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腔镜手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0-10-12娄燕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0年19期
关键词:肋间肺叶胸腔镜

娄燕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 长春 130041)

非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80%,是肺癌中常见的病理类型〔1〕。非小细胞肺癌发病初期没有特异的临床症状,容易造成病情延误〔2〕。我国人口老龄化,患非小细胞肺癌的老年人数量也不断攀升,老年患者机体功能和免疫力衰退,同时伴有诸多老年疾病,预后一般较差〔3〕。目前临床以手术为主,随着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胸腔镜技术已被应用到临床当中〔4〕。本研究探讨胸腔镜手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92例作为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6)和实验组(n=46)。对照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56~79〔平均(67.48±4.32)〕岁,TNM分期Ⅰ期24例,Ⅱ期22例,病理类型鳞癌30例、腺癌16例,病变类型周围型肺癌33例、中央型肺癌13例;实验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57~80〔平均(67.56±4.27)〕岁,TNM分期Ⅰ期23例、Ⅱ期23例,病理类型鳞癌32例、腺癌14例,病变类型周围型肺癌34例、中央型肺癌12例。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术后经病理确诊。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常见恶性肺瘤诊疗规范》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标准;近1个月未进行化疗、放疗、免疫调节及靶向治疗者;肾功能正常者,心功能为Ⅰ~Ⅱ级者。排除标准:远处转移者;合并有心、肺、肝、肾等部位严重疾病者。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选择第5肋间做一切口,长度是20~25 cm,采用解剖的方式对肺叶进行切除,同时清扫系统淋巴结,在手术结束后于第7肋间的腋中线留置引流管〔5〕。实验组应用胸腔镜手术,患者行双腔气管插管并进行全麻,采取侧卧的姿势予以单肺通气。选择腋中线的第7肋间做一小切口,长度约1.5 cm,将胸腔镜置入进行查探〔6〕。腋前线第4肋间、第8肋间分别做长度是2 cm的操作孔和长度是1.5 cm的副操作孔〔7〕。仔细探查患者胸腔粘连情况、病灶发生的具体部位、浸润范围大小、肿瘤大小及病灶的转移情况等〔8〕。对肺血管、肺裂、支气管予以解剖性离断,实施肺叶切除术的时候应该先进行胸腔粘连的分离,再对肺裂、肺门予以解剖,然后游离其肺叶静脉和动脉分支〔9〕。血管游离的长度一般取2~3 cm,便于置入胸腔镜直线切割缝合器〔10〕。同时,应将肺叶支气管和周围的组织进行充分的游离,自主操作孔当中取出切除之后的肺叶,随后清扫淋巴结、纵隔肿大淋巴结〔11〕。在手术完成之后留置引流管〔12〕。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术中的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液体积、发生并发症情况及住院时间等各项手术指标。实施手术后3个月以癌症治疗功能性量表(FACT-L)评价生活质量水平,主要有情感状态、身体状态、社会/家庭状态、功能状态及附加状态5个方面,分数越高,生活质量水平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χ2及t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各项手术指标比较 实验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量、手术时长、术后引流液体积及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各项手术指标比较

2.2两组生活质量水平比较 术后3个月,实验组生活质量水平整体评分、情感状态评分、身体状态评分、功能状态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两组社会/家庭状态评分及附加状态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水平比较分)

3 讨 论

临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传统方法为开胸肺叶切除术,这种传统手术需要在患者手术部位行一较大的切口,以保证术中有较为清楚的视野,便于手术操作,可大切口会对患者的胸壁肌肉造成较大的伤害,术中出血量相对较多,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风险〔13〕。随着医疗科技的快速发展,微创手术不断完善,在临床中也被广泛认可,胸腔镜手术通过对现代摄像技术及手术器械的使用,在胸壁套管或是微小的切口下进行较为复杂的胸内手术,这种手术方式伤害较小,患者术后能够得到更好的恢复速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已逐渐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14〕。临床中仍需在胸腔镜手术技术和开胸肺叶切除术进行选择,目前胸腔镜技术仍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术式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因为其涉及的技术相对较高,手术费用也相对高昂,胸腔镜技术的应用也存在着一定争议,部分医学人员认为其对肿瘤的清除存在一定隐患,容易出现创口处复发的可能,并且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过程中也存在着局限性。在胸腔镜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病理进行选择,目前临床标准为:对于ⅠA期患者和一部分的ⅢA期患者,患者的肿瘤直径应小于3 cm,同时患者不存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对于ⅡA期患者来讲,患者的肿瘤直径须小于5 cm,并且患者不存在中央支气管侵犯的情况〔15〕。本研究结果表明胸腔镜手术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影响要远低于传统术式,患者在术后的恢复情况要更加好,对于患者的生活治疗影响较小。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采用胸腔镜手术治疗,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患住院时长,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

猜你喜欢

肋间肺叶胸腔镜
肋间神经前皮支联合肋间臂支阻滞对乳腺癌术后镇痛效果分析
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肋间痛的研究进展
不同肺复张方法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比较
别把肋间神经痛误作心绞痛
快速康复外科在胸腔镜肺叶切除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奈维用于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后防止漏气的疗效观察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
桂枝汤加减内服外敷治疗肋间神经痛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