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驻村帮扶视角下的精准扶贫

2020-10-12张飞江蓬勃

农学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产业发展贫困人口精准扶贫

张飞 江蓬勃

摘  要: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开展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步骤。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于落后乡村、边远山区的尚未脱贫人口,通过采取不同形式的帮扶措施,增加贫困人口家庭收入,改善贫困人口生活质量。文章以陕西南部山区的重点贫困村——汝河村为例,首先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以及其它因素3方面对汝河村致贫原因作了简要分析,而后对汝河村精准扶贫的具体帮扶措施易地搬迁、文化教育帮扶、产业发展帮扶、消费扶贫等进行了探讨,最后对脱贫攻坚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发展产业特别是长期产业是精准扶贫的关键,而采取帮扶措施是为了完成脱贫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总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绝不仅仅是单纯帮扶乡村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使乡村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关键词:精准扶贫;帮扶措施;贫困人口;易地搬迁;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碼:A    论文编号:cjas20191000207

Abstract: Targeted poverty reduction is a major strategic deployment of CPC and the country in the new era, the premise and basi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 key step to achieve a well-off society in all aspects. Targeted poverty reduction is to increase the family income and to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of the poverty population by taking different forms of assistance measures for the rural population in the backward villages and remote mountainous areas in China. The paper took Ruhe village, a key poverty-stricken village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of southern Shaanxi as an example, firstly analyzed the poverty cause of Ruhe village from three aspects: natural factors, human factors and other factors, then discussed the assistance measures about targeted poverty reduction for Ruhe village, including the relocation,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assistance, industry developing assistance, consumption of poverty reduction and so on, and finally explored the way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specially long-term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s the key to targeted poverty reduction, and taking assistance measures is to complete the task of targeted poverty reduction and to win the battle against poverty. Generally speaking, targeted poverty reduction is not only about helping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making rural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Keywords: Targeted Poverty Reduction; Assistance Measures; Poverty Population; Relocati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0  引言

贫困现象是现实生活中难以避免的社会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从本质上来说,贫困是一个综合了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因素的复杂事物[1]。对于中国现阶段来说,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而脱贫攻坚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任务[2]。《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3]。

精准扶贫是正确处理“三农”问题的工作重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完成脱贫攻坚才有可能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4]。具体来说,精准扶贫是从“救济型”扶贫向“发展型”扶贫、“动态型”扶贫转变的重大进步,其机制可分为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4个具体步骤,其中,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建档立卡是实现精准脱贫的关键环节[5-6]。在当今时代,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发展迅猛,精准扶贫更应当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平台,提高精准脱贫的公开性,实现全民参与的新格局[7-8]。本文将以陕西南部山区的重点贫困村——汝河村为例,通过对其致贫原因的分析,以及具体帮扶措施的探讨,进而对精准扶贫在乡村脱贫攻坚的具体实施进行研究。

1  汝河村基本情况

汝河村是位于陕西南部、秦巴深处的一个重点贫困村,由原来的3个自然村庄合并组合而成,总面积25 km2,群山环抱、风景秀丽,但土地脊薄、经济落后,辖区共设6个村民小组。虽然大山赋予了在这里祖辈劳作的村民以吃苦耐劳的品格,但由于地处群山围绕之中,汝河蜿蜒曲折穿村而过,导致汝河村交通闭塞,让生活在这里的村民逐步与现代文明产生了距离,陷入贫困(见图1)。汝河村村民收入仅仅是以劳务输出为主,传统种养殖业为辅,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老年人及家庭妇女从事传统的种养殖业,收入微薄。

汝河村户籍人口共计389户117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0户415人,贫困人口发生率高达35.20%。经统计,各村组贫困户及贫困人口、贫困类别详见表1、2。

2  汝河村致贫原因分析

乡村贫困是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体现,主要表现为乡村经济落后,乡村文明缺失,乡村思想較为保守,乡村环境遭受破坏等现象,究其原因却是多方面的。

2.1  自然因素

2.1.1  基础设施不完善  汝河村村民大部分居住和生活在落后的边远山区,这些地区大多山高路险、信息闭塞,区域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条件相对落后,电力及通信基础薄弱,部分区域甚至存在饮水困难的问题。

