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MOOC网络课程发展建设探究

2020-09-29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学习者课程教师

韦 柳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网课”一词在教育界并不陌生,网络课程已由当初的第一代向第三代发展,目前网课MOOC不仅能向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料和相关链接,方便学习者通过电子公告栏、邮件、网上练习测试等双向异步交流,而且还实现了视频会议、网上聊天室、电话会议等同步双向交流。2020年初我国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高校延迟了开学时间,为了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网络课程又满足了切断病毒“人传人”的媒介需求,于是网课热潮在疫情期间大规模席卷了各高校,但其授课实践究竟效果如何,有部分学者对网课的看法不一、各执一词。疫情期间网课更是出现了“学生不想上网课,老师不想当主播,大家都太难了”惊呼声,大大挫伤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目前信息时代和疫情突发的公共卫生危机下,我们应正视网络课程和传统课程教育模式各自的优缺点,扬长避短,以期在互联网普及和各种突发公共危机下两者能有效融合,以提升教学效果。

一、网络课程MOOC应用现状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属于网络课程范畴,在2008年被首次提出。2015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号召各高校建设和应用在线网络课程,全国各高校掀起了MOOC热潮。MOOC课程教学对传统教学流程进行了改良,具体课程运营模式如下图:

由图可知,MOOC教师需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录制10-15分钟的视频学习,将各种多媒体素材与授课内容进行融合,配以动画、文字、图片、3D模拟等,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课后MOOC还可根据课程的知识模块,设置内容细致、针对性强、量大并多样的题目进行随堂测试及作业,检测学生对模块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MOOC还设置交流讨论区,讨论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可以在线上讨论、视频讨论或点对点讨论,提高了教师教学效率。课后MOOC课程考核方式也转变了传统问答方式,而通过了采用通关、情景模拟、实战演练等模式进行,利用课程平台分析技术,记录学习者参与活跃度和学习准确性,便于教师对学习者学习情况作出全面客观评价。MOOC的诸多功能,实现了信息技术对教育行业的“革命性影响”,众多国内外名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纷纷开设MOOC。名校名师的效应、优质免费的学习资源、持续多样的学习支持服务,吸引了世界各地大批的学习者加入MOOC课程学习。同时在疫情公共危机下,广大师生即使足不出户,MOOC也能填补了传统课堂的缺失,满足“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需求。MOOC的出现确实给教育界带来了机遇,目前高校大多聚焦在MOOC的优势上,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MOOC面临的是更多的挑战。

二、网络课程MOOC存在的问题

1.课程方面

(1)MOOC无法满足所有课程的教学

目前高校的课程体系分理论、实践、公共体育类、文史德育类以及相关的实习类课程。实习实践、公共体育类课程最大的特点在于较强的实操性,这些课程大多需要师生共同实践参与其中,通过实际工作学习环境、自身动手践行方可达到教学的目标。而MOOC最大优势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满足实践、公共体育、理工实验等课程及各专业学生的实习课程中出现了“短板”。尽管MOOC也试图通过提供实验虚拟平台来满足一些实验课程的需求,但是公共的体育、专业实习、学生德育实践课程却无法被MOOC取代,在疫情期间,国内部分高校已意识到MOOC的局限性,中山大学中文系就向本系学生发出不开网课的建议,通过推荐书目,鼓励学生疫情期间在家阅读与写作。

(2)MOOC教学环境受局限

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目标的国家,目前高校多数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各行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业型人才。而大学校园环境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各行业专业人才提供了场所和机会,在大学环境中教师极富个人魅力的专业教导、校园浓厚的学习氛围、丰富多彩的社团及班级活动,耳濡目染的人文传统活动等,学生在各种教学、学习、生活环境中提升了自我人际沟通、学习、生活、工作能力。这些极富人文色彩的学习氛围环境依赖的主体是人,并非技术。而MOOC的学习却只有依赖信息技术才能进行下去,它的虚拟教学环境无法比拟和超越传统的人文教学环境。

(3)MOOC课程认证方式可靠性低

MOOC是通过信息技术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考试和学分认证的。如何杜绝学生寻找替身“替学”或在线通过其他途径“抄袭”的现象,以及保证认证方式的可靠性仍受多方质疑。如在疫情期间出现一些自制能力差、诚信道德水平低的学生,利用多个通信设备上MOOC课程,一边看题目,另一边则搜索测试答案,抄袭成风而缺乏监控。为了加强监控,MOOC曾利用“击键生物识别”方法来防止“替考”,利用摄像头防止“作弊”,但仍被一些学习者抓住技术漏洞获得学分,降低了MOOC课程认证方式可靠性。

(4)MOOC课程体系缺乏整体规划

在高校教育中要深化教学改革,需要重点聚焦关注并梳理课程的知识结构,即要求每门课应按照市场需求及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放在第一位考虑。目前高校学校传统教学中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已梳理得非常清晰,教师只需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计划来实施授课,学生按照规定时间上课学习,提升职业能力素养,学习完成获一定学分即可毕业。而MOOC平台提供的课程没有严格的课程知识结构体系,只要掌握信息技术的学习者注册选课,面对大量的“课海”学习者往往会迷失方向,课程体系缺乏整体规划,无法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

