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2020-09-29李培丰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20年15期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初中语文

李培丰

摘要:我国文化具有五千年历史,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文化瑰宝似星辰般散落于这条长河之中,这其中最闪亮的星辰就是国学文化。国学经典是我国大部分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所以其价值一向被看重。当前我国提倡将国学经典融入初中语文教学,本文就此论点展开讨论。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初中语文;教学

中華民族历史可追溯至五千多年前,在这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通过一代代炎黄子孙的传承,我国文化底蕴雄厚。但近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极快,当前青年人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时代,世界文化呈现融合趋势,根据世界发展方向来看,世界文化融合利大于弊,但当前存在一部分青少年文化自信较低,甚至存在崇洋媚外的糟粕思想。所以当前中国传统文化要尽早融入学生生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小学阶段思想过于不成熟,缺乏思考能力,不利于传统文化传统,而高中及大学时期由于已经正式开始接触外界信息,繁杂的信息内容对思想建设的难度增加,所以当前最好在初中阶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初中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差,还需要教师、家长的引导进行知识获取,在这个阶段进行传统文化培养最是合适。近些年“国学热”风潮渐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已经与国学经典诵读进行了融合,虽然已经获得了一定效果,但同时随着策略的实施,发现的问题也相应增多,本文就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展开讨论。

一、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效率低

由于当前国学经典诵读内容多选择文言文内容,初中学生对文言文课文的理解能力本身较低,不存在自学可能,与此同时,由于课程安排问题,教师无法单独安排课程进行国学经典诵读课程教学,甚至在素质教育改革落实较不完善的县级初中,还存在国学经典诵读教材数量不足,甚至不存在该课程的情况。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效率低,无法与初中语文教学进行相辅相成的协助作用,学生缺乏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解较差,不符合当代培养公民文化自信的政策要求[1]

2.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材存在脱节

该情况存在于大部分国学经典诵读课程中。虽然当前各版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对有关国外文化内容的课文进行了减少,增加了相应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保留下来的国学经典是三年的语文教材所远远不能包含的,所以在国学经典诵读教材中存在较多内容是当前初中语文教材中所不具有的。这也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就两者产生相应联系,对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来讲是极其不利的。

二、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

1.抄录法

抄录法即通过学生对国学经典进行抄录记忆,在一笔一画的写作过程中感受国学经典的内涵。抄录法也是我国自古代流传的方法,我国古代蒙学时期的主要教学方式就是抄录法,不同的是,古时学生通过抄录法习字,现代学生通过抄录法对国学经典生成简单基础的记忆框架,方便后期进行知识填充。运用抄录法学习国学经典还可与初中语文习字课堂进行结合,与国学经典“零距离”接触,增强学生对国学经典中的内容意境体会,使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融入古人的创作意境中。另外在抄录过程中,学生能够及时发现文中的生僻字,拥有更充分的时间对全文进行一个系统的总览,有助于学生后期的全面学习。同时通过与初中语文习字课堂相融合,有助于学生平心静气,在日益繁杂的信息社会中寻找到一份独特的平静。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育[2]

2.古今交融法

对于当前的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中,包括语文教材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古今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困难。这里最明显的首先是心境的不同造成的理解难度大。

例如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中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创作于公元207年,彼时曹操北伐胜利,率军返回,途中登临碣石山,在曾经秦始皇、汉武帝曾登临的地方借大海的广阔无垠表现其自身的宽阔胸襟。在该课程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对课文理解停留在曹操对大海的赞美,但往往不能理解其深层次的隐喻,这是由于学生本身对曹操的不了解,导致无法将相关感情带入其中,甚至存在教师讲解完成后依旧不能正确解读的情况。其次表现在文字表达差异方面造成的理解难度。这里不单单是古诗词及文言文存在相关情况,就连近现代文学作品中也存在相关情况。例如鲁迅先生的作品,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的作品读起来既不像文言文与白话文也存在差距,导致阅读难度较大。其实这是由于鲁迅先生是浙江绍兴人,鲁迅先生在写作过程中会将方言“文字化”所以读起来拗口且难懂。

所以教师在讲解文章前,首先应该将作者的基本情况,文章的创作背景等传达于学生,再根据创作背景推测作者的创作心境,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3.意境法

意境法是指通过对文字所表达的画面、内容,通过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刻画,将诗歌中的现象、意味、气氛等内容进行还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增强学生对文章意境的理解。同时,教师也可通过自身的讲解、引导,帮助学生教学意境理解。

初中阶段诗词意境理解最经典的案例就是王维的《使之塞上》,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基本是大部分初中学生最先理解到的诗词意境。所以对于这首诗歌基本每一位同学都能够说出“壮阔、凄美”等意境形容词。另外,还可将语文教学课堂引入室外,根据学校组织的踏青、秋游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意境含义。

结语

由上文可知,当前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还存在待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融合方式,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将国学经典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充分运用,增强当代初中生文化自信,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闫红科.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J].试题与研究,2020(14):69.

[2]高鹤.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J].课外语文,2020(10):74+76.

猜你喜欢

国学经典诵读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
浅谈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整合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