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功能的灵性照护在胃癌患者中运用

2020-10-14高阳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社会功能社会胃癌

高阳

【摘 要】目的探讨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功能层面的灵性照护对胃癌患者希望水平和社会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我科收治纳入标准的10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照护,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功能层面的灵性照护。采用Herth希望量表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于干预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观察两组患者希望水平和社会功能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Herth希望量表和SDS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Herth希望量表总分和各个维度都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DSS得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功能层面的灵性照护在胃癌患者中运用,有助于提高患者希望水平,改善其社会功能,帮助患者回归社会。

【关键词】:生物—心理—社会;胃癌;灵性照护;希望水平;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R5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7-21--01

目前,胃癌已经成为第三大致死率的恶性肿瘤,而且在确诊时,往往已经处于疾病中晚期阶段[1]。手术治疗是目前胃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手术治疗给病人带来的不适、应激反应及对预后的不确定感等一系列生理、心理、家庭社会等问题,会导致病人对生活失去信心,出现适应性不良行为[2],严重影响患者社会功能和社会回归。对于一个癌症患者而言,医护人员需要从精神、心理及身体提供相对应的支持,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灵性照护是指护理人员在灵性护理价值观引导下的一系列态度和行为,重视并提供病人生理、心理、灵性和社会文化多层面的照顾,旨在帮助病人缓解治疗过程中的身心不适,降低个体应激反应,保持内心的稳定平和[3-4],改善生活质量,这非常符合胃癌患者需求。但由于我国对灵性照护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对于胃癌患者灵性照护的干预还未见报道。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功能层面的整体护理,即从患者的精神情感角度出发,以灵性照护为视角,为其开展基于全方位的身心照护举措[5]。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我科收治纳入标准的10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50例患者实施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功能层面的灵性照护,取得一定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我科收治纳入标准的10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纳入标准:①年龄≥18周岁,自愿参与本研究,并配合研究者;②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胃癌,准备行手术治疗者;③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对象:胃癌复发或已有多处转移,病情危重,不能完成研究者;既往有心理疾患或精神异常者。100例研究对象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照护,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功能层面的灵性照护,具体操作如下。

1.2.1 成立胃癌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功能层面的灵性照护干预小组

小组成员包括微创外科中心护士4名(要求主管护师或以上职称,有3年或以上微创外科中心临床护理经验,熟悉胃癌患者心理状况,善于沟通,对灵性照护感兴趣)。由研究者对小组成员进行灵性照护相关的基本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灵性照护的概念及目的、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功能层面的灵性照护实施方案等。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者,方可参与研究。

1.2.2 胃癌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功能层面的灵性照护方案的设计

由研究者与小组成员共同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采用癌症病人灵性需求量表对胃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合半结构式访谈,了解胃癌患者对灵性照护的需求,基于患者生物—心理—社会功能层面,从意义疗法重建认知和希望水平、建立社会-家庭支持系统提高情感支持和社会功能、日记疗法改善患者感知等方面设计胃癌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功能层面的灵性照护方案。

1.2.3 胃癌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功能层面的灵性照护方案的实施

①意义疗法:干预小组成员通过与患者一对一深度访谈,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和说出从疾病诊断到治疗的心理变化过程,跟患者及家人共同回顾其以前快乐的时光,譬如与家人共同对抗家庭困难,共同旅游等,让患者感受到自身在家庭的重要性和家人对其的爱,鼓励患者表达对现在或未来的愿望和担忧,让患者重建生命存在的价值认知和希望水平。②建立社会-家庭支持系统:帮助患者建立家庭-社会支持系统,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到疾病的管理中来,让患者家属了解灵性照护,在照护过程中,注重“陪”与“听”,让患者知道有人愿意与他为伴,为他她分担,同时适时给予称赞、同理心的回应,把信息做成“同理-说明-再同理”[6];帮助患者联系单位同事、朋友探视患者,跟患者聊天,谈论工作中趣事和社会上见闻,让患者感受到同事、朋友的关心,了解工作和社会动态。③日记疗法小组成员设计《胃癌患者行动日记》,指导患者及家属共同完成日记的记录,日记记录内容包括患者身体不适,譬如疼痛(疼痛时间、规律、性质等);心理感受及目前遇到的困惑等,小组成员定期阅读患者日记,了解患者感受,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

1.3 效果评价

1.3.1 两组患者希望水平评价

本研究采用Herth希望量表[7]对两组患者希望水平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对现实与未来的积极态度、采取积极的行动、与他人保持亲密的关系3个维度,共有12个条目,每个条目采Likert4级评分,总分为12~48分,分值越高说明希望水平越高,其中12~23分為低水平、24~35分为中水平、36~48分为高等水平[7]。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971,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861[7]。由研究者于干预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

