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小学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科学化的思考与实践

2020-10-18高艳华

学周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去小学化园所幼儿园

高艳华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幼儿园,河北石家庄 050000)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开端,是幼儿的启蒙阶段,是人一生身心发展最快、可塑性最强的阶段,这一阶段的身心健康、习惯养成、品德和创造力的培养对一生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办好学前教育,关系幼儿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地方的幼儿园存在明显的“小学化”倾向,为了达到自身的经济利益,大力宣传“不能让幼儿输在起跑线上”,甚至承诺让幼儿在上小学之前学会多少拼音、汉字、英语、心算等,以此吸引家长眼球、招揽幼儿,严重误导了家长、但是这些幼儿园这么做,是严重违反了国家政策、违背了幼儿自身的发展规律。

一、幼儿教育的特点及“小学化”倾向的危害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被记者问道:“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出人意料地回答道:“是在幼儿园。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可见,幼儿阶段的影响力是多么的深远。因此,我们不能把幼儿园作为生硬灌输小学知识的场所,而要作为塑造幼儿良好品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启迪幼儿智慧的乐园,要切切实实地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

首先,塑造幼儿良好品质。俗话说:人无德不立。品质决定孩子一生,习惯影响孩子一生,细节决定成败。3-6 岁是关键期,是我们用心塑造孩子未来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积极倡导、组织幼儿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接触和学习做人的准则。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全体代表时的讲话指出:要学会做人的准则,就要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热爱生活,懂得感恩,与人为善,明礼诚信,争当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模范。

其次,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常言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园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制定保教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一日生活皆教育”。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激发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培养积极的交往与合作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再次,发展幼儿综合素质。幼儿园要创设多种区域活动空间,配备丰富游戏材料和幼儿读物,为幼儿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正如我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老师所指出的,“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因此,让幼儿在自主游戏和学习探索中,启迪智慧,挖掘潜力,才能培养幼儿综合性素质。

与上述要求相反,幼儿园“小学化”是什么样呢?幼儿园“小学化”是指幼儿园的管理、教学模式及内容偏重于小学阶段,只注重向幼儿“填鸭式”地灌输知识,而忽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发展。其危害性在于违背幼儿天性,把幼儿当作小学孩子教,过早灌输知识,使幼儿产生厌学心理,影响孩子应该有的童真童趣,不利于幼儿积极、乐观、自强、自信、自尊等健全人格的形成;扼杀幼儿创造性,相对于幼儿来说机械的内容和死板的苛求,限制了幼儿的个体发展。

二、幼儿园“去小学化”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国家三令五申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幼儿园工作规程》就把“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放在了首要位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注重保教结合。幼儿园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传授基本的文明礼仪,培育幼儿良好的卫生、生活、行为习惯和自我保护能力。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珍视幼儿游戏活动的独特价值,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尊重个体差异,鼓励支持幼儿自主学习探索,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2018 年8 月教育部专门下发通知,开展幼儿园“去小学化”专项治理,省委书记王东峰和相关部门都对“去小学化”做出批示和要求。这都说明国家及各级政府对“去小学化”的重视程度,也表明国家对幼儿园课程开设的明确要求和指导精神。

幼儿的世界是洁白无瑕的,恰似一张白纸,如何描绘,需要我们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针对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方能描绘出最美的蓝图。

三、且行且思的幼儿园“准点教育”

公办幼儿园或者民办幼儿园都应该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学前教育发展的各项要求,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探索建立具有本园特色的课程模式,克服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实施“准点教育”。比如:石家庄市的一家幼儿园实施的“践行课程为主线,区角游戏打先站,绘本课程做铺垫,传统文化代代传”的课程模式,就是一个可以借鉴的例子。

