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治理体系的重构探析

2020-10-12苑楚晴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31期
关键词:治理体系社区治理公共管理

苑楚晴

摘 要:基层社区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环节,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成了“党政主导、社会协同、公民参与”的战略格局,充分体现了制度优势,同时也暴露了当前社会治理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项,为社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乃至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社区治理;志愿服务;治理体系;公共管理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31.015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百姓生活的基本结构单元,也是中国社会治理的基本结构单元。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区疫情防控,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强调,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关键防线,要推动防控资源和力量下沉,把社区这道防线守严守牢。“防控一线在社区”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加快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推进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无论是对“后疫情时期”持续防控还是对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疫情防控中社区治理的成就和不足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显著成效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面对前所未有的重大突发疫情,中国人民并没有乱作一团,而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万众一心,迎难而上,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在疫情蔓延初期很快找到疫情爆发的源头,党中央反应迅速并对疫情进行遏制,作出艰难而正确的决策。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挥下,我国在短时间内扭转了疫情。中国的抗疫战不仅与自然界的病毒作斗争,更与来自国际世界各种各样的偏见和攻击作斗争。面对一些不怀好意的污蔑和诋毁,中国人民从容应对、理性回击,保持高度的道路与制度自信。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也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国向世界交出了满意的抗疫答卷,也为更多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疫情防控是对我国治理结构体系和治理工作能力的重大考验,在充分认识和肯定疫情防控的相关成功经验的同时,我们也需正视并客观分析存在的不足。此次疫情的爆发也暴露了当前社会治理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项:

一是在疫情防控中多元主体的权责划分不明晰。從疫情防控的主体来看,基层社区不具备疫情防控的决策权和执法权,无法在没有上级批准的情况下发布疾病信息和采取具体措施。即便社区工作人员发现社区内存在疑似病例患者,也很难迫使疑似患者进行居家隔离。由此可见,基层防疫工作者的权利与义务出现较严重的不对等情况,而此次疫情传播之快又远远超过了信息和决策上传下达的速度。

二是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待加强。受到年龄、学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干部在疫情防控中出现反应缓慢、经验不足、专业知识欠缺等现象。应对突发事件反应缓慢使传染源无法在第一时间被消灭,经验和专业知识欠缺不仅为社区防疫人员自身安全带来隐患,更影响疫情防控的实际效果。

三是社区治理基础工作不够到位。疫情防控需要对社区内部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全覆盖,无遗漏”,对辖区内有多少居民、外地返乡、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情况应有大致了解,对社区居民家庭的基础情况、是否有发热症状等事先调查明确。然而在工作队登门核对居民信息和体温情况时,调查结果常与社区提供的信息存在出入,社区的基础数据也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

四是部分社区居民的素质还不够高。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尽管大多数居民与国家和群众同心同德,自觉遵守防控纪律,服从社区管理,但仍存在少部分人出行拒绝戴口罩、在疫情严重期间强行聚集或外出等情况,极个别居民甚至与社区管理人员产生言语纠纷和肢体冲突。

2 “志愿者+社区”模式的现实需要及推广机制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志愿活动,与社区工作者密切配合,奋斗在抗疫一线,成为筑牢社区疫情防控坚实堡垒的重要力量。志愿服务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治理方式,提升社区志愿服务水平、拓宽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渠道、推进志愿服务有序开展,将使疫情防控更加有效、社区治理更加完善。

志愿服务活动摆脱现实生活局限向网络空间拓展,已成为互联网不断普及和志愿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现实需要。线上志愿服务与线下志愿活动的有机结合,将使广大志愿者传递爱心的渠道更加畅通,志愿服务的开展更加有序,志愿活动的效果更加明显。一方面,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同时,网络的身份隐匿性也为谣言滋生了土壤,此次疫情更成为网络上某些恶意言论的燃爆点。面对此种现状,志愿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合法有序地开展辟谣活动,增强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提高民众对不当言论的鉴别能力。线上志愿活动值得推广和发扬,线上志愿教学、医生志愿网络诊断等可使志愿者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更好地发光发热,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另一方面,线下活动仍然是志愿服务的主要阵地,志愿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当中,无论是疫情期间志愿者自发参与抗疫行动,主动请缨为社区居民购置蔬菜和生活用品、协助社区排查居民个人情况等,还是疫情后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线下志愿仍然可以继续成为人民群众抒发家国情怀、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社区中,将为社区注入新鲜的血液,使越来越多的人对社区治理充满信心和希望。

近年来,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和精髓的当代志愿服务精神得以弘扬,在此基础上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志愿文化正在形成。志愿文化体现了当代文化的发展方向,是适应社会发展理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能够促进各种文化的融合。志愿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治理的强有力支撑,通过营造志愿文化,促使志愿文化与社会发展相融合,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乐于奉献、相互关怀的社会氛围。然而,目前营造志愿文化仍然面临激励不足、制度不完善、志愿者服务意识不到位等困境,正确引导志愿者提高自身使命感和责任感,需要不断完善物质、制度、精神层面建设,营造温馨的志愿环境,激发志愿者的服务热情。

