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部编教材《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想与课堂实录

2020-09-26李鸿杰

新校园 2020年10期
关键词:律诗仄仄格律

李鸿杰

一、教学设想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辙的作品。这是出现在新版部编教材中的新作品,在以往语文教材中没有出现过。

对于古代诗歌学习,诗人借助诗歌要表达什么,历来是诗歌教学的重点,本诗也不例外。对学生来说,苏辙诗歌相对陌生,此诗相关写作背景容易成为授课重点,特别是我们受以往诗歌教学习惯的影响,容易在“背景”上用力太多。正如葛兆光所说:“阅读一首诗时人们常常想到‘背景’……‘背景’成了一个既定思路,几乎每一个批评家都对它司空见惯,在评论诗歌时毫不犹豫地信手拈用,但很少有人对它似乎天经地义的权力提出质疑,问问它凭什么充当理解诗歌意义的基础?”(《汉字的魔方》P3)如果占用课上时间介绍相对陌生的诗人及其写作背景,未必是最佳的安排,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有舍本逐末的嫌疑,对诗歌本身的品读,应该是最重要的事情。教师可以把有关苏辙及此诗的相关背景整理出来,让学生预习参考,这样似乎更妥当。那上课主要讲什么?作为一首七言律诗,自有其格律特点。长期以来,中学诗歌教学对诗歌形式方面的关注,相比于诗歌主题、诗人抒发的感情等,实在太少。同时,这首诗自身在聲律方面有其特殊性,比如入声字的问题。如何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诗词格律方面的知识,在新课程背景下,值得认真探究。所以,在这首诗的课堂教学中,稍微侧重在品读涵泳过程中渗透近体诗格律的知识,为高中古诗学习打开另一个天地,使诗歌主题、诗人感情、诗歌格律能呈现并重的学习模式。

二、教学目标

目标一:了解苏辙,品味收麦劳动中的亲情及田园生活的况味。

目标二:了解近体诗格律特点,了解入声字的常识,并在品读诗歌过程中提升对古代诗歌格律的敏感度。

三、课前预习

1. 苏辙与本诗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同叔,晚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但文采稍逊。作品有《栾城集》等。

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仕宦至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后连贬数处。晚年潜居颍昌,生活相对比较平静。对他来说,宦海已成浮云,他变成一个关心农事,享受家庭生活的“老农”,但因为家庭需要养活,其俸禄待遇因政治缘故被削夺,故而也常为衣食发愁,也就更关心农业生产。本诗即为其晚年农耕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2. 近体诗格律常识

有四声,必有平仄。平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格律诗的平仄类型并不复杂,如七律,只有四种类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七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即可,其余不变。

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苏辙这首诗的格律当为此式。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3. 找出入声字

查阅王力《诗词格律》,找到这首诗中的入声字。

四、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一首宋诗,苏辙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大家了解吧?

生:苏轼的弟弟。

师:对,他还是苏洵的儿子,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在一个光环无限的哥哥“阴影”下“委屈”的弟弟。

师:文氏大家可能不熟,“胸有成竹”的故事听过吗?说的是苏辙表哥文同(文与可),擅长画竹子。苏辙长女嫁给了文同的儿子,文氏外孙即长女之子,叫文骥,就是来收麦子的这个。从题目还可以看出是一首什么诗?

生:田园诗。

师:很好。诗是最适合读的文体了,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生读)

师:读的很好,体裁上这是一首什么诗?

生:七言律诗。

师:好,律诗讲究格律,比如对仗两联。对仗该怎样?

生:平仄相对。

师:很好。定位一首律诗的格律,可以有一个小技巧,不一定绝对如此,但适用于大部分情况。就是不只讲究对仗,还讲究“粘”,也就是每一联第二句第二个字的平仄要和下一联第一句第二个字平仄相同。比如“赖有”,“有”是仄声,那“三夜”的“夜”也是仄声。“一竿”的“竿”是平声,那“急炊”的“炊”也是平声。那么由第一句的格律也可以推出第二联的格式,结合对仗要求,如第二联就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下面,我把本诗范读一下。

(师读)

师:那么这首诗大家听来有没有觉得声律上有问题?

生:好像有。

师:第几个字?

生:我觉得第二联上联的“败”和下联的“舞”,都像是仄声了。

师:好。格律上有一条平仄调配的变通规定,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里允许可平可仄,但哪里不行?

生:第二联中的“比”和第三联中的“博”。

师:很好,这里要注意,“博”是入声字。但按现代汉语普通话发音,很难读出入声字。这首诗有不少入声字。“欲”“谷”……连“辙”“轼”也都是入声字。入声归在仄声里,即便我们读不出来了,也要知道这里用它合律。对待古代的东西,敬畏很重要。只要叫律诗,古人就会很认真地在写诗的时候让它合乎格律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律诗学习中都会遇到声律问题。而“比”,有人认为读“毗”,也就是毗邻。这个能读出来。

下面我们再一起读一遍。

(师生齐读)

师:好,除了声音上,在诗意把握上,结合注释,哪里不通处?

生:“足精神”不大明白。

师:好。这个“足”还真值得一说。这是语辞。五代王衍《甘州曲》有句:“柳眉桃脸不胜春,薄媚足精神。”“足”作“甚”讲,“足精神”就是很开心。首联中的“赖”,作“幸”讲。

田园诗多有明白如话的特性。本诗首联两句不难懂。到颔联,对仗就没这么工整了。这里“败场圃”,“败”怎么讲?“舞比邻”,“舞”怎么讲?

生:使动用法吧。

师:好,使动。意思上固然没错。过去我们也常这样讲。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也讲使动。但大家别忘了,这是诗,不是散文。尽量不要靠语法。语法是逻辑链条,而诗句中的不合语法处,正是精彩处。“绿”,视觉展开;“败”,雨的摧毁;“舞”,喜悦的表现。

这两句写外孙们来得正是时候,赶在天晴赶紧收割。收割要趁不下雨,这就是农时。而有意思的是,播种要下雨。所以,雨这个意象时好时坏。更重要的是诗人脱离了简单的感官感伤,从生活的角度看待一个自然意象。

而“急”,颈联,也体现另一种急切,急着做饭,多多买酒,犒劳勤快的外孙啊。

而最后一联,闭廪归来,麦子已经入库了。完事了,高兴啊,写首诗吧,姥爷爱你们,姥爷非常开心。

师:分析完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这首诗写收麦过程和劳作现场了吗?

生:没有。

师:这是什么手法?

生:侧面烘托吧。

师:好,一切围绕的是作者自己的体验。

这是别人的劳动,却依然是作者的田园。一个曾经的宰相,最终归园田,园田就是田园。苏辙努力让农事是农事,仿佛从来没有过政治。

五、教后反思

在授课过程中,本诗的重难点,一是对诗人所表达情感的揣摩。二是声律问题,特别是围绕入声字的声律问题,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入聲字在古代诗歌中普遍存在这一现象,并进而对古代诗词格律产生探究兴趣,这对古代诗歌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对传统诗歌教学是个有益的补充。但近体诗格律问题与入声字的相关知识,不是一节课能解决的,语文新课标强调群文阅读,其实,也可以从近体诗格律角度,把教材中的《登高》《锦瑟》等的格律放到一起,进行特殊的“群文阅读”。总之,对新教材古诗教学,到了该重视诗歌形式的时候了。

(作者单位:山东省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律诗仄仄格律
应该叫胸联
写诗拾趣
学诗4
偶感
学诗
近体尤工,律绝兼善
悬剑
张经建《当代格律诗词创作》
诗词“申遗”,进退两难的选择
深研句式 探寻诗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