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视域下导师制推动产教融合内生发展实现的机理及路径设计

2020-10-12卿硕邝新娟易丰

职教通讯 2020年8期
关键词:导师制产教融合

卿硕 邝新娟 易丰

摘 要:依靠导师制的教学相长、投入时间的剛性规定以及导师与学生的价值互补寻求产教融合内生发展实现的路径。为此,以学生发展规律为主线,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价值视角下学生、导师、企业在开放系统中的决策保证可行性,以三主体在开放系统中的互动演化保证内生性,将高校导师制推动产教融合实现的路径设计为四个步骤:辅岗学习阶段、主岗实践阶段、创新学习阶段、创新实践阶段。另外,为保障产教融合各阶段顺利推进提出了保障措施。

关键词:价值视域;导师制;产教融合;内生发展;路径设计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实施导师制人才培养方式,推动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建设——以梧州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18JGB308);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融入工作过程的双语课程‘FASK模式教学目标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18JGA273);梧州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提高学生‘三力综合素质的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Wyjg2014B028)

作者简介:卿硕,男,梧州学院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与产教融合;邝新娟(通讯作者),女,梧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易丰,女,梧州学院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与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0)08-0029-09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这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而制定的文件,它将产教融合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然而关于产教融合的诸多政策在执行和落实上遇到了多重难题与阻力,其中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各主体激励不足以及高校教师的素质有待提升的问题。因此,如何将高校教师培养成对教育与产业有真正价值的人才,是产教融合高质量实现与长久运行的基础。而导师制的“教学相长”,不仅有利于提升产教融合中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也有利于提升高校导师的业务水平,它可能是解决产教融合问题的一把钥匙。本文尝试从价值视域下分析高校采用导师制推动产教融合的机理,并由此寻求产教融合理想状态内生发展实现的路径。

一、价值视域下高校导师制推动产教融合内生发展实现的实践意蕴

(一)有利于增强学校对产教融合的掌控并保护学生的利益

采用导师制,能够充分挖掘与整合学生和导师的潜力,是一种内涵式演化而不是外部政策与机遇推动为主的发展方式。相对于专注外部机会的产教融合而言,这种方式的出发点与立足点是学校与学生,从而能够对产教融合的合作对象选择、合作方式等作出周密、切合实际的安排,使得产教融合的主动权掌握在学校手里,避免了短期利益取向,特别是保护了作为弱势群体的学生的利益。

(二)采用价值视角,保证了研究成果的可行性

价值分析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具体从两个角度体现:一是从价值提供角度;二是从价值需求角度,两者都牵涉到产教融合中的学生、导师与企业三个主体。通过三个主体之间的价值提供与价值需求的耦合性以及在开放系统中三主体的理性决策去分析产教融合的实现路径,其研究结论具有可行性。

(三)有利于增加产教融合实现路径设计与措施的科学性

在价值分析之后,本文主要从个体决策角度出发,充分考虑现有环境,特别是长期以来形成的问题,找出可能存在的障碍;再按照障碍最小原则,选择实现的路径;同时,在选定的路径中,找到关键点,提出措施。经此过程形成的路径与提出的措施具备很强的科学性,从而为高校、政府、产业提供政策与措施建议。

二、封闭系统中三主体价值耦合模型暨高校导师制推动产教融合实现的可能性

产教融合的本质是学校、企业与学生三者通过合作形成互相了解、互相补充的关系。高校采用导师制推动产教融合进程,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离不开三个主体——学校导师、企业与学生。在这个合作体系内,三主体有不同的价值诉求,亦有不同的价值提供。价值耦合是合作的基础,为此本文先分析三主体形成的封闭系统是否存在价值耦合,并进一步分析高校导师制能否有推动产教融合实现的可能。