志愿者需要了解到,投身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光荣而有意义的工作。部分市民缺乏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知和认可,很难对志愿者群体产生角色认同。创新志愿服务激励方式,形成完整的志愿服务宣传体系,通过发放证书、纪念品等方式对志愿者进行物质奖励,通过表扬和树立模范典型的方式对志愿者进行精神激励,并制定相应的准入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制度保障志愿者队伍的活力和质量,促使志愿者队伍发展壮大。

3 后疫情时期社区治理体系优化途径

面对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内容复杂化和治理工具数字化等现实条件,后疫情时期社区治理体系的优化离不开危机应对能力的提高、社会公众的有序参与和数字化治理体系的构建。社区治理作为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承担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部分基础性工作。

优化社区治理体系一是要构建社区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提升危机应对能力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公共治理危机。回顾此次以武汉为主战场的疫情防控行动,党中央完成领导紧急物资和人员的统一调度做好“全国一盘棋”,同时构筑下沉社区完成具体政策的实施和取舍走好“最后一公里”成了本次防疫的特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治理机制。结合全民健康国家战略的实施,完善我国公共卫生管理模式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模式显得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公共卫生体系缺乏整体设计,公共卫生体系缺乏国家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在不断深化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始终是个很少触及的难点甚至盲点。”构建社区公共危机管理机制首先要做好公共卫生体系的顶层设计,坚持国家主导原则,发挥制度优势;其次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力度建设公共卫生专业队伍,提高医疗工作者待遇水平,营造重视公共卫生和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除此之外还需增强政府危机管理能力,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合理划分权责主体,加强应急储备,提高应急预案的实际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二是要發扬群防群治,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社区治理。发扬群防群治,需要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机关党员干部下沉社区成为此次疫情最成功的尝试,共产党员不要报酬、不顾危险、不计得失,极大发挥了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无论是冲击到防疫一线的医护人员队伍,还是坚守后方保证各项工作协调有序开展的社区工作群体,都不难看到共产党员的身影。党员群体积极配合上级制定的政策规定,凭借着高度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党中央和人民群众之间起到了桥梁般的衔接作用。与此同时,党组织与群众相伴而行,更使群众心中坚定了疫情防控的必胜决心。

社区广泛吸纳党员干部参与,由党员干部带头,并配置相应的社区干部和志愿者,从而形成协调有序的社区治理机制。发扬群防群治,更需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原则。调动社区居民积极配合抗疫防控工作、提高居民的自觉性和主人翁意识成为构建公共社区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此次疫情中,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积极性成为打赢防疫阻击战的有效手段,社区设置“楼长”不仅使社区居民的权责划分更加明确,也使社区对住户基本情况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与此同时,建立长期服务的志愿者队伍,探索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积分机制,密切个人与社会组织的联系,构建多维度参与的社区治理共同体成为后疫情防控阶段的现实需要和必然趋势。

三是要以数字化治理推进社区治理体系现代化。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互联网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治理推进社区治理能力提升,是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数字化治理既是社会治理发展大势,也是有效提高治理能力的重要环节。以数字化网络和大数据为依托,整合优化现有政务APP,汇总社区居民基本信息和各方面需求,全方位覆盖党务、政务、民生等基础业务,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做到精准服务居民、服务群众。同时,通过搭建网格化智能信息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将卫生防疫、医疗健康、养老托幼等信息资源通过数字化平台进入到社区居民生活当中,形成社区“信息直达机制”。

4 结语

“社区”,从“community”翻译而来,本意就是“共同体”,其基本特征是人们通过较为密切的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形成合力,对公共管理和公共性问题达成共识。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将倒逼多元共治的社区共同体建设,促使党政力量、社会力量、群众力量有机结合,通过居民责任感与认同感的提升,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力量的优势,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结构,迎接对政策理解能力、执行能力和基层治理能力的考验。

参考文献

[1]龙海波.确保社区成为疫情防控坚强堡垒[N].咸阳日报,2020-04-27(A03).

[2]王枚.城市志愿文化建设的基础与作用——以青岛为例[J].晋中学院学报,2015,32(05):12-15.

[3]王松灵.构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模式[J].北京观察,2020,(06):29.

[4]张浩淼.以疫情防控常态化为契机 加速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N].中国社会报,2020-05-14(003).

猜你喜欢

治理体系社区治理公共管理
新加坡法治反腐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现状研究及对策初探
依托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春节联欢晚会的思想导向性增强对于公共管理的影响
我国政务微博参与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心理建设:社区治理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