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0-09-26钟熔

时代人物 2020年11期
关键词:和而不同臣子国君

钟熔

关键词:孔子;和而不同;当代价值

一、“和同之辩”的历史追溯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可以发现有“和”“同”二字的记载。如在《周礼》《周易》《国礼》《左传》等典籍中都有关于“和”“同”二字的论述,据《周礼·冬官考工记》载:“和则安。”[1]《周易·系辞上》载:“二人同心,其利断金。”[1]《礼记·月令第六》载:“天地和同。”[1]等。此时的“和”与“同”意思相近,“和”是和谐、和平、调和的意思,“同”则为相同、平等之义,此二字尚未含有相反的意思。

最早对“和”与“同”进行哲理性探讨并论证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是西周周太史史伯。据《国语·郑语》记载,史伯阳甫在与郑桓公探讨治国得失时,对“和”与“同”这两个概念进行了一番颇有启发意义的哲理阐述。史伯指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2]史伯指出,“以他平他谓之和”,事物相“和”才能生成新事物,“若以同裨同”,即事物之间若只有一致性,排斥差异、多样性,那么事物将无法达到长久的发展。这表明史伯在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中,由事物的构成要素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和”与“同”的辩证关系,包容多样性、尊重差异,并通过调和以达到和谐的事物才能生生生不息,排斥差异而形成的事物最终只会走向灭亡。史伯把“和同之辩”延伸至政治领域,他认为国君如果只听取与自己相同的意见,却排斥其他不同建议,长此以往,会导致政治腐败,从而造成社会动乱的局面,危害极大。史伯对“和”与“同”所做的哲理阐述,论证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具有深刻的开拓意义。

到了春秋时期,齐相晏婴进一步论证了“和”与“同”之间的差别。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齐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车赶来了。因此,景公认为满朝官员,只有梁一人是与他意见相“和”的。晏婴回答齐景公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3]大致意思是说,“和”跟做肉羹是一样的道理,要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方能调制出味道恰好的羹汤,若只是用水调和水,便不能调制味道好的羹汤。君臣关系亦如此,臣子不能只附和国君的话,国君认为对的,其中会包含了不对之处,臣下进言指出不正确的地方,使对的意见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对的,其中也包含了对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正确的,便可以去掉不对的地方。以此可以达到政事平和且不违背礼议的良好局面,百姓也不会有争斗之心。

二、孔子“和而不同”思想的阐述

周太史史伯和晏婴所阐述的“和同之辩”,使孔子受到启发,于是在继承前人“和同”理论的基础上,将其进一步拓展延伸,提出了“和而不同”思想,把“和同之辩”由政治论说提升到人格的高度,拓宽了应用领域,强化其普遍意义,并将“和而不同”归入中庸的范畴,进而演变成“中和”的思想观点。

《论语.子路》中记载:“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君子善于处理好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思想,在尊重不同观点的基础上谋求“和”,从而达到实现互补、和谐的状态。小人的做法则有所不同,他不能容纳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或是对别人的观点盲目趋从,排斥差异,导致走向片面。孔子把“和”与“同”当作区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从而将“和同之辩”提升至人格的高度,在史伯和晏婴“和同”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其含义,蕴含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

对待国君的意见,孔子一向主张“和而不同”的做法,认为臣子要敢于直言进谏。在《论语.子路》中记载了孔子与鲁定公的对话。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4]鲁定公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会使国家兴旺或者灭亡,孔子回答说做国君不容易,而做臣子也非易事,当臣子能够对国君的话有所取舍,国君说得不正确的地方也敢于指出并劝说改正,辅佐国君制定正确的政策,并对国事提出有效建议时,近乎可以说是“一言而兴邦”,而如果臣子不敢违抗国君,对国君的话只会一味顺从,国君说得不对之处也不敢指正,便会造成“一言而丧邦”的后果,给整个国家和百姓带来祸患。此处,孔子通过君臣关系来论证“和而不同”的辩证关系,指出臣子对于国君的话应当采取“和”的态度而非“同”的做法。

此外,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包含着辩证法思维,“和”中包含着“异”,“同”则排斥“异”,事物相“和”才可实现统一。世间万物千变万化、多种多样,要达到“和”的统一需要建立在尊重万物“不同”的基础之上,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事物之间才可以平等相处、互相包容,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中共存、共融,达到和谐的美好状态。

三、“和而不同”思想的当代价值

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后人的思维习惯,在当今时代纷繁复杂的背景下,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仍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为解决当代政治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重要思想资源。

首先,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对当代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当今世界正处于快速变化发展的阶段,各国之间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已连结成为一个“地球村”。在这个大背景下,国与国之间又因为制度、文明等原因不免产生强烈碰撞。西方文明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之上,主张竞争式思维,注重效率。在过去,这种思维对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确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这种对立性思维也暴露了十分明显的缺陷,即在这种思维主导下的国家、社会与民族,遵从“非此即彼”的狭隘性思想,忽视了与其他国家共同探索、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可能性,从而阻碍国家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此时,各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若能秉承“和而不同”的理念原则,努力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在与其他国家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方面,进行友好交流,做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将有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造福全人类。

其次,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在当代社会文明建设中可以发挥重要价值。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然而,在工业文明主导下的当代社会,人们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加上生活节奏快、人际冷漠等因素,给心理健康、家庭道德、社会风气等带来了困难和“瓶颈”,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对此,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能够为当代社会中存在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不相适应的情况提供重要启示。处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不仅需要物质基础作为生存保障,还需要具备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道德修养以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达到“和而不同”思想中的和谐统一。将孔子“和而不同”思想所包含的身心和諧的价值理念注入到社会文明的宣传教育中,能够帮助人们建立物质与精神的良性循环,从而推动社会良好风气的建设。

最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工业文明的发展,破坏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们需要思考探索与自然保持平衡的状态。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主张与自然和谐共处,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合理开采资源,这为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极为有益的思想资源。

注释

[1] 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2] 国语(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1 419.

[4]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猜你喜欢

和而不同臣子国君
师旷劝学
浅谈中唐诗歌中屈原的“臣子”形象
夜空幻想
狂泉
“和而不同”的美好婚姻
中华文化中的全球治理之道
时代发展下的词汇意义流变
谈判要追求“和而不同”
谈判要追求“和而不同”
狂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