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问题行为的个案分析及教育反思

2020-09-29王吉祥路茗惠赵永超张启玥胡雪靓朱文杰韩钰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20年15期
关键词:个案分析问题行为教育策略

王吉祥 路茗惠 赵永超 张启玥 胡雪靓 朱文杰 韩钰

摘要:本文通过对两位具有一定问题行为的儿童进行个案分析,对其退缩行为与同伴关系以及家庭教养方式产生思考,找出其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教育问题,并为教师与家长提出一定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儿童;问题行为;个案分析;教育策略

一、问题提出

你见过这样的孩子吗?他们有的看起来性格孤僻,不爱与同伴交流;有的受不了一点批评,情绪很极端;还有的在课上总是乱跑,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每一个儿童行为的产生可能会由多种原因引起,可能由于同伴关系,可能由于自身气质,也可能由于家庭教养方式等。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应该把儿童诸如哭闹等行为简单理解成“孩子行为”“过一会就好了”或者“无理取闹”。而是要把这些行为当作一个个教育现象来对待,尝试寻找行为背后最根本的原因并解决它们。本文以两个具体的儿童问题行为观察案例为切入点,分析教育者对此教育现象所引发的教育思考[1]

二、案例呈现

案例一:小班有一个很“特别”的小男孩——华华(化名)。见新来了一位实习老师,他跑过去抱着老师热情得打招呼;老师讲课的时候他总是坐不住,时不时会爬到桌子底下;该做早操时,他虽然可以跟着班级的队伍一起出去,但出去以后却满校园跑,有时跑到教室去,有时想要跑出校外;户外活动时,别的小朋友玩轮胎,而他却独自向小学张望;区域活动时,他总喜欢找人少的地方玩,尤其专注于拼搭游戏;他很少社交,有时拿别的小朋友玩具,别人不给他,他便哭闹不止。

案例二:9岁小男孩泰泰(化名)上书法课。他专心写字的时候,身边再“热闹”他也能无视;他写字很急,双腿总是抖动;完成任务后,不管在老师前面有多少排队等待批改的同学,他都拿着本子径直走到老师的身边,让老师先看他的;老师对他的字进行点评时,他东张西望,表现得心不在焉,并且下一次还是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写字;如果受到老师鼓励,他会表现得非常的骄傲;如果听到了老师比较严厉的声音,这声音即使是对其他的同学,他也表现出一定的反抗情绪(生气);他很少与其他同伴交流,如果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坏话”,他也是自己待在一个地方抱怨,低着头为自己辩解;他很黏女老师,在靠近老师的时候,他总是贴的很近,喜欢把胳膊挽到老师脖子上,这个行为遭到班里很多同学的调侃,他也不会改变这个行为;他很怕他的妈妈,有一次他忘记带作业了,慌里慌张地找出本子和纸开始写很多字,他小声地说:“完了完了,妈妈要是知道了的话肯定会不要我的。”那堂课他表现得异常得好,放学当他见到妈妈时,他声音颤抖带着哭腔地抱住他妈妈说:“妈妈妈妈,对不起对不起,我今天忘记带作业了。”直到他妈妈说了没事,他才安定下来;在妈妈面前他非常乖巧,与在老师面前差别较大。

三、分析讨论

针对案例一中华华(化名)行为反常,很少与人交际,是不是自闭症儿童呢?自闭症儿童主要的表现为社会交往和沟通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和兴趣狭窄等。然而,华华(化名)能主动跟新老师打招呼,也没有刻板化行为,因此不是自闭症儿童。他课上集中注意力时间极短,还总东张西望,爬来爬去,是不是多动症儿童呢?多动症的表现之一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也不会集中太长时间。然而,华华(化名)在玩拼搭游戏和看动画片时都能非常专注,因此也不是多动症儿童[2]。那么这个孩子的种种表现很有可能是对融入幼儿园环境产生了困难,对同伴关系处理不当。当身边一片“热闹”的时候,他观望小学,或者想要跑出校外,这说明他想逃离这个地方,渴望去到一个新的环境;他可能不懂得如何交朋友,不懂如何解决矛盾,因此在想玩同学玩具的时候,他会直接拿走,别人不给他只能用大哭的方式解决;他渴望获得老师的關注,由此会做出些异常举动。

针对案例二中泰泰(化名)的问题行为进行分析,出现的最大原因可能来自他的家庭教养方式。孩子在课堂上与女老师很“亲近”,喜欢被表扬,并对严厉的声音很抵触,他非常怕妈妈生气,同时又疏于同伴交往。由此可以猜想:第一,在他的家庭中,他与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可能比父亲要多得多,他对母亲非常依恋;第二,他母亲的教养方式应该属于“控制型”,母亲对他有较高要求,且以批评为主;第三,母亲在教育的过程中可能会对孩子有恐吓行为,经常把“不要他了”挂在嘴边;第四,这位母亲可能没有在意同伴交往对孩子的影响,或者对孩子的同伴交往有限制。这些母亲可能的表现造成了儿童具有不安全感、社交退缩等行为倾向。有研究证明:消极的父母教养和行为与儿童的退缩性行为密切相关,如父母经常对儿童采用强迫、威胁、生气、打骂等高压行为,经常使用暴力和攻击性言行,儿童就容易产生退缩性行为。

四、教育建议

1.教师应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强化儿童的正向行为

大多数教师对待此类“捣乱”儿童只是采取让儿童不要哭,不要闹,不要乱跑,没有真正去了解儿童内心需求。案例中孩子具有一定社交退缩行为倾向,因为他会在有同伴在场的情况之下,主动离开群体。他有融入集体的能力,却出现社交退缩行为倾向。对于这样的儿童,教师可以采用正强化的方式,多表扬幼儿主动与其他小朋友打招呼,或者主动分享玩具等行为;可以通过绘本故事,鼓励不爱说话的幼儿开口说话,主动交往;也可以在角色扮演活动中,让幼儿担任重要的正面角色,增加其与同伴的互动机会等。

2.家长应尽量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养应当是给他们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避免采取严厉拒绝和惩罚的教养方式;父亲与母亲对孩子的陪伴都是必不可少的,不应有缺失;同时父母也应该重视同伴关系对孩子的影响,可以鼓励孩子邀请他的朋友到家里做客,也可以多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玩耍,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参考文献

[1]朱慧.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371(04):166-167.

[2]张瑞.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对小学生社交退缩的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猜你喜欢

个案分析问题行为教育策略
从“粗暴”到“温柔”的改变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支持系统理论在留守中职生健康人格引导中的运用
“规则”先行,追求高效语文课堂
班级管理中的学生心理个案分析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