2.1.2  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由于汝河村位于秦巴山区腹地,地理位置偏远,这些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干旱、暴雨、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几率较大,而社会公共投入又较为有限,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再加上贫困人口自救能力整体较差,一旦发生自然灾害,社会公共救援实施较为困难,人身财产损失较为严重。

2.2  人为因素

2.2.1  思想意识保守  由于汝河村村民长期处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地区,思想意识普遍较为保守,容易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对产业发展、科技兴农重视不够,对新生事物、进步思想的接受能力不高,自身发展主动性不强,脱贫动力不足,导致贫困长期存在。

2.2.2  文化教育水平低  作为贫困村,汝河村整体对文化教育重视不够,对科学技术和人才的认识较为肤浅,对基础教育投入有限,教育水平以及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待遇普遍较低,再加上贫困人口对教育的认识不足,甚至以完成任务的心态接受义务教育,子孙后代的受教育权利不能较好地得到保障,使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改善。

2.2.3  乡村人口空心化  由于汝河村与城市相比条件相对有限,村里大部分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致使村内人口减少,劳动人口比例下降,剩余的人口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9],这一现象称之为人口“空心化”,人口“空心化”导致贫困空巢家庭[10]应运而生,家庭的劳动力严重不足。村庄空心化的状况日益凸显,成为城镇化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积淀[11],导致汝河村脱贫攻坚压力巨大。

2.3  其它因素

2.3.1  家庭原因  在落后的边远山区汝河村,单亲家庭、残疾家庭、重病家庭以及无劳动能力的老年家庭,家庭经济负担往往较重,这些家庭是贫困户的隐性根源之一。当然,对于个体来说,鳏寡老人、孤儿、残疾人、大病和慢性病患者,以及无依无靠的人员,往往又是贫困户家庭的主要成员。

2.3.2  产业发展不平衡  汝河村贫困人口的自身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甚至几乎不存在,需要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增收[12],村集体经济才能有所发展,而产业发展的不均衡却导致先富已腾飞,后富断了档,不能很好地贯彻全民共同富裕的思想。

3  汝河村脱贫帮扶措施

3.1  基础设施帮扶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对于落后乡村、边远山区等贫困地区,首先要对区域内的交通做好规划和建设,只有交通便利,才能更好地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村级道路,要积极争取帮扶,同时发动群众进行修建便民桥、排水沟,确保贫困地区村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特别是老人、儿童以及行动不便的人群。当然,对于村级道路,不仅要做好日常维护,而且受损后要及时修复,避免出现“有人用,无人修”,“有问题,无人管”的局面。

贫困村脱贫标准之一是居民有安全的饮用水,而在汝河村,部分村民居住在山坡或山顶,无固定水源,饮水要到山下汝河中挑水,来回几公里;牛羊饮水,就靠门前的小堰塘,遇到天旱天气,堰塘蓄不上水,村民就要将牛羊赶到山下汝河里饮水,每天往返两趟,着实不方便。经镇政府协调,县水利局协助,汝河村开挖了大型蓄水池,为居民铺设了统一的自来水供水管,妥善解决了居民安全饮水问题。同时,贫困人口搬迁至安置区后,为了解决生活污水的处理问题,建成了污水处理站,将安置区生活污水进行了统一处理,居民告别了旱厕,提升了生活品质(见图2)。

为了解决集中安置村民的吃菜问题,汝河村村委会计划利用汝河对面山坡上的闲置土地,给易地搬迁贫困户每户分配0.033 hm2爱心菜地,但易地搬迁贫困户中有大部分是老人、病人、残疾人等,本来行动就相对不便,而到汝河对面山坡需要绕很远的路程,十分不方便。为了解决村民爱心菜地的交通问题,村委会找来帮扶单位出资修建了龙潭便民桥(见图3),该桥为钢筋混凝土梁式桥,桥面宽3 m,跨度12 m,建成后可以极大地方便村民出行种菜,保障了他们“搬得出、稳得住”。

万事之首,安全第一。对于地震、暴雨等自然灾害,村委会成立救灾指挥小组,加强自然灾害预报预警,保障信息传递,做好应急预案,以保障一定的自然灾害抵抗能力。2019年6月20日汝河村遭遇特大洪涝灾害,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基本农田、产业等损毁十分严重,农户受损严重,特别是位于汝河主干道下游附近,人群相对集中,过境洪流最大,受损更为严重(见图4)。灾害发生后,村民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村委会及时向上级部门书面报告争取帮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损失。

