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结肠癌对患者胃肠功能及预后情况分析

2020-09-16

吉林医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腔镜胃肠功能结肠癌

王 剑

(襄阳市襄州区人民医院普外科,湖北 襄阳 441000)

在结肠组织出现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被称为结肠癌,该疾病在胃肠癌肿瘤中较为常见。现如今,由于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结肠癌患者人数连年走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受到该疾病的严重困扰。在结肠癌的治疗上,手术方案是临床常用的手段,传统开腹手术虽然能够对结肠病变组织进行切除,使患者病情得到控制,但同时,也会对腹内各脏器造成较大创伤,且无法取得满意的远期疗效,应用存在局限性。近些年,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凭借着安全性高、恢复期短、微创、预后好等优势在结肠癌手术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2]。本次为进一步研究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价值,特开展以下内容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选取的78例结肠癌患者均于2015年1月~2018年6月至我院接受诊疗,入选标准:与《中国结直肠癌治疗规范》中有关结肠癌的诊断标准相符[3];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通过腹部CT、B超、胸片、肿瘤标志物等检查被证实为右半结肠癌。剔除标准:存在本研究手术禁忌证;不愿参与或配合研究;术前使用过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或具有免疫功能异常情况;术前检查表明存在远处转移;具有理解和认知障碍者。本研究已得到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将78例观察目标依照随机双盲分组法均匀分成治疗组与参照组,其中,治疗组:男24例,女15例;年龄38~76岁,平均(54.28±4.09)岁;DUCKs分期:C期、B期、A期各有8例、21例、10例。参照组:男25例,女14例;年龄38~76岁,平均(54.31±4.12)岁;DUCKs分期:C期、B期、A期各有9例、20例、10例。两组患者在DUCKs分期、年龄与性别构成等基线资料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参照组实施开腹右半结肠癌根治术:首先协助患者选取仰卧位,对其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而后在其腹部右侧沿直肌作一长度为10 cm左右的切口,对有关肌肉和脂肪予以钝性分离操作,并对右半结肠病变组织予以切除和吻合,最后对腹腔实施冲洗,将切口缝合。治疗组实施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对患者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依照手术状况对患者体位予以变换,于肚脐下作一弧形切口,长度为1.0 cm左右。对压力在8.0~12.0 mm Hg(1 mm Hg=0.1 333 kPa)以内的人工气腹予以建立,将Trocar置入其中,以其为观察孔,并将腹腔镜置入,对患者病灶组织大小、位置、是否具有转移情况予以了解。接着确定主操作孔,在患者脐上5.0 cm偏左侧位置作一切口,对血管实施分离,对有关的根部淋巴、脂肪组织予以清除,并对近端血管通过4、7号丝线实施2次结扎阻断,对升结肠外侧后腹膜通过超声刀予以剥离。随后于上腹部正中位置作一切口,长度5cm左右,将右半结肠取出,实施体外切除,并对回肠与横结肠端侧通过常规方法予以吻合,对腹腔通过生理盐水予以冲洗,确保无出血情况后,实施切口缝合,最后对引流管予以留置。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手术状况(包括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状况(包括胃管留置时间、术后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进食时间)、预后状况(包括术后1年转移和复发率)予以评价。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术后胃肠功能状况:治疗组的胃管留置时间、术后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均显著短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对比两组手术状况:治疗组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参照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手术状况

2.3对比两组预后状况:治疗组术后1年的转移率和复发率(2.56%、5.13%)与参照组(5.13%、7.69%)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预后状况[例(%)]

3 讨论

结肠癌多出现于年龄处于40~50岁之间的男性人群中,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的交界处为主要发病部分。患者早期往往无特殊表现存在,当病情逐步发展至中晚期时,便会出现排便习惯改变、消化不良、腹胀、黏血便或黏液便、腹痛等现象,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严重影响。结肠癌的发病原因现仍不十分明了,临床多认为该疾病的产生与低纤维素、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存在联系。并且,相比无结肠息肉者,有结肠息肉者具有更高的结肠癌发病率。而对于无结肠癌家族史者,有家族史者的结肠癌发病率更高。临床指出,结肠癌的发病或许还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有关[4]。

在结肠癌的治疗上,通过将病变组织予以切除,能够有效控制病情,手术是临床常用手段,由于以往的开腹手术会导致患者受到较大创伤,不但会对患者康复进程造成影响,还会导致较多术后并发症的产生,从而影响手术疗效。陈健在研究[5]中表明,将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应用于结肠癌的治疗当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胃肠功能。本次研究中,相比参照组,治疗组的胃管留置时间、术后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均显著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有利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右半结肠及其四周组织具有较为复杂的解剖结果,会增加手术难度,而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在腹腔镜的帮助下,能够起到放大作用,取得广阔和清晰的术野,可帮助术者对输尿管、神经、周围血管、结肠系膜后叶等重要解剖结构予以辨认,以此对肠系膜上静脉外科干与胃结肠共同干四周组织进行良好清扫。并且,腹腔镜手术通过运用超声刀,能够促进创面渗血的减少,对解剖层面依照一定顺序进行切割,能使术中出血量得到良好控制,并确保有关组织钝性分离的准确性,使胃肠道的干扰以及不良损伤得到减少,以此为患者术后良好恢复提供保障[6]。本次研究中,相比参照组,治疗组的住院时间显著更短,术中出血量显著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不会对患者造成太大手术创伤,有助于患者康复进程的加快。腹腔镜手术通过对肿瘤肠管肠系膜根部以及肿瘤上下端肠管的血管进行结扎,能够促进输尿管的充分显露,从而防止患者术中出现应激反应,有利于其结肠功能的改善,使其住院时间得到缩短。同时,该治疗方案的手术用时较长,这是因为相比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的难度更大,且对筋膜层次的掌握要求更高,这就需要术者提升手术方法和操作熟练程度,并良好掌握筋膜层次[7]。杨世斌等人在研究[8]中表明,将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应用于结肠癌的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本次研究中,治疗组术后1年的转移率和复发率分别为2.56%、5.13%,与参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腹腔镜手术能够取得较好的远期疗效。

因而,在结肠癌的治疗上,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手术时间虽然较长,但有利于患者胃肠功能的快速恢复,能够达到良好的预后情况。

猜你喜欢

腔镜胃肠功能结肠癌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机器人在辅助泌尿外科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GDFT联合小剂量甲氧明在胸腹联合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舒适护理干预在妇科腔镜手术护理中的作用探讨
ESE-3在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肠癌中的意义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在原发性甲亢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结肠癌切除术术后护理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