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仕与归隐的矛盾

2020-10-09王东亮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11期
关键词:王绩野望主题

王东亮

【内容摘要】教参将《野望》的主题解读为,诗人政治上的不得志,因而迷茫失意,只能向古代的隐士寻找心灵的慰藉。但是,这种解说没有真正揭示出诗人迷茫失意的根源。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可以发现是入仕和归隐之间的矛盾心理,导致诗人产生了迷茫、孤傲、痛苦和无奈的心情。

【关键词】《野望》主题  王绩  入仕和归隐

《野望》是王绩的代表作,选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唐诗五首》。这首诗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历来为学者们所称道。王尧衢说:“此诗格调最清,宜取以压卷。”闻一多先生更是不吝溢美之词:“应该说是唐代五律的开新之作,自然处渊明亦当让步。”那么这首“宜取以压卷”,“渊明亦当让步”的诗歌,它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尽管教参对《野望》的主题有解读,但是老师们还有困惑。下面先看看教参的解读。

一、教参解读:政治不得志的失意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对《野望》一诗是这样分析的:“薄暮时分,牛羊归家,鸡栖于埘,难免让人产生思归之情”。思归之情难免令人感伤。“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作者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在这田园的生活中,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很陌生??????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

从教参的分析可以看出:是政治上的不得志,造成了诗人内心的失意、孤独、忧郁,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理解自己的人,只能带着苦闷向古人寻求慰藉了。

《野望》的主题历来分歧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诗人性格的复杂。那么,在这首诗中,除了失意、孤独、忧郁,诗人还有哪些复杂的情感?诗人政治上的不得志具体是指什么?“无相识”仅仅是指诗人不认识牧人和猎人吗?要回答这些问题,教参设计的教学重点其实已经指出了一条寻找答案的有效途径。

教参设计的教学重点有三个:(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美。(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教参给出了三个教学重点,第二个教学重点是结合背景,知人论世,才能深入理解诗人情感的曲折变化,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题。

二、知人论世:入仕和归隐的矛盾

王绩(589-644)出身于“六世冠冕”“家富坟籍”的世家大族,儒学渊源深厚。王绩天资聪慧,八岁读《春秋左氏》,每天背诵十页纸的内容。王绩的三兄王通是隋代大儒,王绩跟随王通学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王绩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侯”,渴望入仕实现自己的理想。据吕才《王无功文集序》记载,王绩在隋炀帝大业末年,中孝悌廉洁举,授秘书省正字。但是王绩不愿在京城为官,请求外放担任六合县丞。因为嗜酒耽误公事,被同僚参劾,加之天下将乱,王绩就辞去官职,临走时将所得俸禄全部放在县衙的门前,夜晚乘着一条小船回归故乡龙门。

王绩从担任秘书省正字到六合县丞辞官,只有短短的五个月的时间,真可谓“忽焉而去,倏然而来”。王绩为什么会突然结束自己第一次的仕宦生涯呢?首先是王绩认为自己“才高位下”,不被重用,所以在其位不谋其政;其次是因为散漫放纵,好酒误事;最后是王绩洞察天下将乱,所以离开官场以避祸乱。

从王绩辞官的原因可知,王绩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清静无为,避世隐居的哲学是王绩辞官归隐的主要因素。因此,“徙倚欲何依”的失意迷茫其实是诗人入仕和归隐的矛盾,是王绩性格中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消极避世思想的冲突。

《野望》表现了诗人入仕和归隐的矛盾。那么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内心的这种矛盾冲突的呢?

首联中的“徙倚欲何依”表现了诗人的迷茫失意,这种迷茫失意有政治上不得志的因素,但主要是诗人入仕和归隐的矛盾。理解这一点,先要明确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野望》的写作时间,据夏连保考证:“当作于绩自六合弃官,复又‘遍游山水归来之后,盖在武德二年(619)秋”。此时,距王绩第一次六合辞官已有将近九年的时间,时间过去了这么久,很难说《野望》的主题是因为政治上的不得志而產生的失意。况且王绩也是主动辞官的,临走之前,还将所得俸禄归还官府,这样洒脱的举动表明,王绩的辞官归隐并没有那么的伤心难过。不仅如此,王绩还在回乡的途中写了《解六合丞还》:“我家沧海白云边,且将别业对林泉。不用功名喧一世,且将烟霞送百年。”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对功名富贵的淡泊。

隐居数年之后,王绩又踏上了入仕之路。(唐高祖)武德(618)元年十一月,窦建德的夏国刚刚建立,王绩的朋友凌敬在窦建德手下为官,王绩客游河北,投奔凌敬,在那里呆了几个月。王绩在河北,是想在窦建德处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后来,王绩感到窦建德难成大事,就离开河北回到家乡山西太原,时间在武德二年的秋天。武德二年(619)九月,窦建德军队接连攻陷相州、黎阳,并且俘获了唐高祖李渊的皇妹同安长公主和李神通。唐朝和窦建德之间的军事斗争,对于又想入仕的王绩来说,在河北的这段经历成了他的一块心病。王绩的家乡是唐朝的势力范围,面对日益强盛的李唐王朝,如何在新兴的唐王朝为自己找到一条仕进之路,成为不甘隐居的王绩的要面对的难题。这就是诗人“徙倚欲何依”迷茫失意的根源。

因此,教参上认为王绩因为政治上的不得志而迷茫失意,这是很模糊的解说,甚至是不确切的,因为教参没有揭示出王绩迷茫失意的真正原因。找出了诗人迷茫失意的原因,也就理解了“相顾无相识”的真正含义。“相顾无相识”表面上是写诗人不认识傍晚归家的牧人和猎人,而感到孤独苦闷,其实是因为找不到投奔李唐王朝的机会,没有人引荐自己踏进唐王朝的政治中心,这才是诗人政治失意,心情茫然的根源,这才发出了“相顾无相识”的感慨。正如王绩《自作墓志文并序》所写:“天子不知,公卿不知。”诗人多么希望有个知己,帮助自己实现在仕途上实现生命的价值。但是诗人不愿给人以想再次入仕的口实,因为他也喜欢悠游山林饮酒抚琴的隐居生活,于是就借助于描写闲逸的牧歌式的田园生活来掩饰自己对仕途的渴望,因此诗歌的结尾还故作高傲地写道:“长歌怀采薇”。这种高傲,是诗人的内心矛盾的体现,是诗人在入仕和归隐之间挣扎纠结的无奈。

综上,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参认为《野望》的主题是因为王绩政治上的不得志,造成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失意、孤独、忧郁。这种解释含糊不清,没有真正揭示出王绩迷茫失意的根源,因此也就不能深入理解王绩复杂的情感世界。通过对王绩第一次入仕归隐经历的梳理,可以发现王绩内心情感变化的曲折复杂,由此可以全面理解《野望》的主题:《野望》一诗表现了王绩入仕和归隐之间的矛盾心理,由此产生了迷茫、孤傲、痛苦和无奈的心情。

【参考文献】

[1] 王尧衢 选注;黄熙年 点校. 古唐诗合解[M]. 长沙:岳麓书社,1989.

[2] 闻一多. 闻一多西南联大授课录[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

[3]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八年级上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 夏连保. 王绩文集校注[M]. 太原:三晋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太湖格致中学)

猜你喜欢

王绩野望主题
野望
异域中秋前数日漫思(新韵)
秋日野望
粮食诗词赋 新晴野望
隐士王绩的诗酒人生
隐士王绩的诗酒人生
王绩为酒而仕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