在产教融合中,企业、学校导师、学生三主体价值诉求的差异性是合作的基础。一些学者在研究其他问题时对各个主体的价值诉求与价值提供有所涉及。企业期盼获得免费(低价)劳动力以及新知识与技术,也能提供产教融合的环境、平台以及报酬[1];学生能够提供不同程度的低价劳动力,而就业、获取良好知识与技能以及竞争优势是学生参与产教融合的利益所在[2];高校教师的需求主要为技能提升、经济报酬与声誉提升,能够提供价格较低的专业性劳动或者领先的专业技术[3]。

邝新娟(2019)等从产教融合与导师制的不同功能定位角度研究了两者之间的协同机理,其主要观点是导师制提供了学生学习的“三力”即推力、助力、引力,这也反映出导师对于学生的价值提供;而产教融合提供了“三度”即广度、深度与容度,这也是企业对于学生的价值提供[4]。因此,有关“三力”与“三度”的研究对本文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本文的归宿是导师制推动产教融合的实现路径,其基础是更为详细与微观地探讨各个主体的决策,而这首先需要详细分析各个主体之间的价值诉求与价值提供的相互耦合。

(一)封闭系统内三主体耦合模型

产教融合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各主体的价值提供得到充分发挥,价值诉求得到充分满足,具体表现为各个主体之间的信息充分互通,价值充分互补,各主体之间充分合作,各主体得到充分发展。

导师、企业与学生三个主体当中任何一方的价值提供与价值诉求与另一方的价值诉求与价值提供存在互补的方面,两者就能够合作。这是产教融合的动力,而依据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的模型就是产教融合的动力模型。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系统是一个循环系统,每一次循环都会提升产教融合的深度。由于封闭系统没有考虑其他因素对三者合作关系的影响,因此这种完全按照价值提供与价值诉求形成的互补模型也是产教融合的理想状态,具体如图1所示。

(二)高校导师制推动产教融合实现的可能性

封闭系统三主体耦合模型展示了每两个主体之间都存在着多方面的价值互补,这些多主体多方面的潜在互补为各主体的交互行为提供了大量的可能突破点。在大量的交互行为下,产教分离出现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了,换句话说,这种交互行为为产业与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机会。

导师制是推动产教融合的着力点,这主要从以下两方面体现:一是从本质上导师与学生利益是一致的,相比于其他力量,导师是最诚心为学生的成长而贡献力量的;二是企业与学生的连接也主要依靠导师的作用去实现。企业与学生的信息不对称,企业对学生的信誉与能力无从知晓,而学生对企业也无法信任,借助于导师的桥接才能更容易建立彼此的交流与互信。

导师制至少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推动产教融合的实现。其一是当导师制作为一个刚性规定时,通过对学生与导师的考核,将高校导师强制引入到产教融合的体系中,教学相长,也使得学生—导师实现了深度融合,从而提升了两者的价值。其二是导师—学生综合体可以依据一定的原则灵活选择与产业的合作模式与方式,以绕开产教融合实现中的障碍。这两点尤为重要,这在后面有关路径的设计中会体现出来。

因此,在当前情况下高校导师制是推动产教融合实现的关键着力点。其实现的具体路径将在后面以开放系统为背景的更为现实的环境中进一步分析。

三、价值视角下开放系统内导师与企业在推进产教融合中的决策分析

前面依据封闭系统建立的模型没有考虑市场上其他主体对产教融合三主体特别是高校导师与企业决策的影响,为此本文进一步分析三者在现实环境中的决策以便找出问题、寻求实现三主体合作的策略,以保证本文路径设计具有现实可行性。

在三主体当中,学生决策权有限,是产教融合与导师制最终要提升的对象,将其放在路径设计部分考虑,本部分主要分析高校导师与企业的决策。导师制中的高校导师是重点分析的对象,选择产教融合即横向发展亦或是纵向发展往往有着长远的考量,因此对于导师的决策分析,既包含长期分析,也包含短期分析。而企业的决策主要是基于短期的考虑,主要对其进行边际分析。高校导师与企业的短期决策关系到导师制与产教融合的自我演化,对于以内生为主的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在产教融合的阶段划分以及短期政策制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开放系统内三主体价值综合诉求分析

