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术后切口感染手术室相关危险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及干预

2020-09-16

吉林医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层流菌落手术室

黎 丽

(遵义市播州区人民医院手术室,贵州 遵义 563100)

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在各类医院相关感染中发生率居第三位,占比约为25%[1]。切口感染会影响手术切口愈合,重者可发展为切口疝、脓毒血症等危急重症,同时也是引发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手术患者在手术室接受手术治疗过程引发的医源性病原微生物感染问题已受到广泛关注[2]。本研究通过连续性回顾689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面掌握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现状及手术室相关危险因素,旨在指导手术室医护人员更有效地实施干预,进而从手术源头上控制感染发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2018年在播州区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患者689例,包括男397例,女292例;年龄19~67岁,平均(38.9±11.2)岁;体重39~91 kg,平均(63.2±10.5)kg;术后住院时间5~67 d,平均(24.3±9.2)d。所选患者年龄≥18岁且留存有完整的病历相关资料,并排除术前感染性疾病、免疫缺陷疾病、精神障碍、重度营养不良及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患者。向所选患者说明本次监测的目的和意义,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对患者术后切口愈合状况进行全程跟踪随访。

1.2调查方法:由研究者本人完成689例患者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住址等一般人口学资料,原发病及病程、既往手术史或药物治疗史、住院时间及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等病情相关资料,手术性质(急诊/择期)、手术室类型(层流室/非层流室)、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是否为接台手术、有无参观手术人员、手术室温度、手术室菌落数[3](参照国卫GB15982-1995标准进行手术室空气采样,采用平板自然沉降法完成菌落测定)等手术相关资料。

1.3目标监测:由1名手术室负责院感工作的医生、1名手术室护士每日跟踪监测患者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至完全愈合后3 d,切口感染临床诊断参照原卫生部2001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4]中的相关要求进行,对可疑感染切口应及时行病原学检测,院感部门和质控部门隔日1次核实检查患者感染情况。

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完成多个样本率比较的方法筛选出可能与切口感染有关的手术室相关单因素,再将相关单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是否与切口感染的发生独立相关,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术后切口感染手术室相关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689例手术患者中65例出现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为9.43%;急诊手术、接台手术、非层流手术室、有参观人员、手术室温度(<22℃或>25℃)、手术室菌落数(>500 cfu/m3)均是与切口感染可能相关的手术室影响因素(P<0.05),而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无明显影响(P>0.05)。见表1。

表1 手术室导致术后切口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2.2术后切口感染手术室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以是否出现术后切口感染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诊手术、接台手术、非层流手术室、有参观人员、手术室菌落数(>500cfu/m3)均是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手术室导致术后切口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后常发生的情况,也是临床最常见的院内感染类型,其不仅影响患者病情康复、增加费用负担,严重者甚至可引起全身炎性反应或败血症。本研究监测了689例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65例,占我院同期院内感染总例数(326例)的19.94%,虽低于诸多文献报道的国内25%的感染水平,但也表明我院手术切口感染防控形势仍不容乐观。导致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是多源性的,手术室作为实施手术治疗的主要场所,手术室感染防控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手术疗效及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2018年689例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并经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急诊手术、接台手术、非层流手术室、有参观人员、手术室菌落数(>500cfu/m3)5个手术室相关因素均为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手术室空气菌落超标是公认的手术室感染高危因素,王小晓等研究[5]中指出手术室环境中的细菌含量与术后感染风险呈正比关系,本研究中手术室菌落数>500cfu/m3时术后切口感染率高达26.92%,同时在非层流手术室进行手术以及手术室内有参观手术人员时的感染率也明显增高。认为非层流手术室因无持续层流,导致手术室内空气不能持续更新,而外来参观人员也使得手术室浮游菌数增多,空气中含菌微粒沉降在切口表面的几率大大增加。因此,手术室护理人员应严格落实手术室消毒灭菌制度,定期监测室内菌落数,对于菌落数超标的手术室应及时上报主刀医师和手术室护士长,并建议更换手术室,尽可能安排在层流室进行手术;非层流手术室护理人员应于每台手术后进行不少于30 min的室内消毒,同时应严格控制参观手术人员的数量,护理人员要对参观人员提出要求,督促其按要求穿着无菌手术衣,佩戴手术帽、口罩,术中叮嘱参观人员勿靠近手术台1 m范围内,严禁在手术室内来回走动;手术护士也要在术前将手术所需用物一次性准备完毕,减少进出手术室次数。急诊手术患者感染率较高,多是由于没有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病情评估,患者手术切口周围皮肤清洁及整个手术过程较择期手术更为仓促。因此,护理人员应更严格地按照手术室无菌操作规程完成急诊患者术前准备工作,同时尽可能安排经验丰富的护士配合术者完成急诊手术。其次是手术接台间隙接送患者、物料撤换等过程也会加速手术室内污染粉尘、微粒的流动[6-7],导致术后切口感染风险增高。因此,需要尽可能控制接台数量,强化手术室护理人员在接台前接送患者与更换医疗物品期间的无菌意识,接台手术间隙应按照无菌要求完成手术台及污染物品的更换处理,接台间隙应至少保持10 min自然通风。本研究发现当手术室温度不在适宜范围(22℃~25℃)时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偏高(P<0.05),但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并不与切口感染发生独立相关,这与国内外报道有一定偏差。本研究认为与我院手术室数量偏少以及手术室温度总体相差不大有关,今后还需要协同本地区多家医院手术室共同建立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大样本研究模型来指导手术室医护人员开展感染防控工作,从手术源头上避免术后感染发生。

猜你喜欢

层流菌落手术室
掺氢对二甲醚层流燃烧特性的影响
TTC应用于固体食品菌落总数测定研究
不同emm基因型化脓性链球菌的菌落形态
手术室优质管理在提高手术室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基于高光谱技术的菌落图像分割与计数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手术室细节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的作用
神奇的层流机翼
超临界层流翼型优化设计策略
手术室专用颈肩保护罩的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