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赋权视域下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入的策略研究

2020-10-14耿欢欢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赋权残疾人

耿欢欢

摘要:人类之所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是因为每个时代都对弱者关怀,救助同类,在互相依存下走入文明社会。如今,社会上仍然有很多人因为先天的弱势或后天的灾祸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存。而社会上对残疾人的歧视或忽视,使得残弱人士在生活中饱受精神折磨,严重到无法勇敢的踏入社会,损失了正常人应该有的合法权益。残疾人赋权机制已经在很多国家开始试用,并且一定会成为时代的主流。作为正在发展的国家,中国已然开始建立并健全残疾人赋权制度。为了让广大残疾人都能在社会中获得尊重,也为了给其它国家做标榜,为了国家民生的稳定繁荣,社会各界都需要努力。

关键词:残疾人;融入社会;赋权

残疾人正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天生处于弱势地位的他们,如果不采取细致的心灵关怀,很容易无助自闭,对以后的个人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当今社会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种途径让残疾人尽可能的恢复健康,设立一些渠道辅助他们就业,引导残疾人进行社会交际,为他们塑造一个融入社会生活的窗口。赋权起初只是管理学的一个概念,但随着发展和研究,人们发现了赋权理论在各个领域能够适用的合理特征。赋权视域下,开拓资源,帮助残疾入增加自我效能感,促使他们积极乐观的主动融入社会,重新找回个人生活的喜悦与平和。

一、残疾人在当今社会的生活现状

我国的残疾人口接近9000万,这是一笔庞大的数据,作为我国公民的构成,残疾人应该同正常人一样,平等的享受社会各项福利。长久以来,残疾人一直生活在社会群体的边缘,被歧视,被冷漠,而社会制度也对残疾人产生排斥,很多制度的建立并不能考虑到残疾人士的立场,所以他们相对也就失去了一些权益。在出行方面,残疾人更面临着常人无法忍受的待遇。很多残疾人在上地铁、火车、公交时,都遭遇过不同程度的阻拦,在上班族都快节奏的生活时,他们连出行都要浪费几个小时。在国家的调查数据中,残疾人的生活统计状况令人堪忧。众所周知,残障人士贫困率高居不下,他们从面临残缺时,就遭受着心理压力和生理病痛的折磨,由于缺乏医疗和教育资源,他们也无法通过合理的渠道提升自我。残疾人可以掌握的学习资源非常稀缺,他们不知道专门的学校在哪里,由于残疾人教育福利事业工资待遇较低,他们也很难获得高等的教育。提升空间逼仄,促使他们早早就学会工作,然而这些工作只是一些兼职、廉价小时工,有一些甚至是黑工。没有国家法律的保护,残疾人就业率非常低,而不及常人的劳动效率促使他们被迫下岗。为了保护自我,大部分残疾人社交圈很小,更喜欢熟悉的生活环境,不敢冒风险接触新的事物。残疾人如何才能通过自食其力获得平等生活的权利,这是每个国家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现如今有很多社会福利机构都募捐善款扶助残障人士,可是捐款只能解决眼前的困难,他们还是没有获得生存技能以及其它生活的保障,如同授人以鱼,治标不治本。在文明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对同类有同情怜悯之心,摒除内心的偏见,并且同政府机构一起践行救扶残障人士的各项福利措施以及赋权项目。

二、赋权的含义

赋权起初是管理学上的概念,但是后期它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现如今的含义是,把弱势个人的无能感消除,提高他的生活能力和自我认同,利用现有的情境,创造个人价值。并且在回归社会的过程中,逐渐承担起个人责任和义务,主动改善身边的环境,创造良好的个人交际网络与生活状态的过程。赋权不是外界把权利加给残疾人,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激发他们内心的能量,促使他们主动选择,并敢于承担责任。目的是希望残疾人通过一系列的心里帮扶和社会救助重新塑造个人世界,增强个人自信,以平等的地位与社会公民分享社会资源,并能有余力帮助他人。