1.高校教师综合价值诉求分析

高校导师作为一个理性个体,对其自身的发展方向不仅有短期的决策也有长期的考量,为此先分析高校导师的长期发展决策。依据前面对其价值诉求的种类,本文将其综合价值诉求表示为:

参与产教融合即横向汇报=权重1边际经济回报dt+权重2边际横向声誉汇报dt+权重3边际横向知识回报dt。

纵向回报=权重1边际经济回报dt+权重4边际纵向声誉汇报dt+权重5边际纵向知识回报dt。

高校导师参与产教融合的短期决策主要依据于短期的综合价值,为此其短期综合价值诉求可以近似通过其综合价值的边际分析来实现。

产教融合即边际横向回报=权重1*边际经济回报+权重2*边际横向声誉回报+权重3*边际横向知识技能回报。

边际纵向回报=权重1*边际经济回报+权重4*边际纵向声誉回报+边际5*边际纵向知识技能回报。

2.企业综合价值诉求分析

考虑到企业是作为一个较为纯粹的经济体存在,其主要的诉求为经济诉求,在牵涉到有关参与产教融合的决策中主要考量的是短期效益,为此对企业主要进行边际分析。

一般情况下,企业获得的边际纯回报=边际收益-边际经济成本-边际时间成本。

结合产教融合的特点,参与产教融合获得边际纯回报=边际收益-高校教师的边际经济收益-学生的边际经济收益-高校导师学习的边际时间成本-学生的培训时间成本。

3.学生综合价值诉求分析

学生主要的诉求是获得成长,也是产教融合的终极目标所在。由于其决策权主要掌握在高校手里,因此学生获得的回报侧重从总体上把握,在后面的决策分析中也并未对其进行详细展开。本文将其视为导师制推动产教融合实现的阶段划分的主线,而将其他因素视为制约条件。

(二)开放系统内决策分析

1.短期决策分析

由于合作是双方的,因此,只存在企业与导师—学生合作或者不合作,双方不合作则高校导师选择纵向发展,企业选择与其他机构合作。因为可以通过内部协调,只要选择合作的纯收益大于两者不合作而与其他方合作的收益,则选择合作,因此只要有(边际横向回报+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边际纯回报)≥边际纵向回报+企业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的边际回报,产教融合则是各方的最佳选择。

前述各主体价值诉求的量化表达中高校导师的边际分析采用的是对时间求边际,而企业价值诉求的边际分析中采用的是按照项目所做的量化表达,为此需对两者做一个统一,即将高校导师的量化表达各部分乘以一个时间参数t。事实上,后面的分析中并未特别分析到t的影响,因此只要能够理解这种意义即可,所以后面的分析中并未标出。

如何使得高校导师边际横向回报与企业参与产教融合边际价值之和的最大化以及其大于边际纵向回报与企业选择其他方式回报之和是本文要解决的任务,也是寻求高校导师推动产教融合实现路径的必要條件。

2.长期决策分析

根据前面分析,主要是高校导师在面对发展方向时存在着长期视角,从高校导师的综合价值最大化考虑,高校导师的决策函数为:

Max高校导师长期回报=权重1边际经济回报dt+权重2边际横向声誉回报dt+权重3边际横向知识技能回报dt+权重1边际经济回报dt+权重4边际纵向声誉回报dt+权重5边际纵向知识技能回报dt。

从上式看出,高校导师给予回报最大化的决策与如下三个参数有关系:一是跟权重有直接的关系;二是跟横向发展与纵向发展的预期边际收益对比有关系,这主要跟一个人的禀赋、横纵向发展的关联度以及纵向科研与产业研究的回报对比有关系;三是跟能够用来工作的总时间预期T有关。一个从长期视角考虑的高校导师,其在产教融合中就能够忍耐暂时的低回报,从而为最终实现产教融合越过坎坷达到最终实现创造了条件,也为推动产教融合实现的环境改善措施提供了方向。

