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发展思路探索

2020-10-20边皎

丝路视野 2020年6期
关键词:文旅融合读者服务公共图书馆

边皎

摘 要: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成立,在此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应当继续做好文献收集、加工、输出工作,同时顺应文旅融合新趋势,了解并满足读者的文化旅游需求。本文梳理了国内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的经典案例,并探索性地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文旅融合;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

2018年4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成立,“诗与远方”终于走到了一起。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旅游品位和需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注重文化享受的过程,旅游成为一种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所以,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是一条必然道路。

传统意义看来,公共图书馆是文献储藏、借阅、流通的场所,服务对象多为本地市民居民,拥有固定的受众群体,似乎与旅游并无关联。然而,“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图书馆是文化事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应找准自己的定位,积极作为。

一、公共图书馆的时代使命

建设书香社会,营造全民阅读氛围已多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图书馆早已不是 “借借还还”的图书流通站,精彩纷呈的活动让读者受益良多。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媒体了解、熟悉和使用图书馆的资源。而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即文旅融合发展的趋势,对于图书馆时代使命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指出“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质量,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消费,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建设文化旅游精品”,为图书馆工作提供了前进方向和指导方针。

二、公共图书馆的成功探索

纵观国内,不少图书馆已在践行文旅融合理念,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概括来讲,一是以造型独特或富有特色的馆舍建筑吸引读者;二是以举办的精彩活动吸引读者。

(一)以独特的馆舍吸引读者

图书馆在绝大部分人心中被固化为一个文化场所,而不是旅游景点,然而滨海新区图书馆正在扭转人们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滨海新区图书馆2017年国庆期间正式对外开放,中庭以一层层白色波浪形状的台阶打造成“书山”造型,具有十足的科技感和现代感。中庭的正中央是一个球形多功能报告厅,表面布满了LED灯,能够变换不同的颜色。从图书馆外侧看上去像一个眼球,因此被称为“城市之眼”。科幻前卫的设计引得全国的读者游客竞相打卡,漫步其中,油然产生“书山有路勤为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感悟。

如果说天津滨海图书馆以现代性、文化性为主,而云南腾冲市的和顺图书馆更具历史性、旅游性。和顺图书馆是我国最早的乡村图书馆之一,它从清末年间的“咸新社”到民国初年的“青年会”“崇新会”,几经变迁。目前有 13万余册的文献珍藏,更有多种孤本、善本、清代木刻本。如今的和顺图书馆,在暑假开展免费的书法、国学、音乐培训课,也开展各类展览,还结合旅游接待团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增设了电子资源阅览室,适应读者的电子阅览需求。在馆长寸宇眼中,和顺图书馆就是一个集旅游、文物保护、爱国主义教育、图书收藏、电子借阅和基层文化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多功能图书馆。

(二)以精彩的活动吸引读者

建筑和馆舍是静态的、沉默的,而读者活动则是动态的、生动的,更加能够引起参与者的兴趣。因此,图书馆应创设新颖的读者活动,尤其是融合了旅游元素在内的阅读活动。

读者活动不能让读者被动地接受,还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参与感、融入感,在这一点,徐汇区图书馆的做法值得借鉴。2017年起,上海市徐汇区图书馆与阅读马拉松组委会联合举办“穿越都市 邂逅文脈”城市定向+阅马挑战赛,将定向阅读和城市马拉松比赛结合起来,动静结合的挑战赛吸引了很多读者。房芸芳馆长在接受采访中表示,全民阅读应该适应新时代、新人群的要求,用更新颖的形式带动各类人群成为阅读者。

三、公共图书馆的应对策略

除上文提到的案例外,全国各地、各级图书馆纷纷迈出探索的步伐。如陕西省图书馆在2016年举办过“寻找最美阅读空间”图文征集活动,旨在引导读者实地走访身边的阅读空间;宁波市图书馆专门设置了 “人文地理馆”,并创办了“读行天下”特色读书沙龙品牌。这些不啻为有益的探索,笔者认为,图书馆在文旅融合探索方面,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挖掘地方特色,开展系列活动