三、为残疾人赋权所面临的困境

1.政府缺席,缺乏监督措施

在中国,政府掌握着残疾人就业生活所需要的大部分资源,特殊的社会制度令国家机关更具有权威和引导性。所以只有政府全方位的立法、投入资金、引导媒体和社会组织向大众积极宣传,才能改变人们对残疾人的偏见。政府为了给残疾人赋权,消灭他们的无能感,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政策和社会福利措施,然而,这些制度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收獲很好的反馈。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相关人员没有起到自觉和互相监督的作用,导致这些制度的颁布仅仅是水声大,浪花小。我国目前也没有专门负责残疾人福利事业的专项部门,所以一些措施在实施起来时效率低下。

2.残障人士抵触心理强,精神压力大。

残疾人从小到大生活的社会环境并不友善,甚至遭受过人格的侮辱。为了保护自我,他们不得不隐藏内心,对社会展现锋利的一面,实际上,抵触的行为只是他们的面具,他们内心非常脆弱,这么做只是害怕受到伤害。久而久之,这种生活已经成为习惯,有些社会机构的救扶,并未解决残障人士的生活需求,没有获得实质性的帮助,他们内心反而更抵触。而且,当残疾人就业工作时,一些工种明确的将残疾人排除在外,他们可以选择的工作资源少之又少。由于他们本身活动不变,在家与工作地之间马不停蹄,持续不断,内心也十分疲倦和紧张。生存的压力给残疾人的内心带来了巨大的阴影。

3.社会制度对残疾人的排斥。

残疾人因为自身的缺憾,不能满足社会制度的要求,从而被隔绝在优质的资源外,在夹缝中生存。例如,在求职中,某些企业毫无疑问会招聘健全人,这已经达成了社会共识。由于他们的特殊性,他们生来掌握更少的发展资源,与之相应的,就是更少的发言权和对社会财富的使用权。而且一些社会其他问题也促使政府对残疾人的扶助拨款缩减,他们的生存空间受到多重挤压。庞大的社会制度体系中,鲜有针对残疾人制定的保护法例,各地尚存的都是一些的条例、地方要求,没有国家吧残疾人的保护法统一起来,当残疾人的权利收到侵犯时,他们不知道寻求什么帮助,去哪里寻求帮助。

4.生活设施限制残疾人活动范围

残疾人对于生活空间的要求较高,而现在社会上建立的公共设施以及残疾人家庭附近的活动区域都是以健康人的角度设计的,为残障人士添加的公益设施非常稀缺。对于盲人来说,他们看不到红绿灯,所以过马路非常危险,而从家走到工作地点,也十分艰难。我们国家修建的盲道存在很多缺点,有一些路能把盲人引向危险的境地。而对于瘫痪、腿疾的人士,在某些老旧的小区没有电梯和扶手,他们很难自由活动。他们本身就厌倦这些冒险和负担,所以久而久之,就把自己封锁在家里了。

四、赋权视域下帮扶残疾人融入社会的策略

1.建立人性化的残障公民设施

残疾人所具有的残缺只是个人残疾,这是客观存在,不能改变的,但是如果社会不设立供残疾人出行活动的设施,造成残疾人被迫在家,出门高风险,那就是社会之过。建立人性化的残疾人专用设施,如电梯,可以保证腿疾的人上下楼方便,把楼梯台阶改成斜坡,有利于他们借助轮椅下楼,减轻风险;给信号灯配备语音提示,让盲人也能“熟悉”交通规则,修整步道中的盲道,加深盲人专用地砖的凹凸纹理,加宽盲道,避开障碍物;在一些公共建筑里配备残疾人专用说明和人工服务,尽可能实现他们的需求。在建立人性化设施的过程中,强调让残疾人出行无障碍的理念,在构建过程中一定要落实责任监督制度,促使残障专用设施发挥它们最大的价值,而不是形式主义。