一是树立科学保教观念,严格落实“去小学化”。幼儿园要坚持以幼儿为本,树立科学保教观念,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实施“准点教育”,开展相应的主题践行课程。幼儿园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主,教师引导、支持幼儿通过亲身感知、反复尝试和探究,借用同伴、材料、环境,在探索、操作、发现、体验、交往及表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种自主的氛围中让孩子自己找到解决的办法,获得新经验新发展新成长,达到培养幼儿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是传承和践行具有本园理念和特色的园所特色文化。首先,可以根据幼儿园的教育特点和幼儿园“一切为了孩子”的办园宗旨,建立符合本园实际的园所特色文化,让幼儿提供平等、慈爱、温暖、和美的学习与成长氛围。并将此文化作为园所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可持续性传承的内容,变成让社会和家长认可的、选择幼儿园的一个依据和标准。例如,现在习近平主席提倡要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幼儿园就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礼”文化作为园所教育的主线,培养幼儿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幼儿自身修养和自身礼仪等文明礼仪素养,逐步形成以“礼”文化为基石,培养幼儿知礼、学礼、用礼、懂礼的一种园所特色。那么,园所就可以在园所环境创建、班级文化布置、教师言谈举止等方面处处凸显“礼”文化,随处都给幼儿带去教师的爱心和期盼,以美的陶冶激发他们探究认知的欲望。还在园所设置“礼文化”特色的雕塑,并将其内涵很好地叙述,成为园所的一大亮点,让社会和家长一想到幼儿园就能在第一时间想到园所的雕塑、想到园所雕塑的“礼”文化内涵。

其次,在幼儿一日生活、课堂教学、主题活动中时时渗透园所文化特色。幼儿生活在看似无形也无意、但无时无处不在的教育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幼儿在充满正能量、和谐的儿童乐园中愉快的学习与成长。在课程上,幼儿园要坚持以游戏为主,要对幼儿园室内户外游戏的开展下大力气进行重视,在《幼儿园工作新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对幼儿园室内外区域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幼儿自主游戏活动时间不得少于1 小时。所以,幼儿园要响应国家政策要求,遵循幼儿发展需要,将“课程游戏化”为基本教学形式。进一步要提升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质量。还要进行不同范围的研讨会和展示会、观摩会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集思广益进一步提升区域活动的质量,另一方面向社会和家长宣传园所的特点,让社会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园所。

三是创路子、谋发展,力求课程科学化。人的一生中学习是始终陪伴的,但是知识的堆积不代表能力的提高,学前时期能力的培养、潜力的挖掘尤为重要。《纲要》和《指南》强调了学前教育的综合性和整合性,注重孩子的亲身体验,让孩子多探究、多感知、注重孩子之间的差异和学习品质的培养。知识是幼儿学习的媒介,不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践行课程和区域活动就是亲身体验,多探索、多研究、多感知,更要注意孩子之间的差异和学习品质的培养,“借知识,做过程,找方法”来“挖潜力”“养品行”。

四是培养生活习惯和学习能力,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准备。生活上培养幼儿的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从学习习惯方面做好准备。如:自己的事自己做,学会整理学习物品,学会保护和照顾自己。可以在班级开设“爱心宝贝”“礼仪明星”“最美宝宝”等专栏,营造了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氛围,孩子们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和熏陶。学习上,幼儿园要做好培养幼儿听知觉和视觉的能力,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准备。

五是加强家园联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幼儿园“去小学化”离不开家长的理解与配合。幼儿园利用主题班会、家长委员会、教师家访及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质量观,让家长认识幼儿园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幼儿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从思想上摒弃“小学化”认识倾向,家园认识一致、步调一致,共同抵制社会上错误观念的影响,断绝社会上“小学化”幼儿园的滋长空间。

幼教工作任重道远,突破瓶颈使课程科学化方能谋求发展。这将是“去小学化”后幼儿园如何更好地“育人启智”达到双赢,更好地达到“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挖掘启迪幼儿潜力”,使幼儿园课程更形象化,更深入化,是我们幼教同仁共同深思与探讨的问题,需要我们且行且思、再行再思,不懈地追求和探索、完善。

猜你喜欢

去小学化园所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家园合作,让幼儿教育“去小学化”
幼儿园园所文化之浅析
幼儿园摇篮文化引领园所内涵发展
幼儿园“去小学化”有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