3.2  易地搬遷

针对生存环境较差且发展条件严重缺失的乡村贫困地区,国家实行了易地搬迁政策,其目的是把生态脆弱且容易遭受到破坏的居民迁移到新的集中安置区,重新组织条件更好的生产和生活,以此来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主要目标[13]。作为一项扶贫帮扶措施,易地搬迁被看作是“从源头斩断贫困之根”的重大举措。

在易地搬迁实施过程中,搬迁对象主要是居住在大山深处、灾害频发、地方病严重等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及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对于这部分人员,只有通过彻底斩断致贫返贫链条,实现“挪穷窝、改穷业、断穷根”,才能更好地做到“摆脱贫困”[15]。当然,在搬迁过程中,也存在搬迁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比如,搬迁户在申请时,存在侥幸心理,一旦入住后又对旧房故土产生难以割舍,不愿拆除的心理[16]。有些地区因对政策理解偏颇,未针对不同贫困深度的搬迁人口精准施策,出现了一刀切的情况,降低了脱贫实效[17]。为了更好地实现搬迁目标:“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18],要做好搬迁后人员就业安置,尽快建立组织管理机构,加强移民社区管理[19]。同时注重传承和发展村落文化,在发展中加以保护,在保护中提升发展[20]。陕南移民搬迁后续精准扶贫路径的选择和实施提高了移民户的生产能力和生活能力,也积蓄了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但依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1]。

为了改善分散居住在大山深处村民的生存条件,根据中央政策,对汝河村村民进行了易地搬迁,搬迁的集中安置区大大改善了村民的住房条件(见图5),而旧房腾退及复垦也对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应有贡献(见图6)。

通过危房改造、移民搬迁、易地扶贫,汝河村村民全部解决了安全住房问题,具体情况见表3。

3.3  文化教育帮扶

精准扶贫,不仅要在物质方面进行帮扶,在智力水平、精神文明方面也要给予关注。乡村教育基础相对薄弱,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只有合理统筹乡村教育机构,加大乡村教育投入,促进文化教育帮扶,才能提高乡村教育水平,为增强国民整体素质打好基础,特别是部分落后乡村、边远山区的方言根深蒂固,对普通话重视不够,对文化交流与融合带来不便。所以,在保留传统方言的基础上,做好普通话的推广和交流也是一项影响长远的任务。

一般而言,乡村文化生活较为贫乏,乡村各级组织应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增进村民交流,促进民风发展,丰富精神生活,振兴乡村文化。

帮扶单位通过开展各式夏令营以及学习辅导,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们能够有机会接受文化的熏陶,从小树立高尚的品格和情操。各式的文化下乡表演活动拉近了村民与政府的距离,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也促进了乡村民风提升(见图7)。

3.4  产业发展帮扶

产业发展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产业扶贫是贫困者增收脱贫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22-23]的有效手段。

从自主经营到人民公社[24],曾在一定时期内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大发展。如今,在新的历史时期,乡村走新型合作化的道路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有效模式,该模式增强了农业生产力,增进了党和群众之间的相互信任,盘活了乡村闲置土地,带动了乡村劳动人口特别是乡村贫困人口,同时,新型合作化模式也有利于贯彻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

产业扶贫帮扶的主要参与方包括政府、企业、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其中,政府起主导作用,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起带动作用,农户则是最终的受益者。

近年来,在产业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汝河村各村组建起了茶场、猪场、牛场、黄花菜园等6个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成功地辐射带动了贫困户、非贫困户共计182户,使村民实现了稳定增收,具体带动情况详见表4。

此前村民的茶树基本是以家庭为主的粗放型经营,收入甚微,有的甚至由于经营不善几近荒废。新型经营主体成立后,对原有茶树进行了统一摸排和管理,并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等方式,使每个农户都成为了新型经营主体的股东,并可以在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务工。通过对茶产业的扶贫,在乡村建立起新型合作社,改善了茶产业的生产方式,建立了茶叶品牌,使茶产业进入良性循环[25]。

