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教学中“深度阅读”的实践探索

2020-09-15邓京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8期
关键词:融会贯通深度阅读

邓京

许多人认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主要依赖于课外大量的阅读。这一点固然不错,但是,“量”和“质”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为什么让学生读了很多,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依然没有提升?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笔者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确切地说,要实现学生的深度阅读,必须有赖于课堂的深度教学。

一、“深度阅读”源自新课标对高中阅读的定位

1.“深度阅读”的理论依据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到:阅读能力只有在深刻的阅读中才能有效形成和发展。阅读教学目标包含着“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扩大阅读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内容。

高中语文课标的“阅读教学价值目标”中提到:“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是高中语文的四大核心素养。

基于对以上理论阐述的领会与认识,笔者着力钻研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深度教学”的教学方法,即着力于全体学生阅读能力及其素养的有效发展,充分结合课内阅读教学与相关课外阅读实践,灵活采用多种“品读解析、厚积深思”的深度学习方法来进行阅读教学。

2.对“深度阅读”概念的界定

对概念的不同理解必然导致对文本阅读价值的理解和追求不同,阅读教学观念、体系、方法的不同。那么“阅读”是什么?基于“阅读”概念的“阅读教学”又该如何进行呢?

广义上的“阅读”,就是看书或读书;而“深度阅读”则是一种对所读材料进行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的思维过程。简言之,“深度阅读”就是要让学生提升逼近文本的能力、融会贯通的能力、感悟迁移的能力,最终实现能读懂文章。而基于“深度阅读”概念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对学生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养成和运用。

3.“深度阅读”的课堂教学方法

“深度阅读”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速读、精读、研读;串讲法、谈话法、导读法、点评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读后感法;信息式阅读、理解性阅读、发现式阅读、鉴赏式阅读;整体阅读、比较性阅读、探究性阅读、专题性阅读、练习性阅读;生成性阅读、翻转阅读;整本阅读、群文阅读……我认为,一线老师应当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学生情况、课文特征,来进行选择和组合。

二、“深度阅读”在文言文课堂中的教学实践

下面笔者将以我对《师说》一课的教学研讨活动为例,来阐述“深度阅读”教学理念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课堂探索和实践。

对于文言文的常规教学设计思路是:疏通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师说》的“深度阅读”教学设计是:结合《师说》的时代背景,深入研读文本,探究高考论说文的写作逻辑。即学生通过对《师说》文本的“深度阅读”,完成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说文写作整体逻辑入门”的任务。这一阅读过程,可以渗透“深度阅读”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几个关键词:逼近文本、融会贯通、感悟迁移。

1.提升“逼近文本”的能力。在“深度阅读”的教学设计下,学生要能够梳理《师说》的写作逻辑,这就必须回到文本,突破简单的文言字词翻译,努力研读文字背后的意蕴,从而对文本的内容逻辑、作者的写作构思,乃至作者的深层思考有更精深的解读与领悟。

2.培养“融会贯通”的思维。从常规教学设计思路转变为“深度阅读”设计,其背景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发生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上,还有对写作能力的要求上。从作文的角度来看,《师说》是一篇典型的时评文。其写作的时代背景是“今之世不闻有师”(柳宗元),大家都以向别人拜师为耻;拜师的标准是:年龄、地位、名望。为了纠正这样的不良风气,韩愈写了这篇文章,从讨论“师”的定义,到阐述“从师”的重要性,再批评“从师”的社会风气,表扬勇于向自己学习的弟子——即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综合事实和道理进行论证;既有经典人物(孔子)的言行,又有现实世界的教育现状;既有“古之圣人”,又结合当前“士大夫之族”……学生可以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深度学习、分析,理解其写作的整体逻辑,感受时评类作文的写作。

3.进行“感悟迁移”训练。对《师说》的“深度阅读”需要梳理其写作逻辑,最终训练的目的,除了提升阅读思维,还可以训练学生将所学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进行模仿、练习。经过逐段阅读、剥丝抽茧的“深度阅读”之后,我们可以得到一篇优秀的论说文写作的逻辑框架:

师说

标题点出文体“说”、对象“从师”

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提观点)

从“师是什么”“为何从师”“怎么择师”的角度简单阐释“从师”的重要性。(说观点)

第二段:使用三组对比,批驳当下“不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学必从师”的道理。(“破”)

第三段:举例论证、引用名言,正面阐述“学必有师、能者为师”的道理和标准。(“立”)

第四段:结合现实例子,进一步强调第一段中提出的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说现实)

当然,除了写作逻辑上的“深度阅读”,这时,老师再补充一点韩愈和时代背景的相关知识,学生会得到关于韩愈及本文思想的更深层次的感悟:拜师学习最重要的,是“师其义,不师其辞”。

在中国教育体系中,阅读和写作的训练主要被安排在了中学阶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学语文教学奠定了国人的思考方式和智力习惯。语文老师应当引导学生欣赏文字的美感,掌握如何用文章求知、思考和论辩。

“深度阅读”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就是旨在去表面化、去表层化、去表演化,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深层、深刻、深度地学习,从而提升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

[作者通联:成都市石室中学]

猜你喜欢

融会贯通深度阅读
多维进阶、融会贯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基于数学结构化的深度学习
英—汉翻译技巧在艺术英语文献中的运用
戴着镣铐起舞
让教学因生活化而焕发生命的活力
多元化引导促学生深度阅读的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深度阅读
让复习课上出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