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联合双歧杆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2020-09-16匡小霞

吉林医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双歧炎性针灸

匡小霞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湖南 衡阳 421000)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消化内科最常见的一种慢性肠胃病,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众多调查均显示,该病的发生与内分泌紊乱、肠道菌群异位、心理压力等因素高度相关[1-2]。西医治疗上,不同类型IBS推荐采用的治疗方法也存在一定差异,但仅通过对症止泻、饮食调整一直未取得很好的确切疗效。部分临床医师将该病的治疗模式转移到传统中医上来,文献报道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能够较好地控制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但患者治疗后仍存在腹痛、腹泻症状,病情反复、炎性因子预后水平较高的情况[3-5]。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9月~2016年3月138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根据入院日期使用系统抽样的方法进行1∶1∶1匹配,均分为针灸组、双歧杆菌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均有46例患者。所有入组患者(及家属)均对研究内容知情,研究通过了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诊断标准:参考丹麦胃肠病学和肝病学学会发布的《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纳入标准:年龄18~65岁;研究进行前2个星期患者未服用过任何抗菌药物或胃肠道药物;患者的肝、肾经CT和超声检查无异样;没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精神状态可,无精神病史。排除标准:孕妇或者哺乳期妇女;患者在就诊时出现罹患器质性肠变;患者存在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有神经病史;患者对多种药物都会产生过敏反应;就诊前2周使用过肠易激综合征的药物。

三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1.2治疗方法

1.2.1针灸组:患者侧身躺位,选择双侧4个主穴(足三里、天枢、大肠俞和中脘),加以2个配穴(脾俞和太冲),使用碘伏消毒后进行针刺。其中脾俞穴进斜刺(深度0.6~0.9寸),其他穴位进直针(深度1.3~1.6寸),得气后体内留针25 min。治疗周期为间隔1 d治疗1次,共进行14次。

1.2.2双歧杆菌组:患者每天用餐半小时后用温水服用双歧杆菌药物(杭州龙达新科技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1600013)3次,3粒(1.5 g)/次,疗程为4周。

1.2.3联合治疗组:患者服用双歧杆菌药物的疗程和药量均与双歧杆菌组相同,不同的是该组患者在服用药物后再进行针灸治疗。穴位选择天枢穴、足三里、三阴交,深度为0.5~0.8寸,得气后刺针停留30 min再拔出,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患者从始至终都由同一名医师进行针灸治疗。治疗周期为隔一天治疗一次,共进行14次。同时,治疗期间要叮嘱患者多喝水,多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并注意饮食清淡有营养,避免过冷过辣等刺激性食物[4]。

1.3调查内容:研究初采集患者基本信息(性别、年龄等),治疗前与治疗后(治疗第14天时)进行如下生化指标的检测和指标评估:血清炎性因子含量: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腹部症状:根据中医症候群对患者腹部症状进行评分,分为无(0分)、轻(1分)、中(2分)、重(3分)、极重(4分)共五个等级,得分越高表明腹部症状相对越严重[5-6]。

2 结果

2.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含量的比较:治疗前后比较,三组IL-8、TNF-α、IL-10均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L-8含量显著下降,IL-10含量显著上升;治疗后比较,联合组IL-8含量显著低于针灸组和双歧杆菌组,IL-10含量显著高于针灸组和双歧杆菌组。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含量的比较

2.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腹部症状积分的比较:治疗前后比较,三组腹部症状各维度积分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腹部症状各维度积分明显好于针灸组、双歧杆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腹部症状积分的比较分)

3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疾病,后期难治,复发率极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同时也给临床的医护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困扰。随着中医针灸治疗方法被广泛使用,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日益完善。本研究在借鉴中医针灸的基础上,尝试联合西药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药物调理,取得了良好疗效[7-8]。

本研究发现,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的IL-8要远低于针灸组、双歧杆菌组,同时,IL-10含量远大于另外两组患者。分析具体原因,针灸刺激穴位有助于患者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的平衡,从而身体可以有效清除患者机体内的氧自由基,从而维持细胞的内环境稳定。在人体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处存在大量微生物,为了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其数量和比例通常都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9]。双歧杆菌是寄居在人体肠道中的主要益生菌,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肠道中双歧杆菌的数量明显要低于正常人[10]。患者口服双歧杆菌可以保护胃肠道黏膜,维持菌群平衡。两种治疗方式的机理完全不同,联合使用可以产生叠加效应。服用双歧杆菌药物可以弥补双歧杆菌含量过低的缺陷,同时,针灸疗法对肠道的双向调节作用使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得到了极大改善[11-12]。

研究还发现,随着治疗的进行,三组患者腹痛、腹泻和腹胀三种症状的总积分均有明显改善,而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总积分明显低于针灸组和双歧杆菌治疗组患者,说明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法,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显著改善,但联合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相对更好。有研究证实,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与促炎因子的过度释放和抑炎因子的分泌不足有很大关系,肠道黏膜炎性反应有损肠道神经系统,导致内脏敏感度高,使肠道平滑肌收缩功能受损,并使肌层变厚,从而出现了腹痛、腹胀等症状[8]。联合治疗组通过两种疗法的同时使用,患者体内炎性分子含量得到明显改善,久而久之,有助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控制和缓解。

猜你喜欢

双歧炎性针灸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双歧三联活菌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40例
母乳婴儿源产细菌素双歧杆菌的分离鉴定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