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

2020-09-26王平李扬扬张宝莹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图书馆

王平 李扬扬 张宝莹

摘 要:文章通过对黄河沿线9省的代表性图书馆在保护和传播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黄河非遗”)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对黄河非遗的重视度不够、馆藏资源建设方式单一和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提出重视各地方黄河非遗文献的收集、加强馆藏非遗文献特色数据库建设、增加黄河非遗馆藏资源建设的新形式等对策,并进一步具体确定黄河非遗相关文创产品开发与发展目标,以使图书馆更好地发挥其在保护和传播黄河非遗方面的重要作用,使我国黄河非遗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宣传,为我国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播提供可供借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0)08-0008-07

关键词: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

隨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的文化软实力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各国文化的特色之所在。但目前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人民普遍的意愿和共同关心的事情[1]。在我国,由于地大物博的特征,有着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根源之所在,千百年来,它不仅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2]作为黄河流域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19项世界文化类遗产,占全国总数41项的46%[3],因此,保护、传承和发扬好黄河文化遗产是我们当前必须承担的使命与担当,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黄河文化遗产是我们迫在眉睫要解决的事情,而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场所之一,是为广大公众保存、提供和传播信息资源的重要机构,对保护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目前,国内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书馆”的研究均较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图书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例如,文琴梳理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政策,并阐明图书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主要从传统文化资源、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等方面展开,最后提出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扮演着重要参与者的角色[4];Debal C Kar对印度数字图书馆以及对文化遗产数字化进行了研究,旨在以数字方式保存和传播在印度重要的人类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5]等。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资源建设的研究。例如,黄惠平探讨了公共图书馆构建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资源体系的主要阶段及主体内容,从深度整合利用非遗文化资源、创新特色资源的汇集方式等四个角度,提出了完善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非遗馆藏资源建设的建议与对策[6]等;Sarah Baker等对记录和保护澳大利亚文化遗产的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社会遗产部门的生产现状进行了分析,由此提出相应的措施保护该部门的未来发展[7]等。③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研究。例如,熊炜对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优势与策略进行了探讨[8];Rupali Madan等对图书馆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管理进行研究,并详细讨论了在信息通信和技术(ICT)领域应用程序的协助下向读者提供的服务[9]等。这些文献为我国图书馆在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但就目前而言,我国有关“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书馆”的研究甚少,因此本研究对黄河沿线图书馆进行调查研究,以此发现其在保存和传播黄河非物质文化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使黄河沿线的各类型图书馆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文化遗产的职能,使图书馆在保护和发扬黄河非物质文化等方面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我国图书馆在保护和传播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经验,进而努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以文献分析法和网络调查法为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是指通过对搜集到的某方面文献资料进行研究,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启发,从而引出自己的观点的分析方法,这些已发表的文献资源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有利于研究结果的科学性。而网络调查法作为一种新兴的调查方法,具有便捷、调查效率高、成本低、不受时间和空间制约等特点,可以很好地补充在使用文献分析法时遗漏的一些重要信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弥补不能到实地调研等不足。

1.2 研究样本

因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仅存于特定区域,因此本研究选择黄河所流经的内蒙古、山西、陕西和河南等9个省区的图书馆进行调查。但是,由于调查数量的庞杂,也为了解我国不同类型图书馆关于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现状,因此本研究仅选取9个省区各具代表性的1所公共图书馆和1所高校图书馆,即9所公共图书馆和9所高校图书馆、共18所图书馆作为研究样本,以使调查更具可操作性,结果更具全面性和科学性,同时也能为图书馆提供借鉴和启示。

2 图书馆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资源现状

本研究以黄河非遗为对象,研究其在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过程中现存的和未来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本节重点介绍黄河非遗馆藏资源的基础理论和保存现状。

2.1 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资源概述

黄河非遗馆藏作为一种信息资源,不仅包括狭义的文献资源,还包括非遗相关的工作人员、技术、预算和馆舍、设备等物质基础。

图书馆向用户提供非遗文献信息服务的质量与馆藏资源的质量密切相关,在黄河非遗文献的收录、整理工作中,特色馆藏资源的建设又是提高非遗馆藏资源学术与研究价值的重要方法之一。特色馆藏指图书馆为更好地保存黄河非遗成果,对黄河文化方面的特性文献信息资源进行重点收集、选择、分析、加工、组织,使之具有黄河文化特质的个性化文献[10]。在对各图书馆进行考察的过程中,研究人员要明确黄河非遗特色馆藏必然是经过长期的、多人的不懈努力收集和积累而形成的。

