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铭记中共党员惠中权

2020-09-26张利芬

时代人物 2020年11期
关键词:全县群众发展

张利芬

关键词:惠中权;靖边的发展

惠中权(1916-1968)陕西清涧县人。青年时投身革命,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清涧、吴堡、甘泉等县工作。1940年11月调任中共靖边县委书记。靖边县地处毛乌素沙漠的边缘地带,土地干旱贫瘠,人民生活贫困,所以惠中权同志全面接手靖边的工作后,就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把主要心思放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上。他以“深入群众,访贫问苦”为方法,经过不断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党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方针,再结合本县地广人稀、沙多土少、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极低、人民生活极度困难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兴修水利、造林种草、发展畜牧、大搞运输事业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方针,“形成了以牧草促畜牧,以畜牧促粮食的良性循环”。达到积极落实毛主席“克服空难,渡过难关”的指示,突出强调“拿出浑身解数干,领着父老乡亲脚踏实地干”。

一、兴修水利

靖边的农业发展较为落后,不仅是因为气候干燥,雨水稀少,而且由于地质浅薄,使得灌溉极为困难,在这些条件的共同作用下,使得靖边的粮食不能自给,每年依靠外县输入的约占全县粮食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要解决粮食问题,发展水利是头等大事。40 年代初,惠中权任中共靖边县委书记时,为了发展靖边的水利事业,号召山涧地区群众修筑堤坝,引洪漫地,“又亲到杨桥畔实地勘测,解决了水利建设中的地权、资金、劳力等具体问题,加固了坝墙,拓宽了水渠,1年内增修水浇地1500亩。”次年,在席麻湾的高崖子,王渠子的大黄口子、庙涧等地修造水漫地13000亩。在惠中权的带领下,全县农民纷纷行动起来,或一家出动,或团体行动,都积极地参与修造水漫地工程。“

1942~1943年间,惠中权组织重点地区的群众大修水利共浇地7000多亩,在水地上科学地进行复种和套种,亩产提高八九倍;修水漫地1000多亩,产量提高到1倍以上,从而受到了毛泽东的表扬。因此以改造农田、兴修水地、“山涧”引水漫地和打坝“引水拉沙”的经验迅速在陕甘宁边区全面推广,有力地促进了人民解放事业和农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靖边县人民政府把引洪漫地作为治理水土流失、发展农业的重要措施,组织群众大力修筑堤坝,拦洪造田。这些都离不开惠中权的组织与领导。

二、造林种草

靖边风沙大,植被稀疏,所以植树的重要性在这时显得尤为重要。40年代初,县委书记惠中权召全县人民植树造林,在解放区掀起造林热潮。虽然边区政府要求每户植树百株,但靖边县委却提出每户要植360株的任务。为了解决牧草问题,县委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首先是组织农民修建草园子,派专人管护,秋后再收割以备冬天使用,1942年、1943年两年时间,在全县建起人工草园子1500多亩,一亩约产五六百斤草,够一头牲口吃两个月;其次让农民群众利用荒山坡地种苜蓿5000多亩,1943年又种植苜蓿3000多亩;同时发动群众割野草,既能收割储存还能利于来年耕地的使用,1941年大旱,惠中权同志发动群众收割野草500万斤,大大减少了牲畜死亡率,1942年到1943年,群众每年割草均在200万斤以上。除此之外,在春季牲畜严重缺草时,组织农民上午耕地,下午挖草根等,既保证了春耕又增加了牲畜的数量。在惠中权的带领下,这些方法很好地解决了当时牲畜牧草紧缺的状况,同时又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他还向群众宣传“栽活一棵树,养活一只羊”、“少烧一斤粪,多打一斤粮”的道理。通过以上办法,从1942年到1943年,全县每年的牧草至少增加了1000万斤,有力保证了畜牧业的发展。

