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频振荡通气(HFOV)在新生儿危重症救治中的应用

2020-09-16

吉林医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危重症血气通气

陈 能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广东 惠州 516000)

新生儿危重症包括胎粪吸入综合征(MAS)、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新生儿肺出血等,给患儿生命与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临床治疗新生儿危重症以机械通气治疗为主,该方式有利于改善患儿呼吸功能,提高患儿生存率。然而,经临床大量实践研究证明,常频机械通气会引发气胸、呼吸机相关肺炎等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1]。高频振荡通气以高频率、小气量通气为主,加快肺扩张和肺容量恢复。本研究选取收治的82例危重症患儿为研究对象,采取常频机械通气与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探究其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危重症患儿8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1例。其中试验组男25例,女16例,日龄1~9天,足月儿18例,23例早产儿;胎粪吸入综合征22例,呼吸窘迫综合征10例,9例新生儿肺出血。对照组男26例,女15例,日龄1~11天,足月儿20例,21例早产儿;胎粪吸入综合征21例,呼吸窘迫综合征11例,9例新生儿肺出血。纳入标准:所有患者满足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相关疾病诊断标准;患儿家属知晓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颅内出血;接受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发育不良。两组患儿在性别、日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对照组患儿采取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方式,根据患儿实际病情,对通气压力、吸入氧浓度、呼吸机频率等参数进行设置。吸气峰压(PIP)设置为:15~25 cm H2O(1 cm H2O=0.098 kPa),呼气末压(PEEP)设置为:4~6 cm H2O,呼吸机频率(RR)设置为:40~60次/min,吸气时间(TI)0.3~0.4 s,吸/呼比(I∶E)1∶1.5~2,吸入氧浓度(FiO2)初始值设置为30%~40%,试验组患儿采取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吸入氧浓度(FiO2)初始值设置为:60%~100%,平均气道压(MAP)10~15 cm H2O,吸/呼比(I∶E)1∶1,振幅(△P)25~40 cm H2O,振荡频率(f)10~15 Hz,依据胸廓震动和监测血氧饱和度(SpO2)数值对振幅进行初步判定,依据胸部X线片检查结果及血气分析指标变化情况调整呼吸机参数。实施动态X线片检查,待血气指标恢复正常,肺通气良好,改用常频机械通气直至撤机。通气期间对两组患儿生命体征、血气分析指标及氧合指数(OI)进行密切监测。

1.3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包括氧合指数(OI)、氢离子浓度指数(pH)、吸入氧浓度(FiO2)、平均气道压(MA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

依据患儿临床血气指标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治疗总有效率:实施X线片检查提示肺部通气良好,血气分析指标显著改善,呼吸平稳为显效;实施X线片检查提示肺部通气较好,血气分析指标有所改善,呼吸基本平稳为有效;未见血气分析指标改善,呼吸症状改善不明显甚至加重为无效[2]。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观察、记录两组患儿气胸、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2.1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对比:治疗前两组患儿各项血气分析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均有所改善,试验组改善效果更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对比

2.2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对照组为75.61%,两组比较,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对比[例(%)]

2.3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32%,对照组为29.27%,两组比较,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例(%)]

3 讨论

胎粪吸入综合征、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出血是新生儿危重症,急性起病,病情进展迅速,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易造成患儿死亡。宫内缺氧缺血、肺发育不成熟、感染是引发疾病的主要因素,给患儿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临床治疗新生儿危重症包括改善酸中毒、呼吸兴奋剂、氧疗以及机械通气等,其中最常用的治疗方式为机械通气[3]。常频机械通气操作简便,可实现多模式通气,临床中受到广泛应用。然而,经大量临床实践研究证实,该方式极易引发肺损伤,降低治疗效果。

高频振荡通气于70年代后期在临床中开始应用。与机械通气相比,高频振荡通气能够使肺部均匀充气,维持气道压力恒定,减少并发症发生[4]。作用机制是应用主动呼气与吸气方式,加快肺内二氧化碳排出,促进通气效率提升。呼气期间能够保证肺容量稳定,避免肺泡过度膨胀,进而使患儿肺功能恢复[5]。本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患儿治疗后各项血气分析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频振荡通气形成双向压力,有利于维持肺容量恒定。另外,气道局部组织阻力不会影响通气效果,进而显著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本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频振荡通气频率远远高于常规通气,加快患儿肺部交换,故通气效果显著。高萌,杨淑兰研究指出,高频振荡通气可减少新生儿重症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6]。本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新生儿危重症救治中实施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可明显改善患儿氧合功能,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危重症血气通气
经皮血气分析仪TCM4的结构原理及日常维护保养与常见故障处理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不通气的鼻孔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临床观察
黑珍珠
徒手和心肺复苏机用于心肺复苏对血气分析的影响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