四、价值视域下导师制推动产教融合内生发展实现的路径设计

(一)设计原则及思路

产教融合的目的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而学生的成长有其一定的规律性,因此产教融合实现路径的阶段划分应该以人才成长规律的阶段性为主线。产教融合的本质是高校、学生与产业三者之间的融合,换句话说,高校导师熟悉产业、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也掌握实践知识、企业承担部分学校的职责,而这需要调动除了学生(目的)以外的高校导师与企业的积极性,因此对两者的价值分析是其可行性的基础。同时,路径的设计要依据现有的基础,要尽可能通过内生方式高效率地实现,因此在路径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使得产教融合的总体价值最大化。

在具体进行阶段划分及每一阶段运行模式时,本文吸收了刘志敏(2018)“融入、融通、融合”的三段论思想以及“以企业为主体与主导的校企合作、以院校为主体与主导的校企合作、和谐共促的企业与院校合作共赢模式”三种企业与院校的合作模式思想[5]。

综上所述,总体设计思路可以表述为: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学生发展规律为主线,以价值分析为理论基础,以现有基础为初始条件,以效率为追求。

(二)階段划分及其实现的关键点

1.第一阶段:辅岗学习阶段

(1)运行模式。由于长期的产教分离,高校导师(也是专业教师)无法给予学生较为丰富的产业知识,此时学生跟教师都需要向企业学习。此时的学生由于产业知识贫乏,无法担任主要岗位,只能先在辅助岗位学习。同样的高校导师也应处于辅助岗位,然而由于高校导师机会成本较高(纵向发展收益),因此如何降低其学习成本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考虑到导师制的教学相长以及相互学习的特点,在导师制既定背景下高校导师无需时间就能够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中获得绝大部分产业知识,剩下的极少部分可以通过参观访问企业获得。由于该阶段师生均为无偿劳动力,企业能够从为其提供辅助岗位中获益,具体的运行模式如图2所示。

(2)该阶段运行的关键点。该阶段导师的主要收益来自于通过学生了解企业的情况获得横向知识与技能的提升,高校导师对横向知识和技能提升的价值权重、学生从企业中获得有用知识与技能的多少及其沟通能力、高校导师获得该知识与技能所花费的时间是影响高校导师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学生能否切实理解产教融合的重要性,理解所参与企业实践与其职业目标的耦合程度以及所学知识与技能的多少是其积极性的主要来源;企业能够从中得到直接的经济回报的多少及其与通过招聘方式获得经济回报的比较是其选择跟高校合作积极性的主要来源。

可以看出,这种设计的关键是破除了高校与产业的坚冰,培训了教师与学生,体现了高校导师制在消除产教分离的顽疾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这也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2.第二阶段:主岗实践阶段

(1)运行模式。通过前一阶段辅助岗位的观摩、与导师的交流以及思考,学生基本上具备了一个主要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与产业知识,然而其培养目标不仅仅是一个辅助岗位,因此有必要将其推入到主要岗位进行实际锻炼。

此时存在的问题依然是高校导师的实践知识与技能欠缺以及如何降低高校导师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的成本,因此总体上仍然沿用前一阶段的运作模式,只是该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承担主要岗位并培养其实践运用能力。另外,为了深化高校导师与产业的融合,也为了发挥高校导师对学生的指引作用,高校导师应充分运用其良好的理论功底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或者参与推动企业在该领域的创新,其具体运行模式如图3所示。

