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心》看夏丏尊和叶圣陶的写作观

2020-09-15刘译蔓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8期
关键词:文心叶圣陶中学生

刘译蔓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3阅读与鉴赏诗歌单元《杜甫诗三首》选了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其中关于“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一联,学界争论颇多,仅“省”字的读音和意义就许多不同的说法。《文心》是由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先生合著,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讲授中学语文全体知识的通俗读物。《文心》共计讲述了32篇故事,主要内容从1933年1月1日起在《中学生》杂志上连载,至1934年6月1日连载结束。1934年由开明书店结集出版,这是一本经典的语文基础教育读物。《文心》为每一个题目都营造了适宜的背景,将个人心理变化与社会时事结合起来,把有关国文的抽象知识与中学生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语文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基本知识。综观全书,《文心》所涉及的“读写故事”,以生活观察为核心,采取比较适宜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基础阅读,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回归于生活的写作。在此,笔者以《文心》为观照对象,从写作的角度出发,探究一下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先生的写作观。

一、理论主张

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先生在《文心》中阐明了写作就以生活为核心,将中学写作分为应用之作、习作和创作三个层次,并完善于细致的修改。借以观之,两位先生的写作观可归纳为“生活写作观”,在详细的故事叙述中,为学生解决写作材料难、文章修改难提供了参考范本。

1.写作即生活

“写作即生活”是《文心》提出的关于写作的核心观点。书中《题目与内容》一篇,凭借中学生朱志青和教师王仰之的关于写作问题的对话分别进行说明,“作文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作文是生活,而不会生活的点缀。”同时,在故事中还以学生作文《新开的蔷薇》《姊姊病了》作为例证,得出结论:写作一是写生活中的景物变化,二是写生活中的人。紧接着继续阐明,写作一般是先拥有材料(内容),而后定题目;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命题作文则将两者顺序颠倒了,题目虽然由教师定,作文内容依旧是描述学生自己的真实生活。《文心》以《题目与内容》为基点,在后续有关写作的故事叙事中,完美地融入了写作即生活的观点。诸如:《日记》篇,分析了中学生乐华以上海逃难为素材,写成的《难中日记》;在《新诗体》篇,分析中学生锦华以饱受早恋的纠结为素材,写成的《校园里的石榴花》等。

2.写作三层次

《文心》在《写作创作与应用》中把写作分成三个层次:“应用之作”“习作”和“创作”。文章借故事中的教师王先生的视角进行说明,“诸君的写书信是应用之作;作文课是习作;将来择定了题材,自由地无拘束地去写出文艺作品来便是创作。”三者之中,习作是练习写作的基本功,应用之作和创作都是从习作出发。具体来讲,习作是法则和手腕的练习,在人生的任意阶段都可以进行,每次习作都应有特定的着眼点。应用之作(书信)是对付他人和事务的东西,现实上不能花大量时间去斟酌修改,需要有一定水平的一气呵成。创作是发挥自己天分的真成绩,是个人独一份的体现,也是写作最终点的境界。由此可见,《文心》最希冀学生能够达到个人创作的高度,写成属于学生自己笔下的一草一木。

3.写作与修改

《文心》中有三篇文章《一封信》《文章病院》《推敲》,明确谈到了文章修改,在这些文章中传达出一个观点: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其中,修改也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师长修改;二是自己修改;三是相互修改。《一封信》中,故事讲述了枚叔为乐华和大文修改共同创作的《给母校老师的一封信》, 枚叔指出了学生写作中易犯的两个错误:一是词语的误用,如转折词选择不恰当,会造成语意表达的错误;二是情感表达不充分,如词穷或表达方式不恰当等。这也从侧面表现出师长对于文章的修改,能够最直接正面把握文章大方向易出现的问题。《文章病院》则借用《中学生》杂志的栏目“文章病院”,直指学生写作易错的三个问题:一是用词、用语不适当,原因在于学生对词和语的意义认识不确切,或不经过思考就下笔;二是意义的缺略和累赘,原因在于作者未把一句话的意义思考完整就下笔,存在着“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不良习惯;三是意义不连贯,欠照应,原因在于思想不精密。这三个问题是由故事中的学生自行归纳总结得出的,系统地表明了学生应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己所倾注精力的写作修改之中,并且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发现写作中的问题所在。《推敲》一篇则借用学生乐华为同学修改《机械的工作》一文入手,从细节去推敲写作中用词的问题,如“‘精美和‘精良意义虽然差不多,可是‘精美偏在形式方面,形容一件艺术品或一间房间的陈设是很合适的。现在形容一架机器,不只说它的形式,连它的工作都要说在里边,‘精良更加合适。”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只要积累适当,同伴间相互修改有现实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一方面,从第三方的角度强调学生要正视写作中易犯的错误;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就具体的题目内容进行修正,强化学生修改同伴习作的方法训练。