黄河奔涌在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中,流淌在各朝代倾覆、开辟与重构的文明之渠。中华民族用母亲河、黄河大桥、黄河水车等文明符号承载了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黄河水哺育着自强不息的华夏民族,并不断延续着华夏人的民族记忆。因此,黄河非遗馆藏资源具有以下特点:①民族性。黄河文化以其独特的民族特性闪耀在民族文化之林,黄河非遗馆藏资源必定以其独特的民族性独立于其他文献资源。在开发非遗特色馆藏的过程中,民族性是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吸引图书馆用户的关键。②传承性。传承是中华代代同胞面对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发挥主观能动性所进行的活动,也是图书馆如今得以保存黄河非遗、学习黄河文化的关键。黄河文化蕴含的传承性必将融入非遗馆藏资源的方方面面,成为图书馆非遗特色馆藏的独特代号。③多样性。黄河非遗馆藏的多样性既体现为其蕴含的文明内容、特质多样,也体现为馆藏资源种類、形式的多样。契合当前各图书馆开发数字馆藏的趋势,黄河非遗特色馆藏资源要在做好传统印刷型文献资源收集与保管、组织、利用工作的基础上,重视相关数字化文献和数据的录入,或与市面上较成熟的非遗数据库达成合作[11]。

2.2 图书馆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资源的组织建设

本研究通过调查18所图书馆有关黄河非遗资源的组织建设和宣传状况,了解图书馆有关“黄河非遗”的馆藏现状。关于黄河非遗资源建设的调查指标分为“有无特色馆藏库”“特色馆藏库中是否有相关资源”“馆藏资源数量和种类”及“相关内容的创新性资源”四项;有关黄河非遗文化宣传的调查指标主要有“网站首页是否有相关内容”和“相关内容的专门说明”两项,具体情况见下页表1。

调查显示,黄河流域各公共图书馆特色馆藏数据库建设差距较大,在18个调查样本中,四川省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和青海大学图书馆没有特色馆藏库,则不满足后续调查指标的样本要求;15所有特色馆藏库的图书馆中,一些图书馆不以“特色馆藏库”或“特色资源”命名,如青海省图书馆的“魅力青海”、山东省图书馆的“山东文化记忆”等。由此可见,大部分公共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库均以其所在城市为重点,为开发城市文化内涵而建设,并未着重关注黄河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而在15所有特色馆藏库的图书馆中,仅有9所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库收藏了黄河文化或黄河非遗的相关资源。在黄河流域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学术界与公众对黄河非遗的了解和重视不足,因此,着力开发特色馆藏库,加强对黄河非遗文献收集、组织和利用的意识成为图书馆保存黄河文化、弘扬黄河精神工作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此外,在馆藏资源种类方面,公共图书馆的相关资源主要包括文献、期刊和数据库等,如:陕西省图书馆的“秦腔数据库”包括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资源,而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主要是文献和期刊;在相关内容的创新性资源、网站首页是否有相关内容与是否有相关内容的专门说明方面,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均为“否”。由于图书馆用户信息素养水平差距大,大多数黄河文化爱好者和图书馆用户难以从馆藏专业文献、学术期刊中获取所需信息,且上述各公共图书馆并未以视频、影像等易于理解的多媒体方式向用户传播黄河文化,即使拥有黄河非遗文献,也由于宣传不足、说明不充分等原因,难以链接潜在用户和有价值的馆藏资源。

2.3 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现存问题

调查发现,黄河沿线9省区代表性图书馆在“黄河非遗”的特色馆藏资源建设方面存在非遗馆藏文献量不足、馆藏资源建设方式单一和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

2.3.1 对黄河非遗的重视度不够。调查发现,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保存的相关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都较少,且相关文献也较少,这与我国当前学界和业界对黄河非遗研究较少有关,也从另一层面反映了我国图书馆界对黄河非遗的重视度不足,尤其是高校图书馆只能检索到相关的期刊文献,不利于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弘扬。

2.3.2 馆藏资源建设方式单一。根据上述调查可知,大部分图书馆仅对相关期刊文献进行保存,馆藏资源建设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的资源建设,不能很好地激发读者对黄河非遗的兴趣,不能吸引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弘扬黄河非遗。

2.3.3 宣传力度不足。调查发现,黄河沿线9省区代表性图书馆的网站首页均未对黄河非遗加以凸显,也没有对黄河非遗进行专门的说明和宣传。如果读者对黄河非遗不了解,可能会忽略图书馆有关黄河非遗的馆藏资源,不利于读者对图书馆黄河非遗资源的利用与挖掘,也不利于对黄河非遗的弘扬。

