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研究

2020-09-29潘梦来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跨文化思政

潘梦来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南宁 530001)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人民网,2016)。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出,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应在传统“思想政治课”基础上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专业教学和通识教育的全过程,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资源。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阵地。然而,目前在高职语境下开展课程思政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尚不多见,各类高职课程如何开展课程思政亟需理论指导。

一、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的基础

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我们应从宏观的顶层设计出发,在中观和微观层面上设计课程思政改革的实现路径。鉴于前人研究缺乏关注微观的课程思政改革设计,本研究拟以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为中心,通过个案分析法,为各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提供思路。

1.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在众多课程中,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是公共必修课,是受众面最广泛的课程之一,具有连通中外语言、文化和意识的重要作用,因此是十分重要的课程思政平台。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下称《要求》),高职英语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属于通识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聂迎娉和傅安洲(2018)指出,通识教育是隐形教育的重要构成,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因此理应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平台。因此,探索高职英语课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模式不仅是改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也是改善高职英语课程的必经之路。

2.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的理论依据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改革必须综合课程教学目标和思政教育的目的,以英语学科和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为出发点,以二语习得理论为基础,挖掘思政资源,改进教学。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至70年代,主要描述人们如何在课堂内外学习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并解释其背后的内因和外因(Ellis,1997)。多年来,学者们从语言学、话语、社会及心理语言学等角度对二语习得进行研究,形成了如“跨文化交际”理论和“思辨能力”理论等诸多颇具影响力的理论。从课程思政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些理论,不仅符合新时代对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及思辨能力等核心能力的要求(杨莉芳,2018),还有助于为开展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找到坚实的理论依靠,增强我们的理论自信,促进课程思政改革实施。

(1)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一直是国内外外语教育研究者(如,Byram,1997;贾玉新,1997;Deardorff,2004;孙有中,2016)讨论的重点。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的普遍特征,跨文化交际的本质属性是一种能力,且这种能力可以从知识、技能和态度等三个方面进行培养。因此,外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也从这三个方面着手。有学者从理论构建的高度提出新时代外语教育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指导原则。例如高一虹(2002)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应同时重视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和本土化(localization),及文化的动态性和多元性;李尚宸(2019)进一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指出面对今天充满高低情景文化(high and low context culture)摩擦、文化价值博弈和经验感知魅力的跨文化交际环境,我们应提升大学生文辨识不同文化能力和对跨文化交流的敏感度,并教育他们维护本族文化。在实践层面,孙有中(2016)提出,外语学习者仅了解外国语言和文化的历史和现实是远远不够的,应还应了解中国文化,通过比较发现和理解中西文化异同,树立真正的起跨文化意识。

然而,当前我国外语教育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研究还存在不足。首先,当前外语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片面强调学习西方文化,忽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傅蜜蜜,2018;陈友军,2019)。第二,缺少对非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研究,包括系统理论模式,具体教学策略和方法等(顾晓乐,2017)。第三,高职语境下公共英语课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并不多见。随着中国进一步迈向世界舞台中心,各行业对外交往的机会与日俱增。这给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新要求:培养具有广泛国际视野,较强跨文化意识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刻挖掘语言和文化中的思政资源,以公共外语课为平台广泛培养和坚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

(2)思辨能力与外语教学

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又称高层次思维能力(文秋芳,2008),是源自西方哲学的概念(尹晶,2018)。Yang和Gamble(2013)指出,外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经历,提升他们的学业成绩,帮助他们为变化的世界做好必要的技能准备。

国内外学者尚未在思辨能力的定义和理论模型上达成一致。认可度较高的一个定义来自Paul和 Elder(2006,转自文秋芳,2008),他们认为思辨能力是指“为了决定某东西的真实价值,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的能力,文秋芳(2008)据此提炼出思辨能力的“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等三个维度;孙有中(2015)则将思辨能力放在情感态度和认知技能等两个层面进行论述,包含“勤学好问,相信理性,尊重事实,谨慎判断,敏于探究,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及“能对证据、概念、方法、标准、背景等要素进行阐述、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在我国,思辨能力培养往往在外语课堂中进行,因为外语教育关涉不同语言、文化和思维,是开展思辨能力培养的理想环境(McGuire,2007,转自马利红,刘坚,2018)。因此,如何在外语课上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是当下研究重点之一。

近年来,外语课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理论建设层面上,文秋芳(2008)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思维能力层级理论模型,为后来学者研究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实践层面上,伊蕊(2014)以某一课程教学为案例,从课程内容、教材选择等方面论述培养思辨能力的做法;王婷(2019)和林岩(2019)分别将思辨能力培养与发展放在英语写作课和英语辩论课的背景下进行考察。但是,高职语境下公共英语课程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尚不多见,不是因为技术技能人才不需要思辨能力,而是现有研究未能完全正视高职学生思辨能力的问题。事实上,高职学生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发展思辨能力,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今天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将部分教学素材转换为思政资源并加以利用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教学设计与分析

对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首先要明确改革的目标。陶文辉和邓泽民(2018)指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分别是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将这一目标语与外语教学有机结合,发现外语教学可以通过提升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学生辨别、分析和评价语言背后意识形态(广义上的意识形态即集体观念,政治上的意识形态是广义意识形态的一种,笔者注)的影响(朱毅,陈世润,2017),从而保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和文化自信——这正是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的目标。在这一目标指导下,我们应打开思路,以更宏观的视角,并结合学科特点寻找“思政资源”。笔者认为,高职公共英语的现用教材,常用的补充文本和常见的多媒体资源等都是思政资源的重要来源。我们可以通过合理设计将它们转变为思政资源,实现全程育人的目标。

