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责任教育:高职德育的重要维度

2020-10-12陈丽娜

职教通讯 2020年8期
关键词:高职学生

摘 要:当下,由于移动互联网广泛应用带来的德育环境新变化、“00”后学生主体呈现的新特征以及应对社会和企业需求的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品质培育的重要性凸显,使道德责任教育成为高职德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维度。对自我、他人、职业、社会的道德责任构成了高职道德责任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具有各自的基本要求。要促进高职道德责任教育的有效开展,关键在于彰显高职学生、教师、学校三方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道德责任教育;高职德育;高职学生;道德责任品质

基金项目:2019年度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9JY003)

作者简介:陈丽娜,女,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2018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0)08-0057-05

责任是一个古老而又常谈常新的重要话题,在道德规范的整个体系中居于最高层次。当今时代,科技、人文新环境之下的社会道德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来说,有赖于个体道德责任感的普遍提升。高职院校肩负着我国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任,不仅致力于“尚技”的专业技术教育,帮助学生成为掌握高技能的现代劳动者,更迫切需要加强“尚德”的道德责任教育,培养高职学生成为具有道德责任品质、适应社会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受企业欢迎的新时代能工巧匠。文章试图对高职德育为何要开展道德责任教育、从哪些方面开展及如何开展的三方面作出探讨。

一、高职道德责任教育何以必须

通常认为,责任就是担当,担当是人的脊梁,是人立于天地的支柱。道德责任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范畴,是人们对其行为善恶所应担负的责任。当代社会和企业对高职学生的普遍要求不再单纯以学历、分数、技能水平来衡量,更看重优秀的人格、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以此作为选聘人才的重要标准。道德责任标识个体的品质和素养,为高职德育关涉学生的整体发展提供了基本依据。

(一)适应网络时代德育环境新变化

从时代发展来看,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到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不仅使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调整,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的不断变革,同时也对原有的道德经验和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移动互联网时代形成的网络社会,具有虚拟性、超时空性、扁平化等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征,在给人们带来自由、平等的同时,也致使一部分缺少自我约束的人出现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问题[1]。网络冲击着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影响着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道德责任教育的不力,造成网络社会中诸多道德责任失范的问题,且危害具有多样性、复杂性[2]。网络诈骗、网络侵权、网络暴力、网络言行不负责等各类网络不道德行为对高职学生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甚至一些缺乏道德责任意识和判断力的高职学生也参与其中而不觉,导致他们是非不分,善恶难辨,危害了社会公益。在网络生活大环境之下的高职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二)应对“00后”德育主体新特点

就德育主体而言,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受众群体正在从“90后”转向“00后”,“00后”进入高职学生群体之中,并逐步成为高职校园的主力军。与“90”后相比,“00后”因其出生的特定时代背景和成长经历,有其自身独有的特征。他们所处的环境更为优异,所能享受到的经济红利明显提升,但人生追求逐渐模糊,存在更为明显的孤独感、无人生方向感[3]。物质极大丰富与时代孤独感并存之下的“00后”,渴望追求能触摸到的真实生活,并保持真实自我的“小确幸”。他们突出的心理特征表现在思维更加灵活前卫、追求创新,性格更加自信乐观,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且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明显,自我意识、维权意识更强,对权威的服从更弱,人际冲突和矛盾更难调解[4]。这一群体的时代特征,一方面,使得高职德育主体呈现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和价值观念多元特点;另一方面,在人生目标与道德价值观取向上往往注重切身利益,容易受到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出现道德判断模糊、道德行为失范等问题,需要及时给予道德责任方面的教育引导。

(三)凸显职业道德品质培育目标

从德育目标进行考察,高职德育目标同各级各类高校德育目标有着一致的一面,即作为高等人才培养机构,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特定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德育目标又有其侧重的一面——面向职业的道德品质培育,包括诚信、敬业、奉献、创新等。职责义务担当是道德责任的重要方面。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劳动者提出更高要求的时代下,很多企业不仅看重员工的岗位技术能力,更看重其具备的道德品质,将之列在人才标准的首位。例如,华硕电脑中国业务总部副总经理郑威认为,“企业可以接受一张没有工作经验的白纸,但道德品质却决定了这张白纸材质的优劣”[5]。据一项面向13个行业100家聘用高职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的调查所知,用人单位认为高职学生最缺乏的职业素养之一就是责任意识(占28.6%),最期望高职学生具有的職业道德素养是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6]。由此可见,重视道德责任教育,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更好地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提出的要求,是高职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高职道德责任教育何以展开

黑格尔认为,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了责任这样一种意识。依据高职学生所面对的主要社会关系,道德责任意味着个体对自我生命的珍爱、对他人的善待、对职业的尽责、对社会自觉的责任担当意识与行动,以上共同构成新时代高职道德责任教育的意蕴,是其主要内容。