2.建立全面的就业渠道

根据残疾人的特点,开拓他们的就业渠道。例如盲人,他们不能上网,所以网络就业平台没有帮助,政府机构建立咨询大厅,为盲人提供就业资源。此外,残疾人就业也需要获得雇主和社会的尊重,政府可以出台福利制度,对于那些能够依据残疾人工作特点而提供工作资源的企业,可以减免税收,给予一定的福利措施,促进共赢。此外,普通人在义务教育后可以进行职业培训,但是针对残疾人进行职业培训的机构十分稀缺。那些著名的公益性机构,能提供的也是简单的手工劳动教学等,而且在这个领域的专业教师少之又少。所以政府需要引导机构的建立,向社会广招专业教师,适当的提高薪资待遇,吸引人才。同时,发掘残疾人士的各种可能性,尽可能的安排他们能做的工作。社会数据调查现实,残障人士在某些方面的工作能力并不比一般人差,他们应该受到平等的就业机会。此外,政府还要考察企业是否为残疾人开通无障碍通道,因为他们的工作环境在他们的身体限度容忍之内。

3.培育和谐包容的社会文化

残疾人受到的绝大多数不公平待遇,来自于人们的歧视和排斥,虽然这不是道德的行为,但却是弥漫于人心的恶劣风气。所以要想使残疾人融入社会,需要做好两边的工作。一个是对于公众,社会各界应该去做一些宣传,向公众展示残疾人的坚韧毅力,他们敢于挑战,积极的生活。借助网络平台投放公益广告,通过网络征稿、微电影大赛,邀请大家写出自己眼中的“残缺之美”。此外多做一些公益活动,吸引社会人群参与进来。在二零零五年,春节联欢晚会有一个特殊的节目《千手观音》,里面的舞者灵动秀美,表演的美轮美奂,如果不是主持人介绍,没有人会认为那是残疾人。这说明,他们经过努力,可以达到正常人的水平,甚至更高。每一位公众都应该审视自己过去对残疾人的印象,思考是什么转变了社会的观念,又该如何改观。而对于残障人士。鼓励他们向别人展示自己,克服内心的封锁和怯弱,勇敢的迈出第一步。之所以做这些活动,是为了增加常人与残障人士之间的互动,使公众摒弃原来那些不利的想法,懂得社会的和谐在于相互包容和关爱。

4.注重心理关怀,引导回归社会

绝大多数关怀对象,都曾因为想进入社会而遭遇过负面阻力,社会的不容忍,家人缺乏关心,导致他们逐渐自闭。所以政府组织对残疾人帮助时,应该配备心里关怀工程,改善他们与家人和社会的状态,教给他们社会交往的方式,在精神上给予他们正面的暗示,引导他们构建一个健康的关系网。此外,关怀组织还要发掘关怀对象的潜能,教给他们工作技能,让他们在康复以后通过工作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没有生存压力。心里关怀工作人员要引导关怀对象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明白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挫折,而对抗挫折的方法就是积极的面对,以乐观的态度生活下去,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顽强和勇敢,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心理健康的恢复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是一个长期而庞大的工程,需要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指导工作人员作战,并且根据专家的指示,定期回访,直到关怀对象完全康复。

五、结论

中国今年來逐步走向世界前列,近些年来,我国在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开始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着力解决社会发展问题。在残疾人赋权方面对相关制度和措施尚处于起步状态。而很多国家已经在探索中取得了不斐的效果,对此,中国应该学习国外先进的措施和完善的制度,保障残障人士的社会生活权利。通过加大公益资金投入、网络平台宣传、建立相关保护制度、投入教育资源等,提高残疾人的生活福利,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抚平内心的创伤,让他们以高贵的灵魂和品质,走入社会创造价值,真正实现社会的包容与平等。

参考文献:

[1]李鸿达,新媒体视域下城镇残疾青年社会融入问题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7.

[2]解韬,李超海,陈巧丽.赋权与增能:残疾人社会支持的逻辑、机制及比较[J].残障权利研究,2016,3(02):2647+200.

猜你喜欢

赋权残疾人
基于赋权增能的德育评价生态系统的构建
期刊评价中小同客观赋权法权重比较及其思考
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赋权理论
首届赋权型性教育研讨会成功举办
我骄傲
老爷爷,我来帮您
教师赋权增能的内涵、问题、策略与走向研究
十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