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0-09-21周苹苹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0年19期
关键词:左室耐力心功能

周苹苹

(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福建 福州350007)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心室功能不全引起的临床综合症,好发于老年群体,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其发病率亦呈逐年上升趋势[1]。多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表现为体液潴留、心功能不全、运动耐力下降等临床症状,且部分患者伴有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进一步增大疾病诊疗难度[2]。临床不仅需重视患者疾病治疗,还应重视患者心功能恢复。常规护理以患者卧床休养为主,运动量较低,易导致便秘等并发症,且患者受患者年龄、疾病等影响,执行医嘱能力较差,导致护理效果不甚理想。运动康复是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的个性化康复护理计划,通过指导患者进行科学规律的功能锻炼,达到控制症状,改善心功能的效果[3]。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运动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78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观察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63-85岁,平均年龄(72.25±4.36)岁;心功能分级:II级15例,III级16例,IV级8例;合并基础性疾病:高血压16例,糖尿病13例,高血脂7例,冠心病3例。对照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61-86岁,平均年龄(73.19±4.28)岁;心功能分级:II级16例,III级18例,IV级5例;合并基础性疾病:高血压15例,糖尿病11例,高血脂8例,冠心病5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经CT、彩超等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诊断确诊为心力衰竭,纽约心功能分级为II-IV级;,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存在精神病史;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存在运动禁忌症;心源性休克、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等。

1.3 方法

1.3.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嘱咐患者卧床休息,确保睡眠充足;病情症状较轻患者可适当运动,症状严重患者保持绝对卧床,并于床上进行翻身、咳嗽等简单活动;定期监测患者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合理安排饮食。

1.3.2 观察组给予运动康复护理。(1)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强调运动和情绪稳定重要性,避免因情绪激动等诱因加重病情;鼓励患者学习自我监测病情,若出现食欲不振、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告知医生。

(2)初期运动。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5d内指导其进行简单翻身、腿部屈伸、更换体位等简单运动,并逐渐增大运动强度;患者病病情稳定后可进行下床活动,初期为静坐椅子,身体尽量向椅背靠拢,保持10min;下床活动时间根据患者身体恢复情况调整。

(3)心功能II级患者。此类患者症状较轻,护理人员可指导其于室内慢走,距离为500-1000m,每日2次。告知患者自行完成洗漱、进食、穿衣等日常技能,并选择打太极、健身操等有氧运动。

(4)心功能III级患者。于床边完成站立、移步等活动,每次10min,每日5次;然后在室内缓慢行走100m,每日3次,协助患者进行温水浴、进食等生活内容。

(5)心功能IV级患者。前期嘱咐患者保持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进行被动活动,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活动肘、膝、肩等关节。每次10min,每日2次。患者运动过程中,医护人员需备好急救用品,并定期监测心率,预防意外;若患者出现心悸、头晕、胸闷等现象,立即停止运动。

1.4 观察指标

(1)心功能:使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测定干预前、干预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

(2)运动耐力: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使用6min步行实验评定两组运动耐量(6min内行走距离)。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功能

干预前两组心功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运动耐力

干预前两组运动耐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6个月行走距离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比较两组的血压水平(±s)

表1 比较两组的血压水平(±s)

?

表2 两组运动耐力对比(±s)/(m)

表2 两组运动耐力对比(±s)/(m)

?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因老年人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等在功能及形态方面发生较大变化,且机体环境稳定性亦发生改变,各器官功能明显降低[4]。临床治疗该疾病患者采取坚持用药与卧床休息以控制病情发展,但对患者活动范围和体力康复产生较大限制[5]。长期卧床患者易出现多种心理应激,随着运动耐力的下降,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发生率亦随之升高,心理高压、生理不适共同形成恶性循环,对疾病预后尤为不利。

运动康复护理以患者自身条件为标准制定针对性、循序渐进的运动方案,利于患者及家属接受与配合,在帮助患者恢复心功能、提升运动耐力方面效果良好[6-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心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6min行走距离多于对照组,表明运动康复护理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利于促进心功能恢复,改善运动耐力。运动康复护理要求护理人员不再机械性执行医嘱,保持有预见性、目的性、计划性的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运用专业技巧引导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运动,在最大程度上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运动效果。实施运动护理前需考虑患者安全,了解其病情,并讲解运动注意事项及基本知识,以便及时发现不适情况并采取相关措施,确保患者安全。慢性心力衰竭被认为是运动锻炼禁忌症,休息、运动是此类患者护理矛盾所在,控制体力可减轻心脏负担,但降低运动耐力。近年来该类患者护理概念则出现转变,在确保症状改善的同时注重提升运动耐力。本研究针对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采取个性化运动指导,确保每位患者可从被动运动过渡至主动运动,体现运动康复护理的完整性、针对性。规律的运动锻炼促进患者体内血液循环,改善心肌灌注及侧支循环,并降低舒张期充盈压力。此外,简单功能锻炼能够阻止或减弱心衰时神经激素激活恶性循环,进一步改善心功能,提升运动耐力。

综上所述,运动康复护理能够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提升运动耐力,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左室耐力心功能
倍耐力原配世界最强动力超豪华SUV——全新阿斯顿·马丁DBX707
超声心动图对不同主动脉瓣病变患者主动脉瓣置换前后左室功能变化评估价值研究
卡维地洛联合尼可地尔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及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分析
心脏超声配合BNP水平测定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衰对心律失常与心功能水平的影响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综合康复护理对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观察
M型超声心动图中左室射血分数自动计算方法
速度耐力训练的生物化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