(一)对自我的道德责任

日常生活中很多道德行为的发生,从主体的动机来说,并不是一开始就首先着眼于对社会负责的考虑,而常常处于对自己负责的心态,关心社会道德评价对“我”的褒贬[7]。在处理与自我的关系中,“主观自我”需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向,使之符合社会的各种道德规范,成为理想的“客观自我”,这其中就体现并蕴含着个体对自身道德责任的主观意识与自律要求。我国古代思想家倡导“修身”,并将它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在一定程度上明证了自我道德责任之于家庭、国家、社会责任的基础性意义。

自我道德责任的基本要求是珍惜生命,并追求有价值的生命[2]。开展对高职学生的自我道德责任教育,一方面,重视生命教育,促进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自爱、自立、自信,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其他的责任;另一方面,探索生命的意义,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行,自尊、自律、自强,才能使学生自我与他人、社会相融合,创造自我价值。以上两方面互相依存,共同促进自我道德责任的不断提升。

(二)对他人的道德责任

康德认为,“尽自己之所能对人做好事,是每个人的责任”[8]。作为社会成员,我们与他人共在,彼此相互依赖,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必须相互承担责任,给予道德关怀。每个人是道德权利主体,也是道德责任主体,既依存于他人对其负责,又在为他人的负责中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有序。“他人”不仅指与我们有直接交往关系的个人,如亲朋、好友、同事,也包括陌生人和无法与我们直接照面的人。在普遍意义上,每个人都对他人承担一定的责任[9]。

培养高职学生对他人的道德责任,最重要的是拥有“他者思维”,即心中有他人,将他人與自我摆在平等的位置,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看待问题和行为处事。具体而言,每个人都负有对他人尊重、理解、关心、诚信的道德责任。尊重他人,意味着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不侮辱、不伤害他人;理解他人,能够换位思考,富有同情心,善于协商;关心他人,表现为体谅互助,对他人遭遇的困难、不幸与痛苦给予同情和援助;对他人诚信,即诚实信用,重诺践约。践行对他人的道德责任,是融洽社会成员之间的情感,有效克服道德冷漠的诉求。

(三)对职业的道德责任

职业对于个人和社会生活的意义不言而喻,它不仅是生存的一个时段和谋生的一种手段,也浸润了整个生活。每一项职业必然要赋予从业者以一定的岗位职责,要求从业者以兢兢业业的敬业态度对待本职工作并出色完成工作任务。职业中的道德责任具有个体约束和社会保障双重作用。职业道德责任的履行,不仅有利于促进职业活动的有序进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组织氛围并创造效益,也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石,并对社会道德风尚产生积极的影响。

干一行、爱一行,勤钻研、乐奉献是现代企业和社会对高职毕业生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一个有强烈职业道德责任感的人,在选择职业时,不仅从自我生存需求上考虑工作岗位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更应思考自己是否真正热爱这份工作,并将其作为长期追求的事业,思考自己能够为企业带来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立足岗位,将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与企业荣辱与共,在职场中尽职奉献,绽放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四)对社会的道德责任

社会为个人提供了生存发展的条件和空间,作为社会的一份子,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体现出社会成员对自身和社会利益关系认识基础之上所形成的、自觉为社会尽责任的意识与态度。社会责任感的价值取向着眼于社会整体利益,全心付出、不计回报的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高职学生社会道德责任履行的动力之源在于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就社会道德责任涵盖的具体内容而言,包括对集体、国家、民族的责任,其中,爱国主义是社会道德责任的核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中的“责”,正是体现一个人对社会、祖国应尽的义务。“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则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德责任在个体道德实践上的具体要求。在实践中,要积极引导高职学生履行社会道德责任,注重学生日常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勿以善小而不为”;要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集体生活,关心热爱集体,服从集体利益;要秉承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学习传承祖国的优秀历史文化,胸怀报国之志;要拥有崇高的历史使命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三、高职道德责任教育何为

以奠基高职学生未来发展、增进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效、适应社会和企业对高职毕业生道德责任品质的要求为出发点,彰显高职学生、教师、学校三方的主体作用,形成道德责任教育共同体,是开展高职道德责任教育的应然选择。

(一)高职学生:道德责任主体意识的提升

高职道德责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培养具有道德责任感的,对自我、他人、职业、社会负责任的高职学生。亚里士多德曾提出“道德责任归因于理性主体”,也就是说,人作为理性的主体,应对选择的行为负责。高职学生所处的年龄大多在18~22岁,他们的思想、心理发展日趋成熟,能够具备对自我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方面做出调控的能力,自觉进行责任修养。