2.师资方面

(1)MOOC使教师增负

从事MOOC教学的教师在录制10-15分钟的授课视频前,还需花比传统备课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梳理与课程相关的知识,这不仅需要教师熟知专业课程知识体系,更需要教师熟练掌握视频相关软件的使用。MOOC课程结束后教师还需花费大量时间通过邮件、论坛发帖、wiki等方式回复解答学习者的问题疑惑。如若学习者问题不具有代表性,而仍需教师一一解答,这势必占据教师大部分课余时间,挤压了教师从事科研、教学改革、对学生进行德育等其他方面工作时间。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从而使部分教师对MOOC产生不适应和排斥情绪。

(2)MOOC教师网络技能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从传统教学模式、第一代网课到如今的MOOC授课,线下到线上教学模式的改变,促使教师教学的信息技术水平顺应时代发展而“水涨船高”。虽然目前各高校逐渐加大对师资网络课程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投入,但仍有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及素养有待提高。另一方面MOOC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它能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并能支持大量学生自主上线学习,所以大批量的MOOC课程应运而生,但这些MOOC网络教学水平却参差不齐,出现了一些教学质量较差的MOOC课程,如2012年8月,Udacity平台因一门《离散数学》教学质量过差而被取消开课。

3.学习者方面

(1)学习积极性不高

教育技术咨询专家和分析师Phil Hill把MOOC学习者归纳为五类:主动参与者、被动参与者、临时进入者、袖手旁观者、爽约者。据P hil Hill在MOOC教学实践中统计,五种学习者中比例如下图:

由上图可以看出,MOOC课程注册的学习者众多,但最终完成课程学习的却很少,出现了“虎头蛇尾”现象。如2011年在斯坦福大学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共有16万名学习者注册课程,2.3万名学习者完成学业,课程通过率只有14%。无独有偶,杜克大学2012年开设的“生物电子学”课程,刚开始注册的学习者有12725名,而在学习中观看课程视频的学习者仅有7761名(61%),参加测验者有3658名(29%),参加考试者有345名(2.7%),最终通过考试并拿到证书的学习者仅有313名(2.5%)。由此可见,并非所有学习者都适合MOOC模式。

(2)学习交流受信息表达障碍影响

MOOC课程由于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完全开放、规模大、无班级等特点,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众多学习者加入。目前国外一些名校名师的MOOC大多为英文授课,对学习者的英语基础和文化素养具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受文化语言信息障碍因素的影响,学习者英语基础如若太差,就很难专注学习,课后的讨论、测验、考试效果更是差强人意。果壳网2013年针对MOOC阻碍学习因素进行大规模调研统计发现,55%的MOOC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很顺利,他们或多或少面临不同文化语言障碍问题。由此可见,MOOC想取代传统大学仍具有一定的阻力。

三、MOOC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1.完善课程评定标准体系和考核制度

针对目前MOOC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总体规划的情况,相关教育部门可制定统一的课程评定标准体系和严格的考核制度,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工作岗位职业关键能力需求、社会就业需求等方面与MOOC优秀课程进行衔接挂钩。在考核制度方面,教师MOOC授课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杜绝MOOC“替学”和“作弊“现象。目前MOOC考核方式偏向于线上技术评分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线上评分限于客观题,依赖机器操作,而学生互评可能因缺乏标准出现刻板效应或趋同效应,评价效率低下。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发线上线下结合的考核方式,课程考核不仅有线上客观题的考核,还应加入线下主观题考核及实际解决问题的实操环节考核,方可解决“替学”和“作弊”的现象,线上线下结合的考核则更有可靠性。

2.提高MOOC师资网络教学水平,线上线下双管齐下

MOOC是一种教学技术,它是否能扬长避短,发挥其优势为教育服务,主要取决于掌握这门教学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各高校应加强对网络课程教学优势的教育宣传,使教师熟悉MOOC教学流程,加大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投入。对于一些不适合MOOC的一些实践、体育、实习类课程,可采取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方式,即学生利用MOOC平台进行理论学习,线下参与实践操作。双管齐下的方式能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教学不同的优势,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实现双赢。

3.采取多种学习模式相结合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近几年还涌现出了一些其他新型学习模式,如微课、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要提高教学效率,可将MOOC与这些新型学习模式相结合,如将MOOC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学生在课前或课外先观看教师录制的10-15分钟MOOC视频,课中回到教室与教师同学面对面进行深度讨论及交流,在MOOC的辅助下,教师更好的成为了学生身边的“教练”,而非讲台上的“圣人”,这种混合教学模式,既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结语

时代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对教育界的影响深远,积极探索MOOC与传统课堂、各类新型教学模式的相融合方式,利用优质MOOC资源,实现多方优势互补,让学生分享到更优质的教学资源,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使学习者成才,使教育者成长,这是我们所期盼的。

猜你喜欢

学习者课程教师
最美教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教师如何说课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