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中等量脑出血的临床价值

2020-09-16沈建城吴光辉曾瑞锚陈正雄汤明章

吉林医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引流术血肿微创

沈建城,吴光辉,曾瑞锚,陈正雄,汤明章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神经外科,福建 宁德 352100)

脑出血是临床上发病率极高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其病因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病因则是长期的高血压导致的[1]。其症状以语言、认知及运动等功能出现障碍为主要表现,并且还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伤害[2]。目前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选择手术治疗还是药物治疗仍有争议,随机对照试验未能提供外科手术治疗显著优于保守治疗的证据,可能与各研究在手术指征的把握及手术方法的选择不统一有关。微创手术是脑出血手术治疗的一种方式,为进一步研究微创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我院对39例中等量脑出血患者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的效果展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抽样选取78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原发性脑出血诊断标准[3];②出血位于幕上,血肿量在25~50 ml;③患者或授权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检查提示出血原因是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脑肿瘤、血液病;②脑出血伴脑疝的患者;③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无法耐受手术。所有患者均于2015年11月~2018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39例与观察组39例。对照组男25例,女14例;年龄45~78岁,平均(52.47±1.58)岁;出血量25.18~49.37 ml,平均(38.39±2.64)ml;GCS评分:13~15分13例,8~12分18例,3~7分8例。观察组男26例,女13例;年龄46~77岁,平均(52.37±1.86)岁;出血量26.48~49.74 ml,平均(38.60±2.36)ml;GCS评分:13~15分13例,8~12分17例,3~7分9例。将两组以上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①对照组以传统药物治疗为治疗方针,主要包括调节血压、止血、降颅压以及平衡水电解质等措施。②观察组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具体操作如下:患者一般发病6 h以后血肿相对稳定进行手术。采取局部麻醉,不配合患者采取静脉麻醉,通过CT检查结果确定血肿穿刺路径,穿刺点避开脑膜、侧裂血管及大脑功能区,颅内血肿穿刺采用软通道,将硅胶软管送入血肿中心,到达血肿部位后进行抽吸,抽吸量低于血肿的30%;术后复查CT提示引流管位置良好后将尿激酶注入导管内进行冲洗引流,2~3万U/次,1~2次/d;每天需进行CT复查,直至导管头端无血肿。

1.3观察指标:①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总分共42分,评分越高,说明损伤部位越多,损伤程度越重[4]。②治疗期间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即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消化道出血、脑出血增大(血肿体积增大6 ml或增加原体积的33%为血肿增大)等发生例数。③观察两组患者3个月后临床效果,以功能残疾程度评分表(MRS)对患者伤残程度进行评价。无症状(MRS0分):完全无症状;无明显症状(MRS1分):有症状,但无明显功能障碍;轻度残疾(MRS2分):虽不能完成所有活动,但不需要帮助;中度残疾(MRS3分):需要一些帮助;重度残疾(MRS4-5分):需要全程护理[5]。 ④对比两组住院所需时间。

2 结果

2.1两组神经功能改善比较:两组在治疗前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后2周的NIHSS评分中,总分均有所降低,且两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神经功能改善比较分)

2.2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69%,而对照组为28.2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3两组患者3个月后临床效果比较: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无明显症状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3个月后临床效果比较[例(%)]

2.4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平均为(19.36±3.45)d,观察组住院时间平均为(14.23±3.17)d。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9,P<0.05)。

3 讨论

脑出血起病急促,病情凶险,临床效果不良,是目前导致中老年人死亡的致死性疾病之一。临床上常以药物及手术治疗的方式治疗脑出血,但总体治疗效果还是不理想。

传统的药物治疗主要以调节血压、降颅压以及预防感染等为主,以此达到消炎、止血、化瘀的作用。但对于脑出血患者来说,出血的风险非常大,轻者可出现语言或行动障碍,重者可导致昏迷或死亡[6]。本次研究中,对照组的NIHSS量表评分降低程度较小,并发症发生率为28.21%,且发生中重度残疾的例数高达13例,由此可见,传统的药物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的恢复效果比较差。微创颅内压血肿抽吸引流术是近年来逐渐被运用于脑出血治疗的微创手术方式,其具有操作性及安全性高的特点,对患者的创伤性较小,疼痛感较轻,能在较快时间内清除血肿,且最大程度上将血肿清除干净,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本组手术采用CT技术对患者血肿部位进行确定,该技术现阶段已有10多年的沉淀基础,目前在血肿穿刺的应用上逐渐成熟,可达到精准定位的作用,减少手术对患者脑组织产生不利影响。首次抽吸后采用尿激酶对患者血肿部位进行反复冲洗,可对脑组织内毒性细胞及物质产生稀释及抑制作用,对血红蛋白的神经毒性作用起到降低作用,从而使残留血肿得到有效清除。本次研究中,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7.69%,虽然有1例发生了颅内感染,但是经过积极抗感染治疗后感染得到治愈,全组随访患者发生中重度残疾的例数仅为4例,由此可见,患者实施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后,其颅内压得到明显下降,脑组织内的血氧含量也显著提高,有助于加快血肿的吸收及水肿的消退,从而改善患者脑部神经功能。

综上所述,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是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上的有效治疗方式,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几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进程,可达到较佳的治疗效果,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猜你喜欢

引流术血肿微创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维护服在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患者管道维护中的应用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一步法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治疗高龄胆道梗阻的探讨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研究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