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误服经消化道吸收中毒的护理特点总结及护理宣教

2020-09-27梁梅婷卓翠芳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17期
关键词:消化道中毒物品

梁梅婷 卓翠芳

小儿的生理及心理均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且对于新生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易误食某些物品而导致中毒[1]。另外,黎珍艳[2]指出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也与小儿药物中毒具有一定联系,表现在家长未对物品进行严格管理。误食中毒物品后经消化道吸收出现呕吐、腹泻、头痛、大汗等症状,随后进入血液循环,达到肝脏、肾脏、肺脏、脑部等器官组织,出现意识障碍、休克等,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3]。催吐洗胃是临床干预小儿药物中毒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减少胃肠道对毒物的吸收,另一方面加速机体对毒物的代谢,从而减轻症状,对于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4]。但由于小儿的特殊性,其认知能力低下,对外界的刺激易产生较大的应激反应,故在治疗的同时应配合积极有效的护理以确保临床诊疗工作的顺利。本文对本院急诊科2019年1月—2019年12月接收的42例经消化道吸收中毒患儿进行研究,均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及系统的健康宣教,并与同时期实施常规护理的43例患儿进行对比,观察患儿预后情况及心理状态,分析总结护理特点,并提出健康宣教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院急诊科2019年1月—2019年12月接收的85例经消化道吸收中毒患儿进行研究,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抽取43例列为参照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1~8岁,平均(2.67±0.56)岁;就诊时间20 min~6 h,平均(2.34±0.62)h。另42例列为研究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1~9岁,平均(2.42±0.61)岁;就诊时间22 min~6 h,平均(2.63±0.51)h。两组基础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患儿就诊时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呕吐、腹痛、腹泻、大汗等,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休克、昏迷等症状。

纳入标准:经实验室检查、家长主诉、患儿临床表现确诊为消化道中毒[5];家属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药物过敏者;合并心、脑、肝、肾、肺等器官疾病者;精神障碍者。

表1 预后情况对比(例)

表2 心理状态对比(分, x- ±s)

1.2 方法

(1)参照组:常规护理:洗胃护理、用药指导、心理护理等。(2)研究组:综合护理干预:①洗胃:使用改良过的胃管给予患儿洗胃,并选择注射器抽吸法;尽可能选择较粗的胃管;洗胃前使用对胃管前端进行润滑,插入时动作应轻柔、缓慢;洗胃时保持患儿侧卧位,并关注患儿面色、血氧、血压等指标变化情况;严格控制洗胃温度,一般为27℃;注意洗胃液剂量,一般按15 mL/kg计算,每次剂量≤250 mL,同时注意输入和输出液剂量相当;将胃内残留毒素彻底清洗干净,当抽出的液体与输入液颜色、清澈度一致、且无异味时则说明洗胃完成,可停止洗胃;关注胃黏膜情况。②用药护理:遵医嘱按时、按剂量给予患儿用药,用药后密切观察有无不良反应、过敏、药物中毒等现象的发生,避免加重中毒。③病情观察:密切关注患儿的生命体征及意识变化情况,并按要求进行记录,发现异常及时处理。④体位护理:洗胃后保持患儿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鼻腔分泌物和残留药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⑤心理护理:对于年纪较大、可进行交流的患儿可给予其心理安慰,询问患儿心理的想法,护理人员注意倾听,并给予针对性疏导;使用肢体语言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获取患儿的信任,加强患儿的配合;及时告知家长患儿的病情状况,给予心理安慰。⑥饮食护理:避免摄入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注意少食多餐;多摄入富含微量元素、蛋白质的食物,补充机体营养,以供患儿生长发育的需要。⑦健康宣教:在做每一项护理操作时均对患儿家长进行合理的解释:洗胃前告知家长洗胃的目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加强家长的配合;用药时向家长介绍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不良反应等,加强用药期间的观察,避免对患儿造成进一步的伤害;向家长介绍常见的经消化道吸收中毒物品的名称、种类、中毒临床表现等,使家长认识到消化道中毒的危险性,并告知家属应放在患儿无法够及的地方,引起家长的重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加强对患儿饮食、活动、异常表现的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就诊;告知家长小儿的生理解剖特点及护理要点,并使其掌握主要的小儿护理方法。