此前汝河村二组村民只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零星种植黄花菜,并未形成大规模,基本上是自产自销。经过调研考察获悉,黄花菜市场供不应求,当地又有种植黄花菜的历史,黄花菜栽植及加工技术简单,且投资少、见效快,同时,二组的土地分布于山坡上,黄泥沙壤土质,透水性强,阳光好,最为适合黄花菜生长(见图8)。新型经营主体采取流转土地和全部接收贫困户入园务工的形式,极大地调动了贫困户踊跃投入园区建设及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3.5  生活物资帮扶

对于特别贫困的家庭以及突遭变故的家庭,民政部门以及帮扶单位应对其给予物资方面的帮助,以解决其生活方面的困难。当然,在具体帮扶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相关宣传工作,保证帮扶的公开公正,确保帮扶物资真正用在需要它们的人手中。

作为帮扶单位,各部门领导及党支部不定期来汝河村考察交流并给予贫困户物资方面的帮助,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特别是给予伤残人员、五保人员以关爱,让他们生活没有后顾之忧(见图9)。

3.6  消费扶贫

贫困乡村交通不便,农产品销售相对困难,当地的消费能力又比较有限,所以帮扶单位及社会各界可以积极利用消费群体,开展消费扶贫。消费扶贫不仅帮助村民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问题,而且从客观上促进了产业发展,也促进了贫困人口自食其力的能力。

汝河村的帮扶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利用自身庞大的消费群体,积极开展消费扶贫,协助成立了残疾人电商扶贫超市,同时积极组织单位职工及家属到电商扶贫超市采购当地特产(见图10),让遭遇不幸的残疾人增加了收入,增强了生活的信心,也为消费扶贫开辟了一块新天地。而村民也因为有了消费扶贫,使得生产的信心更足,自信更强。

2014年以來,通过产业发展帮扶、消费扶贫等帮扶措施,汝河村共有106户成功实现脱贫计划,2019年计划脱贫41户76人,计划完成后,剩余贫困人口的贫困率为1.69%,详见表5。

4  脱贫攻坚的分析

4.1  贫困人口自身的发展

精准扶贫的主体是政府,但贫困户的主体意识不能被忽略,要积极鼓励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使贫困人口从思想上积极进取,争取主动脱贫,否则就容易形成“政府要我脱贫”的思维逻辑,产生“等靠要”的不良习气。对于为获得贫困户资格,通过隐瞒、转移家庭收入等手段进行争夺、挤占贫困户指标[7],借助国家政策,无理索要救助资金,以及日子没过好归咎于政府和帮扶干部没帮好的情况,要加以正确引导,避免“以穷为荣”。

个人收入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是应对“贫”的现象,对于“困”,即人们所处社会环境的窘迫尚未缓解[26]。所以要积极鼓励贫困人口自身通过产业发展、外出务工等方式提高收入,对于自身能力不足的贫困人口,通过土地流转,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等形式进行脱贫;针对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等特殊情况的贫困群体,民政部门的社会保障可作为兜底措施;当然,有条件的地区,可通过入住敬老院予以统一解决。

4.2  村两委会的作用发挥

村委会是连接政府和村民的媒介,是基层的管理服务组织,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政策执行者,发挥村级组织的主体作用是精准脱贫的根本保障[27]。

村两委会干部只有深入基层,了解村情,通过集体研判表决,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才能做好集体关系和集体资源的平衡协调。俗话说,干部是骨头,群众是肉,强有力的村两委才是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4.3  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引领

通过配备专职扶贫干部,执行驻村帮扶制度,不仅提高了扶贫帮扶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转变了干部作风,而且相关研究成果也表明,该措施有助于改进党的工作作风与基层乡村的治理[28]。

为深入推进精准扶贫,驻村干部要求吃住在村。对于驻村干部来说,面对的是头绪纷杂,矛盾多样的乡村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压力较大,有的甚至产生畏难情绪以及精神问题。对扶贫干部进行关爱和安抚,为他们提供坚强后盾,满足他们的生活条件,他们才能够一门心思发挥引领作用。当然,驻村干部也要端正心态,尽心尽责[29],努力践行“西迁精神”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贡献自己的力量。

加强乡镇、驻村工作队、村两委会的扶贫合作,精诚团结克服困难,共同做好扶贫攻坚工作[30],也是驻村干部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5  讨论

(1)精准扶贫绝不仅仅是帮扶乡村经济发展,而是让乡村能够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设法避免注重“扶贫工作进度”,忽略“扶贫工作实效”的现象,让村民“短期有收入,长期能致富”,更不能出现“帮扶干部前脚走,产业立马就塌胡”,切实做好返贫预防工作。