二、实践训练

《文心》一书强调:写作是一门实践活动,阅读是基础,要把书读出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思想旨趣;生活是材料的源头,需收集攒成“材料金库”;触发则将阅读与生活两者升华,融合成具有“新味”的写作成果。

1.阅读是基础

《文心》将阅读作为写作的基础,表明阅读的内容既要涉及“有字之书”,又要涉及“不用文字写的书”。同时,叶圣陶先生也表明“阅读课要讲得透;阅读课习惯不良,一定会影响到表达,等于写作能力不容易提高。所以阅读必须认真,先求认真,次求迅速,这是极重要的基础训练。”关于阅读的过程,首先是读好书。《小小的书柜》中,枚叔借大文的书柜把中学生阅读的顺序进行了梳理,一是备好字典,解决阅读中的生字;二是阅读情节较强的中外小说故事;三是从《白香词谱》《唐诗三百首》了解诗词;四是阅读适当的经书,借以修身和拓展视野;五是融汇古今,了解与中学生相关的杂志。其次,咀嚼文本。在《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诗》《读古书的小风波》等故事中,作者将“咀嚼”的过程进行了层次划分,一是读古人的书须留心他的时代,即知人论世。二是以点带面,具体以教材优秀选篇为点,带动学生自发了解诸如《诗经》《左传》等相关知识内容。三是深入文本,文章思想内容是靠多读书多体验而获得的,无法速效达成,只有终身修养才能实现。最后,最好读书笔记。在《读书笔记》中,文章借用教师王先生的视角,详细说明写读书笔记是对读书的一种判断,应该用写议论文的态度去写作。并借用《困学纪闻》《廿二史札记》《苕溪渔隐丛话》几则笔记,讲述读书笔记的写作方法应以简短朴实为宜,主要作论断、理由和例證的记录。

2.生活是材料

《文心》既阐明了写作即生活,自然,生活是写作的重要材料。叶圣陶先生曾在《作文论》中说过“写作的源头在于生活的充实。同时,要是生活向着充实的路前进,需要在生活中训练思想和培养感情。”回归“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这表明生活是材料的来源,具体行为有两步:一是观察生活,二是体验生活。具体来看,每个人都有属于自身的个性化生活,学生时期或多或少会因学习而部分重合,因而更要细致地观察生活细节处的不同。从《题目与内容》一文中提到的两篇作文《新开的蔷薇》《姊姊病了》来看,学生的写作内容是观察自己生活中周围的人与事,抒写直接经验。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之上,则是体验生活,涉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从乐华的《难中日记》和锦华的新体诗《无端》《校園里的石榴花》来看,这些文字中融入了学生自己的个人情感与经历。此外,在《诗》中借用“工厂诗歌”表明我国诗坛的尴尬处境“会作诗的不到工厂去,在工厂里的不会作诗。”与之相对,后续故事中借用乐华辍学进入工厂作学徒的事,表明了学生自己才是阅读学习的主体,不仅要学有形的文字书籍,也要阅读不用文字写的书,在社会的图书馆做一番认识与体验。生活中不同的体验会带来写作理论或实践的材料,只有这样,写作才能驻扎在生活里,才能具有生命力。

3.触发是升华

“读书的目的,重在收得其内容意趣;作文的材料到处都是,并非仅在书中。”因此,纯粹的阅读或是纯粹的生活,可能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件件、一桩桩所发生之事,而缺乏写作的旨趣。由此,《文心》认为,阅读与生活良好的桥梁是“触发”。触发是由某一件事感悟到其他事,这是作文创新的核心要素。触发在读书中表现为重读发现,简言之,就是既要“读进去”,又要“读出来”,注重细节新鲜的理解。触发在生活中则表现为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诸如,乐华重读“领袖”,由衣服的“领袖”,联想到革命者的领袖,两者相似于容易染上污浊,也容易遭破损;由“夜半的鸡声”联想到革命者的呼号,两者相似于夜间黑暗的时候。由此观之,抛开触发在写作实践中的运用,也能在总体的学习生活中给予学生以收获,如振宇由“穷人衣穿四季”联想到“把词张冠李戴地使用,等于把一件不合身段的自由布长袍单夹棉通用。”由此引发了振宇同学对词类的收集整理。

《文心》一书,用故事的形式,把写作一事讲述得清楚明白,深入浅出地说明写作既与阅读紧密相连,又离不开生活的“烟火气息”。同时,写作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在具体操作中它涉及到组织文章的原则:秩序、联络和统一。因此,学者钟荣依据《文心》提出:“写作训练不仅要使学生对生活有独立观察、分析的能力,提高认识水平,取得写作的源泉还要求能将形象和认识尽可能准确完美地表达出来。”《文心》所蕴含的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先生的写作观,根源于生活,立足于阅读对写作教学的重要意义,在我们今天的写作教学中,仍然有学习借鉴的重要价值。

[作者通联:三峡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文心叶圣陶中学生
霜的工作
燕子,住下吧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冬天来啦
节日的烟花