1.3 观察指标

预后情况[6]:患儿经临床护理后,根据2 d内临床症状的表现分成轻度、中度、重度3个等级:轻度:仅出现腹痛、腹泻等轻微症状;中度:在轻度的基础上伴有昏迷、昏睡等症状;重度:在中度的基础上伴有神志不清、癫痫等重症。患儿的临床表现越轻,说明患儿康复程度越高。

心理状态:于护理前后使用改良耶鲁术前焦虑量表(the modified Yale preoperative anxiety scale,m-YPAS)、儿童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of children,STAIC)完成对患儿心理状态的评估:m-YPAS:包含语言、发声、情绪表达、明显的警醒状态、父母的作用5个部分,共22个条目,总分0~100分,分值越大,焦虑水平越高[7];STAIC:分为状态焦虑量表、特质焦虑量表两种类型,各20个条目,采用1~4级评分法(1~4分),前者评估儿童应激状态下焦虑水平,后者评估经常性情绪体验,分值越大,焦虑水平越高[8]。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数据计算采用SPSS 22.0软件,(%)表示为计数资料、(x-±s)表示为计量资料,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预后情况

研究组轻、中度占比100.00%,高于参照组83.72%,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心理状态

护理前,两组m-YPAS评分、STAIC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m-YPAS评分、STAIC评分均有所下降,且研究组下降程度大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 讨论

小儿误食物品后经消化道吸收中毒是临床常见疾病,与患儿年龄小、好奇心重、家长管理物品不严等有关,以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呕吐、大汗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并发癫痫等,甚至死亡[9-11]。临床多在治疗的同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以确保疗效,促进患儿的康复。近年来随着护理学的发展,临床对小儿经消化道中毒的护理更加重视,并逐步形成针对中毒的护理模式[12]。研究表明[13],小儿误服后中毒表现多集中在胃肠部位,通过及时清除胃内毒素,并缓解其毒素反应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并为患儿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

本文通过对85例患儿进行研究,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常规护理与综合护理干预,结果显示综合护理组患儿预后情况优于常规护理组,说明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儿的康复。本研究通过分析,并总结出小儿误服经消化道吸收中毒的护理特点在于以下几方面:洗胃是干预消化道吸收中毒的主要措施,但洗胃属于创伤性干预手段,若操作不当易造成对患儿胃肠道黏膜的损伤,甚至引起误吸[14-15],故在护理时应加强对患儿胃肠道黏膜的关注,洗胃时观察有无血性液体,通过选择合适的胃管、润滑胃管、操作轻柔缓慢、保持患儿侧卧位、严格控制洗胃液温度与剂量等措施能够避免人为因素对患儿的创伤,同时尽可能减少人为的刺激,保证患儿的配合度。用药时加强对患儿不良反应的观察,以便于能够及时发现患儿的异常情况,从而及时进行处理,避免加重病情。由于陌生环境、诊疗操作等对患儿产生一定的刺激,加之中毒表现给患儿带来的痛苦,易引起患儿恐惧、害怕、抗拒等情绪,不利于临床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心理护理很有必要。有研究指出应用肢体语言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遵医行为[16],本研究在与患儿的沟通过程中使用肢体语言以取得患儿的信任,注重倾听患儿的想法,从而获取有效的信息,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患儿m-YPAS评分、STAIC评分均有所下降,且综合护理组下降程度大于常规护理组,说明积极有效的沟通有助于消除患儿的负性情绪,促进其心理健康。对家长进行科学的饮食指导能够避免对患儿胃肠道的损害,从而起到保护胃肠道功能的作用。由于小儿误服物品中毒与家长的认知程度存在一定联系,故本研究对家长进行系统的健康宣教,主要在每项操作前、用药时进行相关知识的解释,加强家长对患儿病情的了解;并强调药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避免中毒事件的再次发生;以及给予家长小儿日常生活护理的指导,加强对患儿异常情况的观察,以便于早期发现病情,及时就诊,改善预后。

由此可见,对误服物品经消化道吸收中毒的患儿进行洗胃、用药、病情观察、体位、心理、饮食护理能够有助于改善治疗效果和患儿的心理状态,同时对家长进行用药、护理操作、物品管理等方面的健康宣教能够提高其认知度,提高其配合度,促进患儿预后。

猜你喜欢

消化道中毒物品
称物品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双十一”,你抢到了想要的物品吗?
观察消化内镜新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中毒
谁动了凡·高的物品
爸爸中毒了
天哪!我中毒了!
《西游记》中毒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