三、发展畜牧业

随着农业和林业的发展,以及牧草短缺问题的解决,靖边的畜牧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瘟疫大肆横虐,难以抑制,更难医治,“1943年古历正月到四月,靖边牛瘟传得很厉害,光镇靖区六乡一个乡就死了142头牛。”为解决牛瘟的问题,惠中权亲自到农村,几乎访问了所有有牛瘟的地方,调查瘟疫的具体情况和医治方法,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和坚持,找到了有效抑制牛瘟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牛瘟的传播。事后,他将医治牛瘟的方法记录下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对当时边区其他地方治理瘟疫提供了借鉴。对于如何发展牧羊业,惠中权更是费尽心思。靖边县全县共有十二万只羊,但由于羊瘟,使得牧羊业的损失很大。为此,他亲自研究羊死亡的原因,“他调查研究后认为,养羊和发展羊的问题,第一是饲养和放牧的方法;第二是解决牧草,其次是解决医药问题。”并且他从事实出发,对“如何养羊和发展羊”的问题做了全面详细的陈述。之后,县委派干部在全县广泛宣传饲养放牧技术和治疗畜病的药方,并在县里创办药社,在各乡成立防疫社,由县上统一投资和分配药品,鼓励私人开办药铺,派专人对他们进行培训。最终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有效解决了牲畜瘟疫的传播与蔓延,使全县的畜牧业迅速发展起来,同时又使全县的牲畜粪土有力地保证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四、运输业

“为了打破国民党的政治、经济封锁,惠中权同志提出了“一驮盐一匹布,一斗盐二斗麦”的口号,发动群众运盐”,组建靖边县长年运输队,发动群众开展贩卖活动,使全县运输事业大大发展起来。驮盐在当时是靖边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来源,是保障供给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产业,在经济地位上仅次于农业。在靖边发展驮盐也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是靖边历来有驮盐的传统,农民有驮盐的工具和经验。至1943年,全县有长脚毛驴2300头,骆驼250峰,另外从杂役用毛驴中抽出600头,组成长年运输队;又从6000头耕牛中抽出600头,利用农闲时间参加运输,全年运盐35000多驮,每驮盐净利2500元(旧币),仅运盐一项获利8750万元(边币);其次是靖边的地理位置好,距离盐池只有4站或6站,到延安也只有6站,既便利长脚又便利短脚。这些优势极大地便利了驮盐的发展。在惠中权的组织和规划下,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措施组织和帮助群众发展驮盐,换回了大量的粮食、布匹和日常用品,满足了群众对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同时吸引了更多群众加入了运盐业中,使靖边的运输业有了巨大发展。因此,在1942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召開的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惠中权同志受到表扬。毛主席在会议报告中强调指出:“特别是靖边同志这种认真努力、实事求是的精神,值得各县效法”。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的《向领导经济建设受奖同志学习》的社论中指出:“他们之所以成功,主要并不是客观条件特殊有利,而是因为他们能认清经建工作的重要意门,寻出当时当地和自身的具体特点,一切经过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并以艰苦卓绝的精神来组织工作的进行。他们的这种精神就是我党整风运动中所提倡的正确精神,就是创造性的马列主义精神。他们的成绩正是我们经建工作者和一切工作者的辉煌范例”。

惠中权在任职靖边县委书记期间,工作认真踏实,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实际,总结经验,处处为群众办实事,所得成绩卓越,尤其是靖边县的林业、畜牧业和水利建设等事业得到了很大进步。在他的领导下,靖边的经济在短时期内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对靖边的政治、经济封锁。1942年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召开的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毛泽东主席高度表扬了惠中权在靖边的工作,并授予惠中权同志模范县委书记称号。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实事求是,不尚空谈”,赠惠中权同志。”时至今日,“实事求是,不尚空谈”这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仍镌刻在中共靖边县委机关办公大楼上,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靖边党政军干部和人民群众为振兴靖边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而开拓奋进!

注释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靖边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靖边文史资料》(第三辑),1994年,69页

猜你喜欢

全县群众发展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