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与社会》“动中学”教学策略探究

2020-09-21郭希颖

考试周刊 2020年65期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社会历史

摘 要:当前,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学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活动能力的培养,这从根本上动摇了过去过分依赖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此,在借鉴、融合相关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理论、结合新课程实施实践的基础上,在一线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有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动中学”教学策略,以期待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给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历史;社会;教学

所谓“动中学”,就是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这里的活动一方面是指在课堂学习中多做些动手的活动,另一方面还包括学生在课外也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生活相结合。

如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具体落实“动中学”教学策略?笔者主要是结合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特点以及初中生的身心特点,从三个维度入手,这三个维度分别是:一、 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前,以备课为切入点,整合教材知识、有机预设“动中学”任务。二、 在教学过程中,要活化教材和激发问题意识。三、 在课堂教学过程之后,要留足课后拓展的内容,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与社会亲密接触。

一、 在教学实施前,有机预设“动中学”任务

常言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实施“动中学”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在授课之前,也就是在课前教学设计的时候,充分预设相关内容。特级教师斯霞说:“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我常常把备课比做指挥员在组织‘战役,我总是反复推敲,直到设计出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方案为止。”

教师在进行“动中学”教学的设计时,首先,要有“动中学”的宏观视野,文章所谓的宏观视野,就是学生的“动”不但是狭义的课内学习的动,在课前教学设计的时候,也能让学生参与进来。一句话,就是改变过去教学设计由教师一人编制的做法,改为师生一起做教学设计。其次,教师必须设计出可以让學生在课内“动”起来的教学环节,且课堂各环节学习情景的预设必须具有吸引学生情不自禁地集中精力思考、探究,不明白、不罢休的特点。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及对此问题可能出现的不同看法。

例如,在教学设计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行政区划》一课时的时候,在教学设计前,我首先征求学生的建议,我们该如何上这一课时?问题抛出后,我请学生分小组,每组提出自己的上课建议,在最后的教学设计中,我把学生的合理建议融入教学设计之中,这样就做到了学生在课内学习之前的“动”。

接下来,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内学习时动起来呢?也是在教学设计前,我对班级学生的籍贯进行了全面摸排,掌握了班级内的学生除了多数来自浙江省内的之外,还有来自湖北、贵州、山东、安徽、河南等省区的学生。基于这一事实,在教学省级行政区划的时候,我和学生一起将本课时教学的环节设计为:一、 说我国行政区划的级别;二、 说我国省级行政区有多少个;三、 说并画我国各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轮廓图;四、 说我国省级行政区名称的由来。

很显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进行到我国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区的时候,我请来自不同省区的同学站起来说自己的籍贯;在这些学生说完之后,我再投影我国所有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图,请这些来自不同省区的同学找到自己省区;还安排了学生为其他同学讲述比如山东省简称鲁的来历,等等。

可以说,所有这些教学环节的安排,都是为了学生能在课堂中“动”起来而设计的。

二、 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活化教材与问题激发

(一)活化教材

在“动中学”教学中,活化教材更为重要。文章所说的活化教材就是对教材进行二次处理,活化教材就是在教学中以现有教材为范本,但又不拘泥于它,能将既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又能围绕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素材融入课堂教学中来。为什么要活化教材?这并非哗众取宠,更不是画蛇添足,而是要让教材吻合自己任教班级学生的学情,符合学生的认知,也有利于学生的“动”。

以教学七年级《傍水而居》一课时为例,在学习此内容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调查瓜沥镇河流水质的状况的任务,把调查本镇区范围的水样状况作为课时教学的内容。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把用小瓶收集到的各条河流的水样进行对比化验,有的同学为增强说服力,甚至拍出了实地照片供大家传看。通过交流,大家深切感受到了本镇范围内河流污染严重的事实,从而既让学生自发地萌生了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了保护周围居住环境的责任感,又让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实际生活发生了碰撞,调动了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有的学生成为学校“环境监督员”,有的在家阻止父母、邻居随意倾倒生活垃圾,有的更注意自身行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事实胜于雄辩,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其作用远胜于空洞的说教,同时,教材活了之后,就给学生的“动”创造了更广阔的天地。