1.3.2 两组患者社会功能评价本研究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8]对两组患者社会功能进行评价,改量表包括职业和工作、社会性退缩、家庭职能、个人生活自理、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责任心和计划性,每项由无缺陷或无异常—有功能缺陷—严重缺陷,分别计0、1、2分,总分为0~20分。由研究者于干预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希望水平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Herth希望量表和SDS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Herth希望量表总分和各个维度都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社会功能比较实验组患者SDSS得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3.1 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功能层面的灵性照护对胃癌患者希望水平影响

焦虑、紧张、抑郁、恐惧等精神症状几乎贯穿肿瘤患者的整个病程,从患病等待确诊到确诊后进行治疗的各个阶段,肿瘤患者对疾病的焦虑、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各种原因造成的变化,都可能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9],会使患者对生活失去信心,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希望可以激发患者面对疾病、解决问题的勇气,促使其树立切实可行的生活目标,并为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10]。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胃癌患者希望水平处于中低水平,这跟国内学者[11-13]研究结果一致,提示非常有必要对胃癌患者希望水平进行干预。本研究结果表1可见:干预前,两组患者Herth希望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Herth希望量表总分和各个维度都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功能层面的灵性照护能有效提高胃癌患者希望水平。

分析原因:一方面,传统的医疗服务观念是将患者在躯体层面的痛苦处理了,而忽视了患者在精神及心理层面的护理的需求,对自身疾病看不到希望,这导致患者对自身所享受到的医疗服务评价不高[14],而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功能层面的整体护理,即从患者的精神情感角度出发,以灵性照护为视角,为其开展基于全方位的身心照护举措[15],突破传统护理模式仅关注患者在躯体层面的干预,而将精神心理护理上升至同等重要层次,以确保患者获得良好的身心照护[5],从而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另一方面,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功能层面的灵性照护能够帮助胃癌癌症病人对生命意义和目的、希望和力量、宽恕等需求较高,渴望克服痛苦,寻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应对自己目前的困境[13],从而对生活产生希望。

3.2 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功能层面的灵性照护对胃癌患者社会功能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2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得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功能层面的灵性照护能有效改善胃癌患者社会功能。分析原因:一方面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功能层面的灵性照护帮助患者建立家庭-社会支持系统,让患者感受到家人、同事及朋友的关心,并通过与同事、朋友的聊天,了解在其治疗期间的工作与社会动态,增加对工作和生活的兴趣,让患者觉得自己并未脱离社会,对生活与工作充满信心,随时都做好回归社会准备;另一方面,患者及家属日记记录描述了患者身体、心理不适问题,这就达到了动态了解患者身心状况的目的,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能有效降低患者社会功能退行性改变。

4 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功能层面的灵性照护在胃癌患者中运用,有助于提高患者希望水平,改善其社会功能,帮助患者回归社会,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赵鹏飞,曹邦伟.晚期胃癌分子靶向治疗研究现状[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5,8(15):1570-1578.

[2] 赵彩萍,方建群,李媛,等.胃癌患者希望水平与人格特征、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102,47(1):65-67.

[3] 成琴琴,梁赛,谌永毅,等.癌症患者灵性需求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3):330-335.

[4] 蔡丽丽,王会英.胃癌病灵性照护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J].护理研究,2018,32(21):3463-3466.

[5] 袁文艳,卢峰.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功能层面的灵性照护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压疮及负性情绪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17,16(4):14-15.

[6] 何嫚.灵性照护在晚期肿瘤患者中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7,32(12):102-104.

[7] 王艳华.中文版Herth希望量表用于癌症病人的可行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1A):20-21.

[8] 郭正军,郭玉敏,姚丰菊,等.社区综合干预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4):471-473.

[9] 朱步东,翁洁,张金芳,等.恶性肿瘤病人营养状况的评价[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2,9(1):107-109.

[10] 张琳,张奕琳,张倩倩,等.年轻血液透析患者希望水平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J].广东医学,2015,23(36):3671-3673.

[11] 郭艳艳,樊向丽,亢君.延续性护理对胃癌患者希望水平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7,32(14):101-103.

[12] 吴晓丹,韩玲,熊丹,等.初诊胃癌患者希望水平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的纵向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6,16(70):467-469.

[13] 崔檬.临终关怀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12.

[14] 郝秋风,魏晓芹.对慢性肺疾病或心力衰竭病人实施家庭远程监护的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2014,28(19):2330-2333.

[15] 隋東明,张晶晶.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提高老年患者健康保健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5):3328-3329.

猜你喜欢

社会功能社会胃癌
胃癌癌前病变有哪些,该如何早期发现和治疗
早期胃癌手术治疗方法有哪些
浅谈爱德华·邦德《李尔》中的“布莱希特式”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探讨
胃癌筛查首选胃镜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