(2)精准扶贫成效显著,但也面临诸多问题:资源不均衡,被动性的参与,可持续性不强以及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依然较弱,所以,应当加强产业带动,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步增加长期产业的比例。

(3)积极增强乡镇村各级公共服务能力,树立服务企业的主动意识,依靠乡村精英,利用他们的引领作用,促进企业的带动作用,为村民服务,增进人民幸福感。

(4)帮扶单位要做到实实在在帮扶,有效帮扶。避免出现办公室脱贫、资料脱贫的问题。同时做好正向激励和反向惩戒,以形成正确鲜明的工作氛围和用人导向。

(5)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都是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战略方案,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遵循了“以农民为中心”的思想,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使命。当前中国贫困人口已经发生大量缩减,要在由脱贫向致富的道路上发展迈进,而且让发展的增量有增量。

参考文献

[1] 侯庆海.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精准扶贫工作深化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8,262(12):84-86.

[2] 王欣欣,王怡.精准扶贫背景下陕南秦巴山区致贫原因及扶贫对策探析[J].新西部,2018,440(13):56-58.

[3] 李永东.产业扶贫与环境扶贫:内涵、模式比较及公共政策[J].宁夏社会科学,2017,204(4):91-95.

[4] 张宇.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精准扶贫研究——以“X镇”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12):19-21.

[5] 邓永超.乡村振兴下精准扶贫中防治返贫的优化机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8,174(34):49-56.

[6] 潘澍.精准扶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途径[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78(1):114-116.

[7] 刘北桦,詹玲.农业产业扶贫应解决好的几个问题[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3):1-175.

[8] 梁铭豪.乡村振兴战略下精准扶贫的创新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23):128-129.

[9] 段鑫.浅析乡村人口空心化对精准扶贫的影响[J].新西部,2017, (8):18-25.

[10] 孙皖江,陈芳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精准扶贫探讨[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9,3(1):7-11.

[11] 孙丽娜.县域农村居民点空心化程度评价及其空间布局优化[J].中国农学通报,2019,35(16):152-158.

[12] 陈义媛.精准扶贫和农业产业化双重背景下的产业扶贫:实践与困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21(2):6-10.

[13] 鲁明月.试论易地搬迁扶贫后续发展[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4):156-157.

[14] 郑夏.精准扶贫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易地搬迁的必要性探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36(7):89-91.

[15] 何得桂,党国英.移民搬迁: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的有效实现路径——以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工程为例[J].党政研究,2015,(5):116-122.

[16] 李学才.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贫困人口易地搬迁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村·农业·农民,2019,(5B):22-24.

[17] 贺立龙,郑怡君,胡闻涛,等.易地搬迁破解深度贫困的精准性及施策成效[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7,17(6):9-17.

[18] 杨宝国.精准扶贫视域下陕南避灾扶贫移民的困境与路径[J].安康学院学报,2018,30(2):86-90.

[19] 孫铭,吕青.中国农村的“易地搬迁安置”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1):269-271.

[20] 柳丽.村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困境、意义和重构[J].中国农学通报,2019,35(16):159-164.

[21] 申利.陕南移民搬迁精准扶贫路径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2018,36(5):31-36.

[22] 庞庆明,周方.产业扶贫时代意义、内在矛盾及其保障体系构建[J].贵州社会科学,2019,349(1):1-175.

[23] 陈恩.产业扶贫为什么容易失败——基于贫困户增能的结构性困境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9,19(4):88-95.

[24] 柳青.创业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1-673.

[25] 张亮,蔡维琼.茶产业扶贫模式探讨[J].福建茶叶,2017,39(10):35-35.

[26] 徐虹,王彩彩.乡村振兴战略下对精准扶贫的再思考[J].农村经济,2018,(3):11-17.

[27] 彭华,杨祥禄.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村乡村治理能力提升途径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8,364(14):15-20.

[28] 高莉娟.乡村振兴背景下干部驻村精准扶贫研究述评与展望[J].地方治理研究,2018,(2):66-77.

[29] 贾平凹.带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1-362.

[30] 管前程.乡村振兴背景下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18,400(10):151-152.

猜你喜欢

产业发展贫困人口精准扶贫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