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让数学思维可视化

2020-09-21吴绪益王林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可视化数学思维信息技术

吴绪益 王林

摘要:数学是思维的产物,因而是抽象的,而低段学生又以直观思维为主导,如何在抽象的数学与具象的思维方式之间求得最大限度的平衡?恰当利用信息技术为数学课堂教学服务,可以实现数学思维的可视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思维;可视化

一、前期研究——探寻信息源,获取元认知

研究缘起: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在数学课堂上进行学科德育渗透,着力点在哪里?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是多元的,如何选择有效的数学素材?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等等,这些都是当下小学数学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数学符号是人类对自然界抽象的结果,今天看来如此冰冷的符号,却燃烧着当时人们聪明智慧的火花。面对直观思维占据主导、抽象思维较弱的低年级学生,如何最大限度地使二者达到平衡?在此过程中又如何把数学抽象和数学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一)确立主题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整理与复习”之 “我提的问题”为载体,利用信息化手段,着力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科德育渗透、思维可视化。

(二)课前调研

(1)设计深度学习调查问卷:学过了“百以内数的认识”以后,你有什么问题?

(2)调查对象:192名一年级学生。

(3)罗列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4)收集学生利用图形完成的创意作品。

(5)咨询“数学王子”的数学困惑成为课堂教学的新起点。

二、精准预设——用技术突破认知新瓶颈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学习过的知识和习得的技能,建构彼此之间的数学联系,渗透学科德育。

(2)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注学科素养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大胆想象力、数学“三用”视角、逐步抽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梳理知识,引发对新问题的思考,进一步加深对核心知识点的认识。

【教学准备】课件、粘贴画、长方体、田字格等。

【流程预设】

导课:教师出示一个问号图,引导学生观察: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从而引出课题:我要提问。

(一)有趣的数字——让数字“活”起来

(1)师出示数字44。

(2)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44原来长什么样子?

(3)它的邻居是谁?

预计形成:

【设计意图】在百数表背景下寻找邻居,感受数序,这样就把百以内数的认识核心点涵盖在两个数学问题之中,体现了通过整理与复习实现彼此之间的勾连,同时让学生体会人类的聪明智慧,渗透学科德育。

(二)多彩的图形——让图形“动”起来

(1)老师呈现七巧板的作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你最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说一说它的构成元素。

(2)呈现学生自创作品,解读喜欢的缘由。(合作的结果、具有一定的意义、涂色均匀)

(3)长方形来自哪里?为什么长方体能够站得稳,而长方形无法站稳?

【设计意图】利用PPT呈现学生的创意作品,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在立体与平面的对比转化中感受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即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世界。

(三)奇妙的算式——让算式“会说话”

例1.“数学王子”郭鹏涛同学最爱吃草莓了,谁能根据他给出的信息,讲一讲吃草莓的故事,并提出数学问题?A. 原来有17个草莓,吃了9个,还剩几个?B. 原來有17个草莓,还剩8个,吃了几个?C. 吃了9个草莓,还剩8个,原来有几个?

例2.请你们根据故事用数学算式表达思考过程,写出问题的结果。

例3.对比三个不同的算式,体会不同的算式所表达的不同的数学故事。

【设计意图】以“数学王子”的口吻,利用视频再现学生的新疑问。通过三组情景的对比,引导学生用数学算式表达事情发展的顺序,体会三者的区别与联系。这是基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错误而设计的教学环节,不同的算式表达不同的数学故事,即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四)全课总结

呈现爱因斯坦的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三、课堂实践——技术使用让思维更多元

(1)教师出示PPT,引导学生观察课题,大胆猜想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学生各抒己见。有趣的课题充满着想象,留给孩子们大胆思考的空间。学生发散思维,进行观察与交流。教师总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把学生的数学疑问作为教学的新起点。教师出示数字44,追问44长什么样子,并出示数字的演变过程。

石块模型→几百万年以前聪明的古人计数的工具

小棒模型→智慧的先人们用这个方式计数

计数器 →随着时间推移,用计数器进行计数

阿拉伯数字→500年以前的人们用如此简捷的数学符号计数

(2)在百数表背景下寻找邻居,感受数序。

(3)教师采集学生的创意作品,展示他们指尖上的智慧,使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提升学习数学的自豪感,同时感受数学图形的魅力。

(4)以 “数学王子”的视角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情景的现实感很强。孩子们在问题的驱动下积极思考、大胆交流、深度对话,在对比中实现抽象,形成新的认知,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生齐读爱因斯坦的名言,畅谈感受,体悟数学思想,产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树立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人生态度。

四、自我反思——信息技术让数学可视化

(一)利用信息技术变抽象为直观

本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呈现这段充满智慧的数学史,即44的样态,同时渗透学科德育。学生在此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的抽象过程。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弥补了这段人类的思维历程,让学生历历在目,丰富他们的感性认知,让他们更亲近数学,感受数学的“温度”,提升对数学的喜爱之情,体会数学特有的魅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供认知支架

在讲解数的抽象和数序、自然数形成的过程中,提供百数表,并以此为研究的背景,降低了难度,更为学生的多元思维提供支架,为孩子们埋下生命的刻痕。

采用技术手段实现“整理与复习”的教学价值,让知识系统彼此之间勾连,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

(三)利用信息技术呈现研究素材

学生的原始作品有着特殊的教学价值,在课堂中,教师利用课件呈现他们丰富的作品,回归探寻作品创作的数学元素,这样主题鲜明,落脚点小,针对性强。

教师以学生的口吻,利用视频提出原始问题,更贴近现实,是真问题,也是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正是深度学习的起点,同时这样示范型的提问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大有裨益,成为学生效仿的典范。

五、成果显现——恰当利用技术彰显教学魅力

此课例在2019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活动中获得“部级”优课。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正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阐述的那样: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当然,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让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在数学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中努力实现数学思维的可视化。与此同时,笔者也感受到教育科研时间的大体分配和着力点: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可视化数学思维信息技术
数据可视化设计在美妆类APP中的应用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思维可视化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