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研究

2020-10-19贺广琰

公关世界 2020年17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应用型高校共同体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要将“知行合一”教育融入教育各项环节,培养素质过硬专业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本文探讨政府、高校、企业、社会主体作用发挥来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引导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增强专业技能、强化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

2017年底,教育部、人社部等共同部署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并再次强调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要以政府、高校、企业、社会为主体实施“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切实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高校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

一、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意义

1. 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知识更新速度过快,企业技术更新、社会服务需要、政府管理能力提升、高校育人工作需求等是社会发展和进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共同体建设是要合理利用各主体资源,形成互动机制,构建高校、政府、企业、社会一体的育人模式,形成合力,把育人工作融入到整个实践环节中,促进各主体之间相互交流,满足各主体的需求,同时提高了高校在教学与思想教育上的统一,从而实现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意义。

2.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

新时代人才培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育人理念,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发展目标相统一,将育人标准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大学生是民族复兴的中间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将高校的育人机制从学校引入社会,让学生在更多主体的培养下提高自主意识和自我要求,满足了学生学习多元化的需求。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是以共同育人为目标的组织在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中,融入政府、企业、社会元素越来越多,将四个主要元素构成实践育人共同体是高校育人发展的需要,是高校与社会融合对接的必然之路。

3.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有效方式

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是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修订,目的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中,从传统的理论性教学逐步向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共同体的建立一方面是以实践为载体,实践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技能应用,另一方面在实践中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通过共同体的建设整体对育人工作进行整合设计,将理论运用到实践,用从实践中总结提炼新的理念反哺理论研究,推进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主体关联性

作为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主体,应用型高校要能主动地整合各主体之间关系。一方面,高校本身就是实践育人共同体,校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融合与资源利用是发挥共同体的重要一部分,另一方面高校要对校外资源进行整合,政府、企业、社会,在共同体育人中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

在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中,应用型高校校内资源:教学部门、学工部门和行政部门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在高校全员育人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中,校内主体需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将实践育人效果发挥最大化。在教学部门中,主要牵头以专业技术实践为主要内容的实践课程设计,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技能过硬的能力。在学工部门中,主要牵头以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设计,培养学生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行政部门中,主要牵头做好人员配备与调动,在及时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拓展校企合作资源及政策,确保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完整性和创新性。

在校外主体中,企业、政府、社会同高校一起是搭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主体,在各项共同体建设的项目中,以企业为主体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中,要以企业需求、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接市场的专业能力和心理素质,配合高校做好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政府给与企业相关政策上的支持。在以社会为主体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中,通过公益活动的设置、志愿服务平台的搭建、社区活动的参与等形式,培养应用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认同感,高校要师生人员的配备和对接。在以政府为主体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中,通过社会调查、就业创业调查等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

三、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途径

1.发挥政府主体作用,协调各主体之间关系,为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开辟绿色通道。首先,政府在制度建设上,对参与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企业、社会组织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确保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实施落实到位,从而达到预期效果。其次,政府在各主体机构设置上,给予各牵头部门的任务分配要合理协调,确保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顺利性和流畅性。第三,政府在创新创业的政策上,对各主体给予宣传和讲解,从而使得各主体能充分理解创新创业的内涵,挖掘实践育人中的应用型人才典型,有针对性的做好教育和引导,发挥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功能。

2.发挥高校主体作用,打造实践育人项目品牌,分类对接社会、企业、政府,创新性地实现实践育人共同的利益最大化。首先,高校在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上是关键性的主体,高校自身要有过硬的体系结构,在实践育人的校内制度和保障措施上要有符合共同体建设的完善机制。其次,高校在实践育人项目设计上要能结合其他各主体的需求和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项目融合,从而有效的激发各主体的优势,将育人效果最大化。第三,高校在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中要确保师生在各个环节衔接有序,对其他主体任务的安排与磨炼有所成效。

3.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为大学生提供合适技术岗位,同时,总结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强化产学研教合作力度,搭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平台。首先,企业根据自身技术需求情况,对接高校相应专业,为大学生在专业水平提高上提供岗位,促使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研究能力。其次,企业在自身建设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发展难题能与高校研究人员进行探讨,高校在技术上给予研究和解决,推进企业的发展。第三,企业的市场需求敏感性比较强,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设置上可以給予一定的建议。

4.发挥社会主体作用,挖掘社会服务资源,组织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首先,大学是学生与社会融接的关键,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融入的有效途径。其次,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需要社区和社会组织的配合,担任社会管理者、执行者角色开发育人功能,更加有利于学生融入社会,在大学生素质拓展和能力提升上更加有益。第三,从基层体验式教育中,强化育人机制和育人方法,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完善人格,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四、结语

在教育部工作统筹布置中,实践育人工作已探索适应其特点的共同体建设,未来发展中,将会有更多地方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到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中,管理机制将更加完善、育人效果将更加明显、社会将更加文明进步。

参考文献:

[1]贾玉韬.天津市深入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N].天津日报, 2018-06-04.

[2]董广芝,夏艳霞.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8(12)

[3]高天琦.多维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 2019(24)

基金项目:2018 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8SJSZ644)。

(作者简介:贺广琰,硕士,讲师,宿迁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团总支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实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应用型高校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