(2)该阶段关键点分析。本阶段,企业能够无需花费就获得主要岗位的专业劳动力,其与学生合作的收益较上一阶段增加,但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支付参与项目的高校导师一定的费用,除去高校导师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总体来说,在专业人员岗位用工成本增加的今天,其边际收益大于不参与产教融合而增加员工人数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相比上一阶段,本阶段高校导师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报酬,同样获得了知识技能的提升,并开始形成正向的声誉,理论上参与产教融合形成的价值以及获得的纯回报较上一阶段要高。因此,本阶段较上一阶段双方更易于选择产教融合。值得注意的是,本阶段一些导师为了个体利益最大化,可能存在投机倾向,即不去认真学习有关创新的知识或者在参与有关项目中采取不作为行为。为此,需激发学生对高校导师的倒逼作用,切断其投机路径,这主要体现在对后一阶段的安排以及政策措施中对导师与学生有关产教融合考核的部分。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第二阶段既有必要性,亦有可行性,更重要的是训练了高校学生的实践技能,也使得高校导师获得了参与企业项目的经验。

3.第三阶段:创新学习阶段

(1)运行模式。经过前面两个阶段,学生具备了独立的岗位实践能力,一些层次较低的应用型院校基本达到了目标,而对于一些以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层次应用型院校及其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不够,具备进一步学习创新知识与技能的动力。此时,通过参与项目以及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获得信息,高校导师也已对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了较为深刻了解,并且与其具备的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结合,找到了为企业服务的方向,具备了推动企业创新的基本条件或者说具备了单独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总体说来,该阶段的学生与导师都具备合作推动企业创新的能力与动力。

因此,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寻求创新以推动企业发展,而创新的关键问题是对创新主体——高校导师与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与培养,采取高校导师指挥学生完成企业项目的合作形式较为适宜,其具体运作模式如图4所示。项目来源可以是高校导师主动向企业发起,也可以是企业依据自身的需求结合高校导师的专长而向高校导师提出的课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导师完成项目的能力一定比企业高,而是运用高校导师—学生综合体解决问题对企业来说更具有经济性。

(2)该阶段关键点分析。在这种运行模式下,由于学生作为高素质无偿劳动力,导师在产教融合中亦有很高的独立价值,从而为企业与高校导师选择产教融合提供了较为宽阔的空间,另外,这类项目与纵向发展一样能够为导师带來声誉收益,亦能进一步提升其专业技能与知识,因此边际横向回报+企业参与产教融合获得边际纯回报)≥边际纵向回报+企业通过其他合作方式获得的边际回报更加易于成立。不仅如此,前面两个阶段基本消除了产教分离,从而也架构起了横向发展与纵向发展的桥梁。总体来说,该阶段高校导师在整个产教融合中逐渐掌握主动,但其存在的一个风险是高校导师为了项目进度或者说经济利益,可能枉顾学生发展的要求,迫使学生超长时间服务或者重复对其已经掌握技能的过度训练。

总体来说,第三阶段是高层次应用型院校产教融合的必然要求,也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可行性,更对推动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4.第四阶段:创新实践阶段

(1)运行模式。经过上述三个阶段,学生不仅具备了良好的产业知识,也通过参与项目学习了创新的相关技能,而在一流应用型院校中一些学习能力强又努力的学生仍有进一步提升其技能的需求,其势必向主要承担项目推动产业创新的方向迈进,这也是推动产教融合继续向高层次演化的动力,更是产教融合的宗旨所在。特别是一些学生在前面三个阶段所经历的企业具有专业优势的情况下,其对于较为落后企业存在很强的价值。因此,由学生进行第四阶段的产教融合——创新实践阶段仍具有其可行性与必要性。

尽管一些优秀学生(也包含应用型硕士甚至博士)在经过前面三个阶段可能具有独立推动企业创新的能力,然而企业尚对学生的能力存疑,学生也尚未建立自身的信誉。因此,此时仍然需要高校导师承担兜底与担保的角色,具体的运行模式如图5所示。