实现高职学生自我道德责任主体意识的提升,可从以下四方面着力。一是引导高职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角色,明确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高职学生既作为学习者,又是未来的职业人,在不断了解自身、认知职业、体察社会中明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协调自爱与利他的关系,进而形成基本的道德责任认识。倘若没有清晰明确的职责认知,就会陷入黑格尔所说的主观任意。二是鼓励高职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积淀丰富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驱动力,卢梭指出,“正是这种情感使我们不假思索地去援救我们所见到的受苦的人”。高职学生正是在亲历日常事件的发生中,获得同情感、自尊感、荣誉感、羞耻感等体验,这些情感反应正是他们道德责任行为的有力驱动。三是坚定高职学生道德责任信念,增强道德判断能力。面对实际,高职学生往往会遭遇道德两难、道德冲突的困境;在网络生活中,会遇到网络诈骗、网络侵权等问题。只有坚持道德责任的正义性,恪守网络道德规范,才能产生履行道德责任的意志力,作出合理的判断选择,增强道德上的自律。四是提高高职学生道德责任行动力,成为道德责任的自觉践行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知、情、意层面上的道德责任认知只有转化为行为层面才具有完整的意义。面对具体的情境,个体是否承担起应有的道德责任,是判断道德责任主体形成与否的重要依据。高职学生积极投身各种道德实践的行动,有助于理想道德责任人格和品行的形成。

(二)高职教师:道德责任行为的垂范

教师的职业角色“是一个有着很深厚的道德范导意义的角色化存在”[10],决定了其对学生道德责任培育的特殊意义。教师作为普通社会成员,具有一般的道德责任,即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同时,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中的“重要他人”,应当承担价值澄清与引导的职责,并将其作为重要的道德责任[11]。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射到教育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责任培育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渗透的道德责任观念作为一种“隐性课程”,指引着学生对责任价值的体认;教师在工作中体现出的乐业与勤业精神,影响高职学生对未来从事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从而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责任信念;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亦使学生感受到爱己爱人的道德责任;教师以自身所长传播科学文化,参与企业研发,开展社会服务,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教师必须首先具备完整的人格和道德素养,这些素养决定了教师如何影响人的心灵,如何在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的方面发挥作用[11]。特别是生活方式多样、价值取向多元的今天,教师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价值引领的作用,对学生道德责任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

(三)高职院校:道德责任教育职责的担当

个体道德责任意识的形成与强化、道德行动的产生,离不开所处环境的影响和作用。高职院校不仅为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基本条件,也是他们道德责任品质不断习得的重要场域。从高职院校自身出发,重视道德责任教育,落实与创新育人理念、管理制度、方式方法等,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推进高职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关键。

从当代高职院校的发展来看,“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虽得到广泛强调,但在实践层面仍然显现出“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分离的现象。要想获得竞争力,只有探寻“德”“技”融合之路,将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道德责任品质的养成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培养德才兼备的行业人才,才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同时,学生个体德行养成与高校制度安排而造就的高校文化环境直接相关[12]。高职院校在制度管理方面,需遵循以人为本、责权对等的原则,完善制度伦理建设,落实“责任追究”。既保证整体管理的公正有序,也要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注重个人的正当权利,体现人文关怀,增强管理的“柔性”“弹性”,创设良好氛围。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开展道德责任教育还要注重方式方法上的合理运用与创新。“道德灌输式”的说教是造成德育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向生活的道德教育”已被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广泛认可。高职德育在内容与方式方法上既面向高职大学生当下的校园生活、网络生活,也关注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活、社会生活。通过校园文化打造、课程思政建设、社会实践体验、现代学徒制推进、大国工匠宣讲等多种途径,广泛开展以培养和强化主体道德责任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与道德建设活动,能切实引导高职学生过负有道德责任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冯建军,蒋婷.让青少年成为网络社会的责任主体[J]. 中国教育学刊,2017(11):86-90.

[2]李尽晖.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159,144.

[3]赵会利.“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2):37-38.

[4]马川.“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基于近两万名2018级大一学生的数据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9(3):95-99.

[5]李薇薇.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哪些素质[N].中国教育报,2008-01-02(8).

[6]陈海明,陈芳.用人单位视角下高职学生道德素质维度测评[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28(2):28-34.

[7]胡苏联.主体道德责任的定性分析[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42-45.

[8]朱奕瑾.论康德道德思想中的责任概念[J].学理论,2012(32):55-56.

[9]冯建军,方朵.公民视野中的责任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7):23-30.

[10]田海平.教育权·教育责任·教育角色——教育伦理的三大课题透析[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5-10.

[11]黎琼锋.价值引领:教师的道德责任[J].教育科学研究,2007(12):50-53.

[12]罗健.大学德育低效與制度伦理的缺失[J].复旦教育论坛,2007(1):49-52.

[责任编辑    曹   稳]

Moral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An Important Dimens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HEN Lina

Abstract: At present, due to the new changes of mor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brought by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mobile Internet,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after "00" generation, and the prominent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moral quality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and enterprises, moral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imension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Moral responsibility for self, others, profession and society constitutes the main content of moral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has their own basic requirements.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moral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key lies in highlighting the main role of students, teachers and colleges.

Key words: moral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quality of moral responsibility

猜你喜欢

高职学生
高职院校机械创新大赛研究与实践
英语行业化教学下高职学生职业规划研究
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家庭环境对高职高专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与辅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