本文拟选取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高职英语1》中第六单元(What a Golden Week)的阅读部分为教材,运用孙有中(2016)提出跨文化教学五原则,即思辨、反省、探究、共情和体验为理论框架(孙教授指出思辨能力是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组成),示范设计公共英语课教案(表1),以具体展示如何从现有教材中提取思政资源,以及如何在课堂内容和活动设计中利用各类思政资源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本教案适用于两课时(共90分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教学对象为高职非英语专业一年级新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彼此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如何针对学生实际英语水平设计教案,使教学既融合思政教育,又实现教学目标是教案设计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没有前车之鉴,我们在设计时本着“不断尝试”的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努力尝试高职公共外语课程思政改革。

步骤 时长 主要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 训练能力第一步 10分钟 引起学生兴趣,引入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请学生回想自己家乡庆祝中国农历新年的活动。播放视频,展现几个国家庆祝中国农历新年的方式(3-5分钟)。学生组内讨论国内外庆祝中国新年的差异。1、教师单独提问,学生单独回答。2、学生观看视频。3、学生进行组内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回答教师抽问的问题。探究

步骤 时长 主要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 训练能力第五步20分钟深化学生对中国特定节日的认识,增强文化认同感1、教师展示,学生阅读理解。2、教师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并做简短汇报。3、教师小结思辨第六步15分钟认识词汇含义与意识形态的联系探究第七步5分钟1、展示关于中国设立9月30日为烈士纪念日的文本,并引导学生进行词块学习和阅读理解。2、教师提问:1)Do you agree with the article on the reasons why the Commemoration Day is set up,why or why not?(你是否同意文中提及的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原因,为什么?)3、教师小结:设立“烈士纪念日”是为了铭记历史,青年学生应秉持奋斗的精神,发愤图强,实现自我价值。1、提出后续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List heroes from both China and the west who you know(列举你认识的中国和西方影响人物。)2)Use three words to describe the heroes you list.(各用三个词描述你刚刚列举出的英雄。)3)What are the difference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se heroes(这些英雄的特质有何异同?)2、教师小结:中西方对“英雄”概念的构成不尽相同,这反映出意识形态的差异,我们应加以注意,并学会辨别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1、教师问题,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抽查学生回答问题2、教师小结回顾学习主题,巩固课堂内容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本教案以现有高职公共英语教材为出发点,非英专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基础,英语教师备课和教案设计灵活方便为原则,利用发散性思维从语言、文化与社会角度拓展教材内容,通过教师提问的方式将教材和拓展素材转变为思政资源并对其加以利用,目的是为了实现以下双重教学目标,即增强学生文化认同的思政教育目标,和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认识语言对意识形态构建作用的外语教育目标。

思政资源选取方面,本教案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目标指导下,以教材提供的爱丁堡除夕夜庆祝活动为基础,设定“节日”为教学主题,首先延伸至类似的中国传统佳节——春节,再延伸至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烈士纪念日”,并以两个节日为基础提出一系列思辨问题供学生讨论。其实,“节日”作为英语教学活动的主题早不稀罕,而本教案最大的不同在于融入了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及特殊纪念日的思辨,要求学生在讨论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尝试体验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在讨论特殊纪念日意义的基础上,尝试探索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动力;在讨论中西方对同一个词不同概念构成的基础上,尝试认识词汇对意识形态的反映作用。这些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再停留于“区分中西方差异”的传统目标,而是以发现意识形态差异,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坚定文化自信为指导,将普通素材转化为思政资源加以使用,实现全程育人的目标。

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上,本教案紧密围绕“假日”主题和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大量课外素材补充,并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讨论的方式开展课堂活动。伊蕊(2014)认为,思辨能力的培养首先依赖于教师的课程设计和材料选择。因此,本教案基于“holiday(假日)”的教学主题,筛选中国传统新年和中国烈士纪念日相关的补充材料,引导学生对中西方节日和特殊纪念日现象及其引申话题进行跨文化学习和思辨,希望学生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并进一步辨别、分析和评价中西方对“英雄”不同的意识形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在教学活动方面,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培养思辨能力的关键所在(裴正薇等,2018)。因此,教师应明确每次思辨训练的目的,在目的指导下预设问题并根据学生具体反馈及时调整。例如,本教案的第六步要求学生分析中西方对“英雄”概念的不同解构,首要目的是引起学生注意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深层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语言对意识形态的表征作用。在今后的课程中,可以就这一方面加强训练,使学生逐渐获得辨别中西方意识形态差异的能力。

三、小结

本文首先回顾了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与改革取得的成果,接着论述了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从英语学科教学的角度探索了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理论基础,提出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帮助大学生认识并辨明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保持政治正确,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我国文化的自信,最后以现有高职公共英语教材为出发点,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实际英语水平为基础设计了示范教案。本研究旨在进一步完善高职语境下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为一线公共英语教师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活动设计提供指导和示范。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公共英语课程和课内教学外,还有其他各类专业课程,和课外教学和学生活动等方面需要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未来学者可从这些主题着手,共同完善高职课程思政改革研究。此外,本文提供的教案设计是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教学实践的初步构想,需在实践中检验并进一步提升。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跨文化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