(2)该阶段关键点分析。由于学生免费(低价)承担了创新的主要工作从而为各方提供了很大的合作空间,也就是说,(高校导师边际横向回报+企业参与产教融合获得的边际纯回报)≥边际纵向回报+企业通过其他合作方式获得的边际回报更易于成立。在学生能力达到的情况下,高校导师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愿意让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而自己通过担保与兜底享有经济回报并通过教学相长获得更为广阔的视野。此时的高校教师也已对产业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并已经与其纵向研究结合起来,其专业技能与知识成长的方向可以转向产业与理论界中的难点问题。作为追求效益的经济主体,企业有理由拥抱一切具有经济性的事物。

此阶段中导师较为强势,而且其承担的责任与职能又较为清闲,其问题也源于此。导师可能不愿意继续创新而运用项目负责人身份继续占有学生的劳动成果。这显然对我国的产业升级以及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特别是产教融合的发展极为不利。

五、助力高校导师制推动产教融合实现的策略

(一)提高高校导师对横向发展带来的效用权重,激发高校教师参与产教融合的主动性

一是宣传产教融合对国家、社会、企业、学校、学生的重要性,激发其使命感。二是通过讲座、参观、榜样树立等形式,尽快让高校导师对产教融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克服畏难情绪,建立打赢产教融合攻坚战的信心。三是学校出台措施对高校导师在产教融合中真正取得的成绩予以承认并给予奖励,将其纳入到年度绩效考核之中。四是宣传与引导高校导师将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结合起来,使其意识到两者是相互促进的互补关系而不是相互排斥的竞争关系。实践给理论以问题与灵感,理论给实践以手段与支撑。五是重点抓住有一定横向发展偏好与经验的青年教师,帮助其在产教融合中取得成功。六是通过宣传,引导高校教师树立长期视野而不仅仅依据短期的得失进行决策,从而使得高校导师在产教融合的关键时刻渡过难关。

(二)加强对产教融合及导师制的考核,倒逼导师—学生综合体提升绩效

一是对学生设置科学合理的应用实践过程及结果考核指标,并切实执行。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不予毕业,直到考核通过为止。二是对高校导师制设置合理的过程考核指标,考核成绩计入年度绩效考核,考核不达标的计入业务档案。其目的是迫使高校导师投入一定时间到产教融合之中。三是定期组织高校导师就产教融合主题定期举行交流研讨会,提升高校导师指导学生产教融合的业务水平。

(三)构建信息平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保障各方有利可图的项目存在

一是建立高校导师、学生、企业的基本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了各主体产教融合中所需要的基本信息,比如学生所学课程及成绩、现有水平与技能评价、下一步发展诉求等。二是建立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自动匹配功能与搜索功能、各主体发展规划功能等。前者主要是根据各主体现状及诉求进行自动匹配、搜索功能;后者主要是依据各主体自身现状、诉求以及三主体现有的市场状况并结合发展规律给出该主体的发展规划及建议。

参考文献:

[1]邵坚钢.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路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7(2):43-47.

[2]刘朝晖.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具身价值与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3(35):9-11.

[3]杨金栓.职业教育校企“双主体”合作动因、定位及路径选择——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6(13):46-49.

[4]邝新娟,卿硕.导师制、产教融合的功能定位、协同及模式研究[J].广西教育,2019(19):91-94.

[5]刘志敏.产教融合:从“融入”走向“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8(2):24-25.

[责任编辑    秦   涛]

The Realization Mechanism and Path Design of Tutorial System Promoting th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QING Shuo ,KUANG Xinjuan, YI Feng

Abstract: This paper believed that we should rely on the tutorial system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rigid rules of investment time and the complementary value of tutors and students to seek the path of endogenous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Therefore, taking the law of students'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line, taking practical problem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decision-making of students, tutors and enterprises in the open system from the value perspective ensures the feasibility, and the interactive evolution of the three subjects in the open system ensures the endogeneity, this paper designed the path of the tutorial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to four steps: auxiliary post learning stage, main post practice Stage, innovative learning stage and innovative practice stage. In addition,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 each stage, this paper also put forward the safeguard measures.

Key words: value perspective; tutorial system;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endogenous development; path design

猜你喜欢

导师制产教融合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导师制国内研究综述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