发了大量教师培训网络课程。
但各类教师网络培训缺乏整体规划,网络培训课程存在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教学方式单一,质量监控薄弱等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师网络培训课程开发形式不统一和教学信息表现不规范。各类教师网络培训课程的各个教学模块及课程设计各模块大同小异,如教学大纲、教学视频、电子课件等。当前,国家对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这些教师培训网络课程已无法满足教师专业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在教师网络培训课程设计中,对教师培训不同阶段的专业发展缺乏有效应对。
二、混合式学习对教师网络课程开发新的要求
国家教育部在2013年颁布了《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为主动适应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求,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推动教师网上学习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与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学习[1]。
随着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不断改革,以强化情景体验,促进实践与学习相结合,让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的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整合的混合学习模式得到提倡。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指出,强化任务驱动,突出实践导向,将问题解决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促进各地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推行网络研修与教师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推动教师学用结合[2]。
但目前传统教师培训网络课程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效性缺乏
当前多数教师培训网络课程是聘请高校教师对课程中各类学习和辅导活动进行规划与设计。这种网络培训课程方式的优点是使学习者有机会接触大学高水平的教师。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大学教师因对中小学教师实际需求及教学实践状况缺乏深入的了解,在培训网络课程设计开发当中,无法将相关理论与教师实践问题进行有效融合,导致教师培训网络课程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实效性。
(二)课程缺乏更新能力
当前教师培训网络课程更新较慢。多数教师培训网络课程的建设者没有更新或者很少更新自己的课程资源。课程的学习者使用这些培训课程资源时,仅完成课程中既定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这些培训课程由于缺乏及时更新,学习者实时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师生间交流、协作活动无从开展,学习者对于培训课程知识的应用与实践得不到真正指导。
国家对教师培训模式的改革,大力推动了混合式学习模式在教师培训领域的应用。混合学习模式下,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资源更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推动教研、培训、实践有机结合,实现教师培训工作的常态化。混合培训模式加强了集中培训结束之后的实践跟踪指导:学员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任务、工作情景,应用培训内容,专家采用现场或网络跟踪的形式加以指导,以提升学员教育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
因此,基于混合学习模式,教师培训网络课程的开发需要调整课程设计与开发策略,更要在设计策略上考虑培训网络课程在混合学习模式下的使用。
三、混合式学习,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策略
(一)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混合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上就是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解决问题,其目的就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4]。
因此,在混合式学习模式下,教师培训网络课程教学应首先重视课程学习目标的策略设计,目标设计策略是网络培训课程开发流程中的关键环节。采用目标策略,在教师网络培训课程教学设计中,根据既定目标,在课程中明确目标问题的解决方式与策略,寻找相应实践案例,通过对实践案例的多种教学方式运用,如点评、讨论、反思等,从而为网络课程设计者、开发者提供学习者在线目的取向。为教师培训网络课程后续环节设计与开发提供设计方向及预期目标。同时,通过目标确立,根据学习者的网络行为及课程实用习惯等,配置相应的自主学习策略、团队协作策略、评价策略等,使开发出来的网络课程更符合人的视觉特性和认知特点,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自主学习策略
混合学习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方式的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在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作用的同时,激发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5]。
因此,在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中,学习者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在混合式学习下,教师培训网络课程的教学支持服务需要模拟各种实践环境,增加实践各环节元素和方法,发挥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在混合学习下,既是网络培训课程学习者,又是网络课程学习协助者,还是网络课程生成性资源的建设参与者。充分体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认知作用。
在混合式学习中,教师网络培训课程的自主学习策略设计应考虑以下四个因素:(1)自主性:培训网络课程要如何充分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体现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精神;(2)模拟性:培训网络课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模拟实践应用情景,让学习者在不同情境下实践、应用所学知识;(3)更新性:网络精品课程要根据学习者反馈的学习信息,及时更新网络培训课程的相关教学方案;(4)常态化:课程开发既考虑培训需求,又满足教师作为学习者日常研修的需求,让教师在培训中实现网络协同研修,促进教师培训工作常态化。
(三)团队协作策略
混合式学习,要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和技术资源,有效开展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同时,运用网络教育平台和数字教学等技术资源,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
因此,混合学习下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首先要充分考虑学员及群体学习的方式方法。把个体学习转化为群体学习,让学习者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因此,在课程开发中,要着重考虑学习者通过互助协作方式进行学习。这种协作学习方式,不仅通过学习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网络课程,学习人与人合作交流的技巧,体会实践教学环境和集体行为中的责任感,以及与学习伙伴之间群体合作的重要性。团队协作学习策略不仅可以增强学习效果,而且可以培养现实教学环境中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加强人际关系沟通。所有成员按既定目标完成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网络课程的设计,协作学习教学策略应根据学习者共同学习观点,保证学习达到实质性效果,制定共同的学习目标。
其次,要组成专业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的开发团队,团队中既要有资深的学科教学专家,又要有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学研究人员,同时还要有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学习代表、网络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学科教学专家负责课程的策划、学科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一线教学人员负责实践案例的收集与应用;学习者代表要从自身角度考虑使用需求;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要根据教师和学习者意图进行生成性教学设计;网络技术人员为上述设计提供技术支持。课程开发团队分工明确但目标一致,是优化资源开发的关键因素[6]。
(四)课程评价的设计策略
课程评价设计策略是混合学习模式监控培训网络课程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教师培训网络课程的开发,课程的测评设计策略需要多维度设计。既要考虑网络课程角色的评价,包括指导者评价、学习者评价、专家评价和机构评价等。又要结合网络环境的特点,考虑平台技术环境的评价。技术环境评价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学习者学习痕迹的评价分析;(2)同类学习者群体比较分析;(3)学习者学习效果反馈调研数据分析;(4)学员、指导者和管理者三类角色的考核指标体系相互关联分析。(5)学习者、指导者、管理者各阶段、各类别学习活动中的学习互动数据分析。综合评价分析确保教师培训网络课程的质量,让开发者了解课程的应用进展情况。
(五)生成性资源策略
生成性课程资源是混合教学培训过程中贴近学习者的实践活动,真实反映学习者学习水平与培训课程实用状况的实效性教学资源。相对于原有培训网络课程配置的教学资源,更直观,更生动,更容易被课程学习者接受。在混合学习下,教师网络培训课程虽然给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但生成性教学资源在教师培训网课程开发中具有实时性、参与性、非线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等特征。生成性资源的合理运用,使教师培训网络课程在开发设计中形成弹性、动态、开放的教学形态,从而使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资源更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
总而言之,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普及,大力发展教师培训网络培训工作,推动混合学习的教师培训模式改革,更需要大量优质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资源,从而改变教学模式单一,学用脱节的局面。因此,教师在培训网络课程开发设计中需要调整课程开发策略,让教师培训工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厅函[2014]7号.
[3]张成光.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教育技术混合培训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4(1).
[4]路秋丽,余胜泉.面向学习对象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5(1).
[5]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6]孙西朝.生成性精品课程的开发理念与策略[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