图书馆要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培养读者的旅游兴趣。一是设立文旅阅览室。在阅览室集中展示旅游文献、视听资源、网络资源、报纸期刊等;按照名人故居、历史遗迹、自然风光、饮食风俗、人文景观不同方面进行排架。二是邀请专家学者开设讲座课程,系统性地介绍当地的旅游资源。三是每个月或每年固定时间节点集中推介旅游信息,在图书馆大厅、走廊、展厅等布置宣传画、展板,激发读者的旅游愿望,并借助新媒体平台扩大本地旅游资源宣传覆盖面。四是举办游记、摄影作品征集比赛,增强读者的参与感和区域认同感。

(二)立足自身优势,做好线上服务

除了开展线下活动,图书馆还应发挥自己信息储备、文献检索及参考咨询的职能,利用新媒体向广大读者推介文化旅游资源。一是图书馆作为情报单位,承担着向大众提供参考咨询、舆情分析、文献传递的职能。如景点向图书馆提出要求,图书馆能够免费提供经过考证、完善的宣传素材。二是主动建立地方文化数据库。以陕西省图书馆为例,已建立丝绸之路系列资源库,陕甘宁边区资源库,陕西帝王陵、陕西非遗资料库等22个数据库,读者或旅行社可直接从数据库中获得内容翔实、准确的历史、文化、旅游信息。三是向游客提供旅游攻略。从旅游六要素,即食、住、行、游、购、娱六方面提供资讯,并及时更新,读者在官方微信号回复关键词便能够自动获得旅游攻略。

(三)加快建设新馆,提供宜人环境

图书馆的公共空间正逐步成为城市广场、街道等公共空间系统的延伸。读者在图书馆中参与社交沟通、研讨交流、益智开发等活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体量日益扩张,人口剧增,很多图书馆亟待建设新馆或分馆。为了满足读者的文化交流需求,在建设时应营造开放、舒适、私密的环境。具体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选址动工前科学论证,从交通便捷性、空间布局、功能分区、社交空间等多维度综合规划。二是应充分考虑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建成具有时代感、设计感的城市地标建筑。

(四)建立研学基地,扩大服务范围

2017年,《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研学旅行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图书馆应当与家庭、学校、社会一起,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科学养成贡献力量。为此,图书馆可申报研学基地。馆员结合本馆特色、学生年龄、接受程度等开发研学课程,满足不同群体的研学要求。一是学校组织学生来馆研学。了解图书馆的资源及使用方法,参加诸如绘本讲读、木板雕刻,古籍修复等活动,培养热爱图书馆、使用图书馆的好习惯。二是图书馆组织读者去景点。图书馆举办活动时,与当地颇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专家学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聘请他们作为研学导师,带领读者走出报告厅和展厅,在实地参观体验中领会当地的人文历史风貌。三是图书馆与其他文博单位(如博物馆、科技馆、非遗馆、古籍展馆等)联动开展研学线路开发,完成任意研学任务能够获得一定的参观特权、豁免特权等。四是中图学会、国家图书馆、全国图书馆文创联盟联袂推出研学护照打卡活动。文创联盟负责设计制作研学护照,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联动参与,鼓励广大读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四、结语

图书馆与旅游互相融合的发展模式正在逐步形成与完善,图书馆唯有秉承“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将读者需求放在首位,立足自身优势,提供信息服务,举办新颖的活动,持续创新,不断探索,才能取得读者的信任与依赖,在推动建设书香社会、全民阅读的进程中百尺竿头更进

一步。

参考文献

[1]吉佳.公共图书馆如何做好旅游信息服务[J].图书情报导刊,2016(1):6—8.

猜你喜欢

文旅融合读者服务公共图书馆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现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发展的新趋势研究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
浅谈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变革
图书馆如何注重服务细节 提高读者服务质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