3 图书馆基于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馆藏资源创新建设对策

3.1 文献收集、挖掘与宣传

3.1.1 重视黄河文献的收集工作。进行文献系统收集工作的前提是全面梳理好现存非遗馆藏文献的大致情况,准确把握文献数量和质量。因此,在对文献进行普查、检索、整理、分类、筛选的基础上建立黄河非遗馆藏文献目录对非遗文献开发大有益处。现存文献整理工作要重视对文献的普查、登记、保护与修复:一是对文献版本、种类、册数、著者、书号、所藏载体、所藏位置等关键信息登记造册,便于工作人员获取所需文献。二是普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馆藏文献遗失或破损的情况,因此同时进行文献的保护和修复也为下一环节的文献利用打下了基础。对保存年限较久且借阅率较低的印刷型文献资源,如出现纸张虫蛀、书页霉变、缺页或散页,工作人员应及时修补或利用计算机和人工进行誊写;对保存在馆的光盘文献资源进行读取,老化或不能读取的光盘可以AVI、MOV等格式重录,便于各类型用户阅读[12]。同时,开发各地区文化中心或民间所藏非遗文献是文献收集工作的重点。在馆非遗文献相较于流落民间的非遗文献仍是一小部分,对非遗文献进行深入挖掘,开展面向各地方的收集工作非常重要。图书馆要明确文献收集工作的时效性、地域性、针对性原则,鼓励工作人员走访乡县文化中心,主动挖掘有价值的文献。图书馆对不同时期的文献资料要有不同的收集标准,即古代文献资料全面收集,近代文献资料重点收集,现代文献资料筛选收集。文献收集主要有购买、征集、交换三种方式。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时刻关注黄河文化相关书目和文献出版发布信息,采用预购、现购等手段及时获取资料。黄河流经地域广阔,黄河文化和非遗必定散落在流域内各个地区,因此图书馆文献收集不能只集中在一省或一馆,流域内各图书馆要实现联合,对文献组织进行跨省征集[13]。不同省市区对黄河文化和非遗的理解不同,也需要图书馆加强联系,相互补充文献,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建设图书馆联盟,可以通过计算机快速、安全地传输数字化信息资源、交换不同文献,丰富各馆非遗馆藏,实现共赢。

3.1.2 加强馆藏资源宣传。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开始进入信息工作领域。为解决潜在用户信息素养水平不足、理解能力较低和对图书馆馆藏资源检索方法掌握较差的问题,各馆应加强馆藏资源宣传。相较于晦涩难懂的专业期刊文献,多媒体资源以视频、动画、图片、声音等形式,通过结合黄河非遗知识,在青少年群体和普通用户群体中将获得良好的体验反馈,同时降低非遗馆藏浏览与理解的门槛,有效扩大馆藏资源的宣传影响范围。另外,图书馆更要意识到公共社交平台的宣传潜力,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拥有大量用户,其中不乏非遗爱好者和图书馆用户,因此,建设官方微博账号和微信公众号、定期向关注者传输有价值的馆藏信息能起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3.2 馆藏文献特色数据库建设

3.2.1 利用特色馆藏资源开发数据库。黄河非遗形式、种类多样,以大量馆藏非遗文献为基础开发黄河文化特色数据库是保存、组织、利用和宣传黄河非遗的重要手段。特色数据库要植根于馆藏非遗资源,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供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信息素养的用户使用。

3.2.2 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思路。非遗特色数据库要明确建设原则:①完整性。图书馆要加强馆际及与各地区文化中心、博物馆、文化馆等机构的沟通与交流,尽可能收集完整、丰富的文献资料。②特色性。黄河非遗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根本目的还是保护和宣传黄河文化,数据库收藏的资料一定要具备黄河文化独特的文化属性,并能对黄河文化起到代表作用。③标准化。数据库的建设要有标准框架、工作方法,还要遵循一定的元数据著录标准,以《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等为工具,对文献进行分析、著录,并加以标引,进而形成标准化数据库组织[13]。在数据库实际建设中,数据采集是工作的第一步。数据采集过程必然涉及知识产权问题,由于非遗特色数据库将会被用于开发文创产品等商业用途,采集的文献需要解决产权问题。同时,文献标引、著录要遵循《中国文献著录规则》的著录标准,以准确、完整表述文献内容。此外,图书馆在数据库建设使用过程中还需要不断进行管理和维护,包括及时更新黄河非遗文献,对数据库中存在的数据错误进行及时修正[14]。