(二)问题激发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说明了在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传统的教学倚重于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当成了接受的容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能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是更高质量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问题意识“动”起来,成为教学的必然。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从我校徐建章老师的著作《破而后立》中,我受到了极大的启发,将徐老师探索出的“破题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充分运用。所谓破题教学法,就是在每一个教学主题(课题)呈现出来之后,引导学生围绕教学主题提出问题、梳理问题、解决问题直至总结问题的完整教学程序。

以教学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一课《大洲与大洋》为例,我将此课时教材“活化”为“大洲”和“大洋”两个课时来教学。在教学“大洋”这一课时的时候,我首先投影了人类从太空里拍摄的地球的照片,问学生蓝色的区域代表什么?学生回答出是大洋之后,我引导学生分组围绕“大洋”这一课题每小组设计一个该组最想知道的问题出来。各个小组将问题板书在黑板上之后,我再请学生代表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在学生梳理的过程中,教师适时介入予以引导和点拨,最后梳理出了“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大洋?”“这些大洋的分布如何?”“大洋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以及“我们人类该如何对待大洋?”等一系列问题。问题梳理好之后,我再引导学生或自主回答,或合作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等所有问题解决好之后,我最后再请学生谈学习的收获以及学过之后又产生了哪些新的疑惑?

从我以上的描述中,大家可以看出,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问题的梳理和解决,直到最后的小结反馈,学生始终是问题的主人。基于破题式教学方法的课堂,学生的“动”得以充分地表达。

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之下动起来了,课堂教学也有活了。比如有学生在每月一次的“学后感想”本中写道:“以前在小学的时候,老师总是先设计好问题,请我们学生回答,现在的郭老师却让我们自己提出问题,还要我们自己回答,这样的课堂,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又觉得很新鲜!”还有的学生写道:“虽然这样的课堂我们一开始有点茫然,但是随着老师的辅导,我们慢慢适应了,有时我设计的问题被板书在了黑板上,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达成“动中学”的效果和目的,教师一定要找到具体实施的路径。同时,教师要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能够充分认识到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和解惑者。

三、 在课堂教学之后,引導学生走向社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反思我们的传统教学,把学生束缚于课堂这片小小的天地,力图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实际却往往培养出一大批高分低能者。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在于我们的学生与社会接触太少,理论与实践脱节。

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布置课后拓展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后动起来是我们新的尝试。我们采取的具体做法是把班级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确定一名活动能力强的同学担任组长。其次是围绕课时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每单元课堂教学完成之后,都结合本地实际设计出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内容。下面以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为例,我们设计的课后拓展任务内容如下:

课堂教学不能仅囿于三间教室这方小小的天地,教师要有宏观的视野,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教室中走出来,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大学校。

例如,在学习完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第七单元第一课《规则的演变》这一目教学内容后,我就把学生组织起来,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走进交警队,走进工厂和社区,调查本镇范围内交通规则的情况。教师首先和学生一起设计一份调查表,共有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规则的看法等八大项访谈内容,然后逐项展开调查,最后各小组都顺利完成了访谈与调查任务,有些小组还写出了有一定深度的调查报告。通过这次深入实际生活的访谈和调查,学生都深有体会地说“为什么现在的交通事故率高,不仅因为我们的道路好了,车速快了,而是因为部分行人和司机的交通规则意识淡薄,自觉性差。如果人人都有严格的规则意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那么违章率和事故率就会大大降低,人身安全就有保障。”

四、 总结

总之,以上是笔者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采取的“动中学”教学策略,所有的策略实践,鉴于实践者能力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请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最后,笔者认为,旨在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的做法肯定有很多条路径,不管采用哪一种,我们都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去勇于尝试,只要行走在路上,才有遇到“庆典”的可能。

作者简介:

郭希颖,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第二初中。

猜你喜欢

历史与社会社会历史
如何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提高学生大局意识
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新历史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新课导入艺术探讨
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与实践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