3.3 馆藏资源建设的新形式

3.3.1 图书馆特色建设中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文化创意产品作为新起之秀,在各个文化领域都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价值,对吸引更多公众、普及黄河文化知识信息有积极意义。文创产品不要求目标用户具备太高的信息素养和文化鉴赏能力,其独特的艺术韵味符合大众文化要求,不论男女老少都能从文创产品中感受到文化共鸣。开发VR体验项目、售卖文创办公用品及化妆品等都是将文化融入生活的优秀范例,使黄河文化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使非遗系列文创产品成功打入消费市场,变艺术为财富,反馈到图书馆持久的非遗特色馆藏建设中[15]。

3.3.2 非遗资源可开发的文创产品类型。非遗馆藏可根据不同目标受众群体开发不一样的内容和种类,并以各种载体承载其文化内核,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图书影音。印刷型图书或视频影像是文創产品最常见的存在形式,画册和特制图册是图书馆将所藏珍稀非遗文献或作品进行筛选登记,编制在纸质画册或通过数字化手段编制数字特制图册并面向市场发行;短视频和微电影形式的影音作为当下流行的文化形式,容易被大众接受,图书馆拍摄黄河非遗系列短视频能更快进入市场。②日常用品。日常用品具有便于携带、性价比高、实用性高等特点,一直是文创产品开发的重要形式。日常文具、马克杯、帆布袋、餐具、印花T恤、茶具、U盘等都是常见的类型,图书馆可将黄河文化标语、非遗形象、图书馆标识直接印刷在上述日常用品上,还可以黄河流域的二十四节气为例,印制二十四节气册页并编制成笔记簿,或为不同节气设计LOGO印制文化T恤等。③体验活动。吸引大众直接接触非遗文化的魅力是文创产品成功的目标之一,图书馆开展不同类型的大众体验文化活动,可在近距离互动中普及知识、推广文化;开展VR游览活动,使到馆用户利用信息技术设备“穿越”回千年之前的黄河河畔,近距离感受古黄河流域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针对古籍文献爱好者,图书馆还可开展现场古籍修复活动,普及古籍文献修复保存知识,使大众有机会参与这项专业性较高的工作[16]。

4 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创产品开发与发展目标

4.1 开发对策

4.1.1 以图书馆用户实际需求为导向。文化创意产品为各馆开发特色馆藏开辟了一个新平台,不仅能吸引更多用户和黄河文化爱好者,还能通过出售文创产品获取经济利益。文创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既发挥了对用户进行精神文明教育的作用,也发挥了补充图书馆资金的经济效用。虽然文创产品同时具备教育属性和文化属性,但其作为一种产品最重要的还是商品属性。如果文创产品的开发缺乏对目标用户的需求调查,那么设计、策划方向就很难不走入歧途,更不会产生社会效益。面对不同年龄段的用户,图书馆文创产品要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5—15岁少年儿童读者是最容易被文创产品吸引的群体,但这一群体购买力弱,加之对非遗文化产品的理解能力较低,不是文创产品开发的主要目标群体。图书馆可与学校达成合作,定期为少年儿童组织非遗文化讲座,开发非遗少儿读物等。15—25岁注册用户多是学生群体或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人,这一群体喜爱新鲜事物,对文创产品会产生浓厚的好奇心,但经济实力难以保障其购买能力。针对这一群体,图书馆可开发创意性较强,在学习和工作中可以利用到的实用产品[16]。25—50岁中青年用户是图书馆注册用户的主体,普遍具有较稳定的经济条件、独立的审美眼光和文化见解,因此,图书馆要设计兼有艺术性、高质量和文化内涵突出的文创产品。

4.1.2 以紧密结合馆藏文献资源为基础。文创产品开发的最终目的仍然是对非遗馆藏资源进行充分组织和利用,要想激活非遗文献资源,不断开发新的文献利用平台、打通新的宣传渠道是关键任务。归根结底,馆藏资源是图书馆开发文创产品的重要依托,脱离馆藏资源的产品策划和开发是无根之木,难以在市场竞争中长久地发展下去。图书馆要整体把握非遗馆藏资源情况,明确不同馆藏的借阅率,链结借阅率较高与较低的馆藏,从中进行创意开发,不仅要实现文创产品的高效策划,更能激活那些仍具有参考价值却往往被读者忽略的馆藏资源。

猜你喜欢

图书馆
图书馆
迷宫弯弯绕
迷宫弯弯绕
图书馆
图书馆里静悄悄
气味图书馆
欢迎到图书馆做客
你会估算吗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